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新”,正在青岛爆发式成长!

青城山 2024-03-10 05:50:20

现在最火爆的词是什么?

答案是新质生产力。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新质生产力”位列第一。

很多人只是听说过新质生产力,但不知道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其实,完全可以字面理解,也就是“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作为我国经济排名靠前的著名城市,青岛如何在新质生产力上发力呢?今天我来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这方面,我特别赞同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的一句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要重视“从1到100”的产业化落地,让创新的种子真正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创新,这种创新要是有效的创新,能够落地下去;其次,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淘汰既有生产力,既有生产力的“新旧动能转换”也是新质生产力,这是新质生产力“质”的一方面。

所幸,我们看到青岛正在新质生产力上迅速动作,并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完全可以称之为:爆发式成长。

01 补短板——新

作为北方城市,青岛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总是被认为产业较传统,缺少高精尖企业,国企过强、民企偏弱,等等。

其实,你只是被网上那种舆论蒙蔽了双眼。如今的青岛,早已经不是大家眼中的青岛。

我们先来看两组数据。

2023年青岛GDP 15760.34亿元,同比增长5.9%。这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31.6%、13.2%和10.5%。充电桩、虚拟现实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1倍和98.1%。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7.6%、24.5%。

2023年,全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8.3万户,同比增长8.8%,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的99.3%,占比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其中,新登记民营企业10.5万户,同比增长0.9%,占全市新登记企业户数的98.1%,占比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截至2023年末,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210.1万户,同比增长4.0%,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4%。

可见,青岛的民营经济并不弱,而且增长位居全国前列;高新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则十分耀眼,这从青岛专精特新“小巨头”企业的数量也能看得出来。

在2023年公布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青岛新增39家“小巨人”企业。截至年底,青岛累积拥有累计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位居全国城市排名第16位。

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则在2023年底超过了8000家。已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0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900余家;超过380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

当然,我们不能光看数字,还要看有无实际的产出。

不久前,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TIL细胞1类新药——HS-IT101注射液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山东省肿瘤治疗领域首个细胞基因临床批件。

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的“轨道交通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卡脖子技术”成果实现量产,制备出的锂离子电容器单体循环寿命居世界领先,让这一项技术从“跟跑”实现“领跑”。

这种领先全国、世界的技术、产品,在青岛时有发生,这恰恰是青岛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产业输出。

作为北方城市,青岛历来被认为是错过了互联网时代。确实,在互联网产业方面青岛错失了先发期,但后发力量十分迅猛。

2023年底,青岛已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纳统企业超2000家,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迈上4000亿元台阶,实现4472.2亿元,同比增长14.3%。从全国和全省来看,2023年青岛软件收入

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31.9%,增速高于全国和副省级城市平均增速0.9和3.1个百分点,增速和规模分别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6和第7位。

这其中的佼佼者,是海尔、海信、澳柯玛、科捷智能等企业,她们均入选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2023年百强榜。

同样是在2023年,青岛新入选省级首版次高端软件118个,省级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64个,15家单位获评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软控股份橡胶装备工控软件、数智船海国产工业仿真软件开源集成平台等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由此可见,青岛这座北方城市,正在新领域、新产业、新技术上持续发力,并已经收获了诸多成果。这,正是青岛对新质生产力“新”的理解和答复。

02 增强项——质

提到青岛的工业,大家都会想到家电,想到海洋经济,想到纺织化工。不错,这些都是青岛的支柱性产业。

我在前面说到,新质生产力并不是要淘汰既有生产力,而是要对既有生产力“新旧动能转换”,向“质”跨越式发展。

在这方面,青岛基本可以称为全国城市的典型代表。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十几年前国内还是国内外家电品牌共存的局面,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国外品牌了。不仅是国内,就是国外的家电市场,也已经被国内品牌蚕食过半。这其中比较出色的品牌,正是来自青岛的海信和海尔。

海信对显示技术坚持了多年的研发,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视液晶模组线,拥有了自主研发的ULED背光液晶电视画质提升技术,推出了全球首台100英寸激光电视……

得益于海信的勇于攀登,海信系电视在国内10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销售额占有率达到了30.24%,稳居第一。在海外,海信液晶电视每台售价不断跃上500美元这个关口,海信激光电视也突破了5000美元这个关口,并连续7年成为海外民众最熟悉的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品牌。

海尔则把传统工业和互联网进行了融合,其开发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几乎所有排名中都位居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第一名。

最重要的是,卡奥斯的工业互联网理念已经在实业上发挥了作用,位于胶州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一期项目已经顺利投产,二期项目已经主体完工,三期项目也顺利开工,整个项目建成后每年总规划家电产能达2600万台,并将打造成为家电全产业链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园区。

除了卡奥斯,柠檬豆也入围了国家级“双跨”平台遴选中,去年青岛全市还新增4家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1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新增数量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另外,“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以萨技术天工大模型、海尔智家HomeGPT大模型以及全球首个橡胶轮胎行业大语言模型赛轮橡链云聊-EcoRubberChat等10余个行业大模型已经在青岛投入商业化应用,多数大模型参数规模超50亿级。

在智能制造、智能家电、高端化工等领域,青岛的传统优势生产力正在快速“新旧动能转换”,迎来“质”的飞跃。

而作为我国海洋科研力量重点布局的城市,目前青岛聚集了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多年来,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

为了促进海洋领域的提质发展,青岛围绕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提出做好推进海洋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工作,全力争创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试验区,加快推进总投资2100亿元的140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

2023年以来,青岛在深空、深海等方向获批了4家省重点实验室,19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则为国家、省、市三位一体“金字塔”形实验室体系夯实了“底座”。尤其是崂山实验室,这座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大学一起,以平台赋能,增强了青岛海洋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拉动着新质生产力持续成长。

正是青岛的持续发力,2023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300亿元以上,分别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和全市生产总值约30%,打造出了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态度和底气。

对既有生产力“质”的提升,是青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保障,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和目标,也是青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03 聚人才——强

无论是创新,还是质优,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还是人才。青岛现在已经基本放开了人口落户门槛,但想要吸引人才还需要其他的激励措施。

为此,青岛实施“人才强青”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仅在2023年就发布了一系列重磅政策,充分表达了对人才满格的诚意。

3月,青岛发布解读《关于支持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以创建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为契机,打造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先行区。

5月,青岛发布《青岛市“十百千万”博士后聚青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了17条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博士后聚青政策,完善了青岛博士后人才战略布局,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

7月,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发布《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调整市级统筹人才住房日常申请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人才住房申请条件,为“安居才能乐业”再添浓重一笔。

青岛市人社部门在2023年针对24条产业链链主名单内企业和高校,更加科学精准地把握全市产业人才需求,并积极组织开展“青聚英才”八大招才引智系列活动,“走出去”开展“招才引智名校行”、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等活动。其中,仅通过名校行系列活动,去年前三季度就实现引育青年人才总数10.57万。

……

我们以城阳的人才购房券为例,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人才可以分别获得8-30万的购房券补贴,这一金额位居全国同级别城市前列。

青岛的努力和诚意也结出了硕果。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12月底,青岛市共有各类人才64.4万人。而到了2022年底,青岛市人才总量已经突破265万人。仅2022年,青岛就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7万人。

目前,青岛市各类人才中驻青院士占全省60%,国家级人才工程数量、在青博士、博士后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高技能人才达58.15万人。青岛已经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11年入选“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方沃土,需要提供良好的政商环境、人才和政策,需要鼓励创新、支持提质,需要为企业服好务、站好台。而青岛,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城山说,专写青岛城市发展和楼市分析



1 阅读:331

青城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