李世民有两次泰山封禅的机会,一次被自己拒绝,一次被大臣劝退

江舸 2024-03-11 19:20:03

在关于中国历史帝王能力的讨论中,唐太宗李世民一直都在相关榜单中名列前茅。

这不但因为他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战功,更因为其在即位之后为唐朝的政治发展打开了局面,贞观之治更是成为了政治清明的同义词。

但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唐朝才刚刚建立不久,而且外部还存在着突厥等势力的威胁,当时唐朝的国力距离之后的盛唐还有较大差距,更不要提杨坚开创的开皇盛世了。

因此贞观之治的政绩在历史的众多盛世中并不突出,其真正值得称道的是李世民为后来的君主留下的政治文化遗产。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其中尤其以孟子的“民贵君轻”理论最为著名。

但在后续的发展中,能够做到这点的皇帝实际上屈指可数,这也是很多封建王朝失去民心,走向衰亡的关键因素。

亲眼目睹了隋朝由盛转衰全过程的李世民深知百姓对于政权的重要性,因此在贞观初年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为君之道要以百姓为先的观点: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在此后的执政生涯中,李世民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论,李世民在位时对农业生产一直十分关注,只要有大臣从外地进京,他都要召见他们询问各地的农业生产情况。

如果有政治活动和农业生产发生冲突,李世民也会将保证生产放在首位。

比如贞观五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要接受冠礼,按照历法推算以二月为佳,但李世民考虑到进行冠礼需要派大量的士兵进行防卫,在唐朝府兵制军制下,这会让这些士兵无法及时播种。

因此李世民下令将冠礼的时间推到了农闲的十月份,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

此外李世民还在皇宫中开辟了一个小园子,稍有闲暇其便会在这里侍弄作物,结果经常没干上半天就筋疲力尽,李世民也常常因此感慨农耕的不易。

这让李世民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农民的辛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

贞观二年时,长安一带爆发了严重的蝗灾,很多蝗虫甚至飞到了皇宫之中。

李世民见状抓起一只,表示天灾因为自己而起,蝗虫如果要伤人就来伤害自己,不要残害百姓,随后就要将蝗虫吞下去。

周边的大臣们见状赶忙上前阻拦,表示蝗虫有毒,恐怕对李世民的身体不好,但李世民依然将蝗虫吃下。

这虽然可能是李世民的一次政治作秀,但也体现出了其对于百姓的关怀。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明君的代表,和记录其言行的《贞观政要》一书不无关系,而在这部传世经典中,如果李世民是男主角,那么魏征就是第一配角,

每当李世民的言行出现不妥当之处的时候,魏征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经常让李世民恨得咬牙切齿。

但纵使如此,李世民依然没有处罚魏征,而是认真对待其提出的每一条建议。

李世民将魏征比作可以观察并匡正自己行为的镜子,在其去世的时候也悲痛万分,这都说明李世民对于谏言的重视和宽容的态度。

除了魏征之外,唐朝初年的名臣马周、刘泊、岑文本、褚遂良等人也经常向李世民谏言,这让贞观时期的朝堂显得十分活跃。

李世民的很多政策都是在这种交流中打磨出来的,这也为唐朝初年开明政治风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朝堂之外,李世民也十分乐于接受其他人的谏言,长孙皇后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就经常给李世民建议,这为李世民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

因此在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李世民还发出了“是内失一良佐”的感叹。

除了长孙皇后之外,李世民的皇子们也都敢于进谏,一次李世民想要杀苑西守监穆裕,李治得知此事后力阻李世民,这才保住了穆裕的性命。

这也能够看出李世民乐于纳谏的形象,有多么深入人心。

贞观二十一年,齐州人段志冲上疏要求皇上让位于皇太子,这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要求处死此人。

但李世民却觉得如果自己有罪,他就是仗义执言,如果自己无罪,他不过就是一个发狂的平民,自己没有杀死他的理由。

由此可见即使到了晚年,李世民依然保持着宽广的胸怀。

李世民善于纳谏的特点不但能够帮助他修正政策中的错误,还有利于消除君臣之间的身份隔阂,有利于促进君臣关系的正向发展,这对唐初的政局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从李世民善于纳谏的特点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其对于群臣意见的看重,为了得到更多的建议,李世民在继位后便十分重视对于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唐代时社会上依然残留着南北朝时期的政治风气,在官员选拔的时候人们依然十分注重备选者的出身,一些有能力的寒门之后很难获得出头的机会。

但李世民打破了这个规则,相较于门第他更看重才华,为此其不但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扩大了人才筛选范围,还经常鼓励房玄龄等重臣为自己推荐人才。

李世民自己也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发掘,贞观五年李世民要求每位大臣列出当前政治上存在的问题。

在阅读文书的时候,李世民发现中郎将常何提出了二十多条独到的建议,不但每条都能切中时弊,而且还给出了解决的建议,这让李世民十分惊异。

他知道武将出身的常何不可能有这样的政治眼光,便将其找来询问情况,常何这才表示这些建议都是自己的食客马周所写。

李世民听到后立即要召见马周,为此他特地派出四名使者催促,足见其求贤若渴的心态。

马周进宫后与李世民促膝长谈,李世民意识到马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让其进入门下省供职。

最后马周一路做到了中书令的位置,成为了唐朝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

要知道马周只是平民子弟,在其刚刚到长安的时候,甚至连客栈的老板都看不起他,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寄人篱下,这种身份的人在前朝是很难等到出头之日的。

这更加说明了李世民对人才的开放态度,这也是唐代文化能够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

隋朝作为终结了南北朝乱世的大一统王朝,在杨坚的治理下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但在杨坚去世后,这个盛极一时的政权却迅速衰落。

这除了杨广的穷兵黩武之外,也和其热衷于大兴土木不无关系。

李世民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对于杨广穷奢极欲的做法也深恶痛绝,因此在其攻陷洛阳之后,并没有沉醉于华丽的宫室,而是让下属拆除了宫殿,焚毁了部分庭院。

李世民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周边百姓的好评,帮助唐军取得了不错的声誉。

登基之后的李世民也没有因为身份的转变放弃节俭的理念,当时长安城内的宫殿因为战火的摧残变得残破不堪,但李世民并没有重新建造也没有进行大的翻修,他还放掉了宫内豢养的鹰犬等动物,以此节省开支。

当时李世民患有气疾,而长安城中的宫殿因为地势较低非常潮湿,这对他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有人提议李世民在城中建设一个高阁来居住,但李世民觉得这样太耗费民力,不是明主应有的做法,最后拒绝了这一提议。

唐朝初年全国厚葬之风盛行,李世民认为这会消耗很多财力,便亲自制定了严格的丧葬规格标准,要求各地官员严加执行。

这一举措有力遏制了铺张浪费的风气,也让官员们在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面的奢侈行径有所收敛。

自古以来封禅泰山都被视作君主的终极目标,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其功绩早已达到了封禅的标准,很多臣子都建议其出巡泰山完成封禅大典。

但贞观初年李世民以封禅花费甚巨为由,拒绝了提议。

到了晚年李世民真的动了封禅的心思时,褚遂良以相同的理由表示反对。

李世民思索再三后还是取消了封禅之行,这足以看出李世民对于节俭的重视。

李世民作为唐朝盛世的缔造者,其登基时唐代尚未从隋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这让他无法将国家建设到开皇盛世那样的水平,但其依然尽自己所能为唐朝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蓝图。

与此同时,李世民以身作则改善了唐初的政治风气,为后续的君主制定了极高的标准,这也是唐朝能够发展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符号的原因。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贞观之治”面面观》,刊登于《文史天地》2013年04期。

0 阅读:13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