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落魄的一首词,9个字道尽漂泊之苦,成千古经典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3-15 08:58:49

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诗词创作,犹如一轮高悬于历史夜空的明月,指引着后人们在黑暗中前进的路。

无论是放声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是踱步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诗词总能让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

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乐观旷达的一面,其实在他诗词的血脉里,流淌的是孤独、寂寞的血液。

世外高人是不会被它的时代所理解的,所以苏轼的这份孤独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更是无法掩饰的。

苏轼在《醉落魄·离京口作》中,这样写道: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醉落魄」,词牌名,又名《一斛珠》。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时候,正所谓万千宠爱在一身,冷落了后宫里的其他女人。

梅妃曾经与唐玄宗感情很深,唐玄宗一次念及梅妃,派人秘密地带了一斛珍珠给她,梅妃拒绝了珍珠,写下一首诗答复玄宗: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玄宗见到诗之后心情抑郁,命令乐府创作新的曲调来配这首诗,《一斛珠》之曲便由此而来。

京口,即江苏镇江。

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被屡屡外放,此时在杭州已经任满三年。按宋代规矩,地方官三年一任,期满调任。

苏轼在杭州任满三年,要转任密州太守,在离开离京口的时候作了这首《醉落魄》,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思乡是苏轼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从二十一岁中了进士,直到六十六岁去世,除了两次奔丧守孝之外,再没有回过故乡。

不但如此,苏轼还在全国各地被调来调去、贬来贬去,走遍了大江南北。

这是熙宁七年(1074年),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醉落魄》这个词牌非常罕见,但在这熙宁七年一年之中,就有三首怀归主题的《醉落魄》,词牌的字面意义与词作的主题映衬得如此合拍,更增添了几分凄凉萧索的意思。

今日所选的《醉落魄》(轻云微月)是三首《醉落魄》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首。

词中写月色朦胧,云彩轻柔,在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发现自己正在一只刚刚出发的小船上。

从船舱中向来路望去,只见一座孤城笼罩在烟雾迷蒙之中,似梦如幻,歌宴的场景仍在目前。

如今醉了,头巾歪在一边,扇子掉在船板上,藤床湿腻,仿佛连人也要滚落下去了,真是醉了。

忽然记起来,刚才做了个梦,想把梦境说给人听,身边却无人可说。一叶小舟载着自己在迷蒙的江面上飘荡,不知道飘到何时才能止歇。

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这只小船一样,飘飘荡荡,身不由己。何时才能安稳下来呢?何时才能够回到四川老家呢?

这首词从酒醒船发时着笔,倒叙临行前酒宴上的乘醉而归,再挽回到此刻刚从巾偏扇坠的睡梦中醒来,以及梦醒后心中平添的感慨。

使词作情感力度加强的是结尾三句:“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孤寂,可谓意味深长。

联系到东坡一生的坎坷遭遇,这样的句子真足以令有情人动容。

由这三句向前推溯,也不难猜测他想向人倾诉的幽梦是什么,他在离别宴席上歌诵的是什么了。

其实东坡一生的飘荡在此时才刚刚开始,他不会想到,还有黄州、惠州、儋州这样更大的飘荡在等待他,也不会想到,他的“此生飘荡”竟然只能至死方歇,更不会想到,他的“万里归心”,真的只能在“一梦中”去实现了。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3 阅读:179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