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拉美特利,探讨了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其理论意义和局限是?

生活信息分享 2019-09-06 12:00:29

拉美特利在论述物质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并力图解决这个17世纪哲学家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以丰富的医学知识,指出人和心灵都是物质的东西,“人并不是用什么更贵重的料子捏造出来的,自然只用了种同样的面粉团子,它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变化了这面粉团子的酵料而已”。所谓心灵,就是指人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即大脑。它“也是用同样的面粉团子从同样的作坊里制造出来的”。不过它和构成动物心灵的面粉团子的本质不同,也不相近。

至于心灵同肉体的关系,他认为,心灵依赖于机体,它和身体的各种器官一起形成、长大、萎谢。并用大量的实验资料证明:心灵的一切机能直到意识,都是依赖于身体并以它为转移的东西。他说:“我在大脑中只看物质,……这个器官在活的、健全的、组织良好的时候,在神经发源处包含着一个散布在髓质中的能动本原,我看到这个本源与形体一同感觉和思想,一同发生错乱,一同入睡,一同熄灭”。

并且进一步指出,主张心灵不死的神学说教,心灵派生肉体的唯心主义,以及心灵和肉体各自独立的二元论,都是不科学的“无聊体系”,“胡思乱想”的产物,骗人的“把戏”。拉美特利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虽然比17世纪唯物主义者前进了一大步,但他把精神对物质的依赖性作了机械的理解,把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机器,人只不过是一架比较复杂的机器。他们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

他说人“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儿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的更接近一些,因此所接受的血液更充足一些,于是那个理性就产生了”。拉美特利脱离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用机械运动来解释生命运动,甚至人类社会活动,得出了《人是机器》的机械的结论。这就难以揭示人和动物的区别,不懂得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真正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在认识论上,拉美特利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他的名言是“感官就是我的哲学家”,强调“经验应当是我们唯一的向导”。他认为,客观世界是人们认识的对象,感觉经验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没有对象的作用,就没有感觉。他非常重视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我愈加深入地考察一切智力能力本身,就愈加坚定地相信这种能力都一起包括在感觉能力之中,以感觉能力为命脉,如果没有感觉能力,心灵便不能发挥它的任何功能”。

他认为,没有感觉器官,没有通过感官而来的感觉,就没有观念,就没有知识。在他看来,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所谓“天赋观念”是根本没有的。人们是怎样通过感官来获得观念和知识呢?拉美特利认为,感官受到外界的刺激形成感觉,经过神经传送到大脑形成观念,再凭借记忆录下这些观念,对这些观念进行比较便形成判断。

他说:“任何一个判断,都是把两个由心灵区别开来的观念拿来加以比较”。拉美特利把这个过程称为“想象”并且认为,“想象作用就是心灵。因为它起着心灵的一切作用”,“它推理、判断、分析、比较、深入问题”。他所说的想象,虽然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个方面,但最根本还是感性认识,结果混淆了感性与理性的质的区别和真正联系,把理性归结为感性,犯了感觉主义的错误。同时,拉美特利还把观念仅仅看作同类现象的相似性的标记,他认为观念并不比感性的东西更高级、更深入,理性、概念仅仅是感性经验的符号,并且说人们学习就是学习“符号知识”。这显然是错误的。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下次不见不散~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