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战争爆发,老百姓会帮忙吗?

南斋孤风中 2024-07-21 19:47:31

1984年春天。

云南老山地区,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雾气和火药的味道。

经过长达26天的炮火准备。

解放军第14军将士们已经整装待发,准备收复这片被越军侵占的土地。

老山主峰高耸入云,海拔1422.2米。

像一个巨人,俯视着周围的山峦。

山上,越军修筑了大量的工事,重兵把守。

他们显然也知道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4月28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去。

解放军已经开始行动,小心翼翼地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进。

老山,位置极其关键。

向东,可以封锁我们麻栗坡县到越南河江省的主要通道;

向西,能监视12号界桩到扣林山的众多战略要点。

从北边,可以看到我们境内25公里的地方。

南边是越南清水,一直到河江省会,足足27公里都在眼底下。

随着一声令下,战斗打响了。

枪声、炮声在山谷中回荡。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

夕阳西下,解放军终于控制了老山主峰和八里河东山骑线要点。

越军的“决心”

1984年,在一间简陋的军事指挥部内。

越军高层,正在召开紧急会议。

墙上挂着的大幅地图上,老山地区被醒目地标注出来。

显示着它的战略重要性。

越军第二军区司令武立,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

作为一位曾多次访华、接受中国军事援助的中国通。

他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清楚中国军队的实力,但同时也坚信必须夺回老山这个关键位置。

武立制定了一个叫“北光行动”的计划。

他调动了大量精锐部队。

包括316A师、1师、炮兵第三师、炮兵第18旅、坦克团等。

随后,他又增调了313师、356师下辖的153团、149团、150炮兵团、以及168炮兵旅和368炮兵旅的多个营。

武立这么做,就是想和中国军队打一场大仗。

为了这次行动,越军还从全国各地收集了10万多颗大炮弹。

这些炮弹,差不多是越军所有大炮弹的一半。

可以看出,越军真的下了很大的决心。

整整一个月,往前线运输炮弹

1984年7月初,云南老山地区的气氛紧张而沉重。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雾气。

山林间不时传来鸟兽的叫声,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越军,早已定下7月12日为主攻时间。

但他们按捺不住,开始了一系列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

每次进攻,都如同惊雷般打破山区的宁静。

但很快就被我军击退。

这些异常举动,引起了我军的高度警惕。

老山前线的指挥部里。

军官们围在地图前,仔细分析着敌军的动向。

为了应对可能的大规模进攻。

昆明军区开始调兵遣将。

除了已经驻守在此的14军40师,又增调了多支部队。

14军41师的123团和121团陆续抵达,他们带来了师属炮兵团的强大火力支援。

一天傍晚,一支坦克部队缓缓驶入阵地。

这是14军军属坦克1连,紧随其后的是11军122加农炮营,他们的到来无疑大大增强了我军的火力。

边防1团和边防17团,也加入了防御阵线。

这些常年驻守边境的部队,对地形地貌了如指掌,他们的经验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几个重型迫击炮,连悄然就位。

昆明军区,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连日来,200多辆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它们载着满满的炮弹,日夜不停地往前线运输。

整整一个月,这些卡车,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后方和前线之间。

前线的弹药库,日渐充实。

堆积如山的炮弹,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定心丸。

14军40师师长刘昌友站在阵地上。

他环顾四周,脑中不断思考着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硬仗。

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每门122榴弹炮打240发炮弹,每门152毫米加农炮打138发,130加农炮打200发。”

这个命令一出,立即在炮兵部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炮兵们面面相觑。

有人忍不住提出质疑:

“师长,这不符合炮兵教程啊!”

“同志们,规矩是人定的,一切要以实际情况为准。“

是啊,战场上瞬息万变。

教科书上的标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眼前的情况。

为前线送炮弹

1984年7月12日凌晨,老山前线笼罩在一片浓雾中。

天还未亮,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119团7连2排4班和6班的战士们警惕地守在阵地上,眼睛努力穿透浓雾,搜寻着可能出现的敌情。

突然,一个战士发现了异常的动静。

他屏住呼吸,仔细观察。

只见浓雾中隐约有人影在移动。

“越军!”

他低声喊道。瞬间,所有战士都绷紧了神经。

没有丝毫犹豫,我军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

手榴弹如雨点般向敌军投去,爆炸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同时,呼叫炮兵支援的命令迅速传达。

越军,也很快做出反应,向我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枪声、炮声在山谷中回荡,整个战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随着战斗的持续,我军炮兵面临着严峻考验。

炮弹消耗极快,弹药库存迅速见底。

指挥部里,军官们的脸色越来越凝重。

就在这危急关头。

昆明军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们调动了所有,可用的军用汽车,同时向红河州政府求助。

红河州政府接到通知后,立即行动起来。

广播里、电话中都在呼吁支援。

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卡车纷纷被调动起来。

甚至连普通百姓也接到了求助。

建水燕子洞军火库外,车辆很快排起了长龙。

一辆载生猪的卡车呼啸而来。

司机急忙刹车,跳下车来。

旁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开始动手赶猪。

猪群发出惊慌的叫声,但司机顾不上这些,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为前线送炮弹。

不远处,另一位司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箱箱珍贵的中药材卸到路边。

这批药材价值四万元。

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但此刻,在国家安全面前,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

他擦了擦汗,转身朝军火库跑去。

燕子洞军火库内外。

人声鼎沸,车辆川流不息。

工作人员们忙得不可开交,指挥着车辆有序装载炮弹。

尽管如此,库外依然车满为患。

每个人,都在等待着为国出力的机会。

考虑到百姓安全,指挥部规定民用车辆,只能将炮弹运送到指定地点。

然而,许多司机的爱国热情,难以抑制。

他们不顾劝阻,执意将炮弹送到前沿阵地。

崎岖的山路上。

这些普通的卡车摇摇晃晃,却坚定地向前线进发。

随着源源不断的炮弹运抵前线,我军的火力得到了极大补充。

一个民族的脊梁

硝烟渐渐散去,战斗的喧嚣逐渐平息。

统计数字显示,我军向越军阵地倾泻了3700吨炮弹,如同倾盆大雨般密集。

打死打伤越军3800多人。

临时组建的“民间车队”。

成为了这场战役中一道独特而感人的风景线。

战后,昆明军区体恤民心,决定对参与运输炮弹的司机们进行补偿。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司机,并没有来领取这笔补偿。

对他们来说,能为国家尽一份力已经是最大的荣幸。

这些司机回到家乡后。

最热衷,的不是谈论补偿。

而是向亲朋好友讲述他们在前线的经历。

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自豪,满是激动:

“你们是不知道,当时炮弹就在头顶上飞过,呼呼的,吓死人了!但是想到咱们的解放军还在前面打仗,我就一点都不怕了。”

“我亲眼看到咱们的炮兵是怎么打越军的。那场面,太壮观了!炮弹一发接一发地飞出去,整个山都在震。”

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是对祖国的爱和对军队敬佩。

他们将这段经历,当作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每当听到这些故事,都会为之动容。

这场战役过后。

老山的树木依然苍翠,湖水依旧清澈。

但在每个参与者的心中,那段炮火纷飞的日子,那种军民一心的感动,将永远铭记。

这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2 阅读:261
评论列表
  • 2024-07-22 19:03

    当亲人被杀,房子被烧,财产化为灰烬之时,不用动员,自己就会拿起武器拼命,以前的老红军是如此,现在人也一样如此。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