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章不收费!但含广告解锁,几秒后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1968年6月8日,一则噩耗震惊了新中国科学界,甚至惊动中央。我国材料学奠基人、著名科学家姚桐斌去世了,年仅四十六岁。
姚桐斌的死亡,是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是被人活活给打死的。
两名暴徒手持铁棍,将他从家中拖到街上施暴,最终他因受伤严重失血过多身亡。
留洋出身的姚桐斌,立志以满腹学识报效祖国。可他还没等施展完全部的才华和智慧,就这么枉死在了暴徒的手上。
姚桐斌去世后,中央给予高度重视,下令彻查此案。他的遗孀也不停为亡夫申冤,这件骇人听闻的凶杀案,终于在十一年后得到了最终的审判。
立志报国的姚桐斌,为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过怎样的贡献?他为什么会惨死?打死姚桐斌的暴徒,最终又受到了怎样的惩罚呢?
艰辛求学路姚桐斌的科研报国之路,走得十分艰难。
打一开始,姚桐斌的家庭就无力支持他为国求学的宏愿。他于192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户赤贫农家,人丁众多的家庭日子过得很苦。
由于实在有太多孩子要养,姚桐斌的父母心疼学费,在他读完小学后,就不打算让他继续求学了。还是小学校长苦口婆心地力劝,姚父才同意继续供养他读初中。
只不过姚桐斌的初中没有读多久,就因为交不上学费被迫退学了。姚父觉得穷人家的孩子念书没啥用,极力打击姚桐斌的求学热情,可他对知识的渴求矢志不渝。
为了攒学费,姚桐斌做起了小贩,走街串户地售卖袜子、火柴等小件日用品赚钱。待到攒下一笔钱,他毅然从老家奔赴上海求学,结果发现积蓄不够支付食宿费。
正当姚桐斌进退维谷之际,一则好消息,重新燃起了他的求学希望。江西吉安成立了国立中学“十三中”,食宿免费,正适合他这种贫寒学子。
为了上学,姚桐斌勇敢地冲破日军封锁线,终于顺利来到国立十三中读书了。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以第一的名次毕了业。
高中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姚桐斌,同时收到了七所知名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他对冶炼专业兴趣最大,于是便选择去唐山工学院就读了。
天资卓越又刻苦努力的姚桐斌,经历了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涯,再度以第一的成绩毕业了。此后,他成为了国民政府冶矿所的一名研究员,工作体面待遇丰厚。
可姚桐斌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读书是为了报效国家,用科技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因此,他决定出国留学充实自己,然后回国效力。
由于成绩出众,姚桐斌很快便顺利拿到了公派留学名额,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金属冶炼专业。在这里,他不光刻苦钻研学术,还时刻留心祖国的命运。
为了及时了解祖国的动向,姚桐斌经常和留学生中的革命积极分子接触。受他们影响,姚桐斌逐渐开始认同共产主义理念。
与精神世界的充实相对应的,是姚桐斌物质生活的窘迫。赴英留学期间,由于国民政府覆灭在即,姚桐斌原本的留学经费被砍了一半,他的生活因此十分拮据。
可眼前的困难并没有击垮姚桐斌的斗志,他不但顺利攻下了博士学位,还取得了一系列耀眼的科技成果。他的导师后来回忆时,连称姚桐斌是自己最好的学生。
只不过这位来自中国的好学生,跟英国学界的缘分很浅。求学期间,姚桐斌积极参与红色运动宣传工作,被尊称为“红色信使”,这引起了当地警方的忌惮排斥。
英国当局要求姚桐斌离开境内,但也不允许他回国。姚桐斌无可奈何之下,转而前往德国继续深造,在亚琛大学的科研所就职研究员。
姚桐斌的渊博学识,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但也有不少对黄种人心怀偏见的学者,对其冷嘲热讽。
对此,姚桐斌给予了掷地有声的回应。他强调,自己出国留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国,为祖国科研事业做贡献。中国只是暂时贫弱,终有一天会变得富强。
姚桐斌的爱国,不只是口头说,他更是付出了实际行动。他不但成为了党员,新中国成立之后,姚桐斌还努力地寻找机会回国。后来在周总理的斡旋下,他终于顺利回国了。
拳拳报国心姚桐斌毅然回国,是放弃了德国给予的优厚待遇。此等品学兼优的爱国科研人才,中央自然是格外重视。姚桐斌回国之后,聂帅亲自“点将”,安排他去国防部第五研究所。
当时第五研究所的所长,正是新中国的“两弹元勋”钱学森。同是为了祖国科研事业毅然回国的海外学子,钱学森和姚桐斌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上级、同事们的鼓舞下,姚桐斌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科研格外有干劲儿。研究所的条件很艰苦,他却不以为意,工作充满激情。
(姚桐斌等一众青年科研工作者)
姚桐斌和同事们穿着麻布制服、吃着粗茶淡饭,夜以继日地在一线科研岗位埋头苦干。曾有人劝他,不如换一个条件稍微好一点儿的单位就职,结果被姚桐斌给婉言谢绝了。
高风亮节的姚桐斌表示,自己如果是为了优渥的生活环境,大可以直接留在德国。如今好不容易能回来报效祖国,自己早已把名和利抛之脑后了。
姚桐斌的科研目标,是尽己所能,推动新中国材料学的大踏步前进,尤其是航天材料。该领域的发展对我国火箭及“两弹一星”的研制,至关重要。
新中国建国伊始,材料工艺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完全空白。我们连一块钢合金都不能独立自主制作出来,更不要说应用于飞机、火箭的材料了。
为了弥补我国材料科学的理论缺口,姚桐斌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满腹学识,带领团队攻克科研难关。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研究,第五研究所突破了钎焊合金技术瓶颈。
姚桐斌的科研报国路,取得了“开门红”。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向前探索材料科学新领域。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奋斗,姚桐斌的科研成果颇丰。
无论是飞机、卫星、火箭的必需原材料,还是核武器外壳原料,都少不了姚桐斌夙兴夜寐努力钻研,我们才能够掌握相关技术。
由于姚桐斌在航空航天领域和“两弹一星”项目中的巨大贡献,他成为了航天一院703研究所的所长。他撰写的《研究工作方法》,成为了所里的入职必读教材。
成为所长后,姚桐斌满怀责任心,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树立了703研究所清正、严谨、细致的学风。
据学生们回忆,姚桐斌治学认真到论文里的标点和注释都力求精确。
除了治学态度严肃端正,姚桐斌还很有国际视野。他要求703所的工作人员们,务必掌握一门外语,这样才能看懂苏联或者欧美科研强国的前沿论文。
在姚桐斌的带动下,703研究所成立了外语兴趣班,所内人员的平均英文水平,逐渐达到了新中国科研团队的顶尖。
姚桐斌自身科研成果丰硕,被誉为“新中国材料学奠基人”,教出的学生也都相当优秀。在他科学又严厉的施教下,我国第一批本土材料学专家学者,被调教出来了。
金属冶炼学泰斗李薰、材料学名家师昌绪,都是姚桐斌的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的姚桐斌真正实现了当年的宏志大愿,用自己的学识建设国家。
幸福的婚姻姚桐斌之所以能够后顾无忧地为祖国科研事业忙碌,少不了家庭的支撑。他的妻子彭洁清是一个贤内助,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崇高使命。
彭洁清和丈夫一样,当年也是一名留学生。两人在国外求学的时候,因一场舞会结识。他们心怀同样的报国壮志,因此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缔结了幸福的婚姻。姚桐斌准备回国的时候,身为妻子的彭洁清毅然放弃了海外令人羡艳不已的工作,陪丈夫回来了。
回国之后,姚桐斌经常负责保密项目,不但一周只能回家一趟,夫妻俩也有很多话题不能细聊。面对这些麻烦,彭洁清丝毫不觉得委屈,她知道丈夫在做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彭洁清对姚桐斌满怀理解之情,主动承担家庭重任,好让他可以放心泡在研究所搞实验。她甚至分娩的时候都没有打扰丈夫工作,而是拜托左邻右舍帮忙送诊。
夫妻俩先后育有三个女儿,姚桐斌的微薄收入,很难让一家五口人过上优渥的生活。彭洁清对此没有丝毫抱怨,工资少就省着点儿花,一家人生活清贫却温馨。
彭洁清和丈夫一样,相比个人生活得舒适,更加乐于见到祖国逐渐变得富强。妻子的大度体谅,让姚桐斌感动又愧疚,他总是竭尽全力想要补偿家人。
每周难得一次的假期,姚桐斌从来不去逛街、游览景点,而是雷打不动地陪着妻子和女儿们一起度过。见面机会少并没有冲淡一家人的感情,他们的关系历久弥坚。
惨烈的遇难本来彭洁清以为,一家人会一直这么幸福温馨地生活下去,结果她万万想不到,变故会在1968年6月8日陡然发生。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六,姚桐斌休假的日子。彭洁清回家后,迎接她的不是丈夫和煦的笑脸,而是屋内一片狼藉,和三个孩子惨烈的哭声。
家中的保姆阿姨满面悲戚,告知了彭洁清一则惊人噩耗:她的丈夫姚桐斌,被两名暴徒拖到街上活活打死了,如今尸体正放在家中的沙发之上。
听闻此言,彭洁清如遇雷击,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沙发上姚桐斌浑身鲜血、再无呼吸的遗体,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她,悲剧是切实发生了的。
姚桐斌的被害,目击者不光有家中保姆和他的孩子,还有左邻右舍和街上行人。据目击者回忆,姚桐斌那天回家后刚准备吃饭,就被暴徒们找上了门来。
两名暴徒强行破门而入,先是狂打姚桐斌耳光,然后一边大肆辱骂,一边对他拳打脚踢。他们不光徒手打,还带了铁棍,朝姚桐斌的头部袭击。
家中的保姆和孩子无力拦住暴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姚桐斌拉到街上,光天化日之下施加暴行,暴徒们的恶行没人敢阻拦。
两名暴徒扬长而去之后,目击者们本想送姚桐斌去医院治伤,但还是由于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原因,医院不敢轻易接收“敏感”的患者。
就这样,姚桐斌错过了最佳抢救期,因重伤不治失血过多,在家中不幸去世。消息传到了中南海,领导干部们大为震惊,立即下令彻查。
在那个年代,查案、审案受多重因素制约。两名作恶的暴徒,高某某顺利被警方缉拿关押,另一位于某某则暂时没有伏法。
面对如此情景,痛失爱侣的彭洁清悲愤莫名,她发誓要为丈夫报仇,让凶手获得惩罚。她四处奔走为亡夫申冤,希望中央严查此案。十年之后,她的坚持终于有了回音。
1978年,在彭洁清的请求下,中央为姚桐斌举办了追悼会。
次年,长期逍遥法外的暴徒于某某也被逮捕了,此时距离姚桐斌遇害,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载。
经过法院审判,暴徒高某某、于某某分别被判处了十五年、十二年有期徒刑。这件骇人听闻的惊天大案,终于落下了帷幕。
1983年,姚桐斌被中央追认了烈士荣誉;1999年,他被评为了“两弹元勋”。只可惜此时他已长眠于地下,无从得知这些好消息了。
姚桐斌死后,他的三个女儿不忘父亲遗志,在母亲彭洁清的教导下,全都走上了科研道路。他们的长女如今是美国高校教授,次女和小女儿则在国内进行研究工作。
2016年,姚桐斌长女将父亲生前的学术资料,捐给了国内的档案馆。这既是她作为“两弹元勋”之女,对父亲毕生志向的尊重,也是她对祖国科研事业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1.“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科幻画报》2022年10期)
2.姚桐斌 出身寒门不掩天资锋芒(《科学大观园》2019年09期)
3.“两弹一星”功勋姚桐斌史料入藏锡山区档案馆(《兰台世界》2016年24期)
4.“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的一生(人民网-科技频道2013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