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满汉风俗民俗,与老舍笔下的小说有何种区别?

强强聊历史 2023-07-28 08:05:00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中国历来都很注重民间传统,古代的文献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比如《荀子·强国》篇就提到了“入境观其风俗”。

曹雪芹和老舍都是北京这座历史古城的作家,他们生长在“八旗”家族里,吸收并发扬了古代文人的传统。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到对北平的风俗和民俗生活的生动描写。

《红楼梦》是一部很有名的长篇小说,它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的文化,因此影响广泛,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珍宝。

曹雪芹创作了这部小说,其中充满了满族文化的情感、风俗和事物。这使得《红楼梦》成为世界上不朽的杰作。

满族作家老舍的作品中也充满了对北平风俗和民俗的描写,他的作品展现了满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使他的作品更加开放。

特别是在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中,广泛地描写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人物和群体。

他通过文字形象地展示了满族和汉族几百年来的民俗、风俗和人情。就像北京的《清明上河图》一样,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满族和汉族的民俗文化在《红楼梦》和老舍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有表面上的形式内容,更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规矩礼仪

老舍在《正红旗下》中写到:“过去积累了两百多年的历史,让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我反省,也忘了自我奋发。我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钱的过分讲究,没钱的也不甘落后。生活就像在一潭死水里徘徊。”

满族人的“讲究”其实就是“规矩礼节”。在《红楼梦》中,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礼节。比如第五十六回中,贾母说:“不管他们有什么奇怪的习惯,见了外人,一定要遵循正经的礼节。”

而在《四世同堂》中,祁老人说:“无论天下如何动荡,我们北平人绝不能忘记礼节!”这些作品主要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礼节风尚。

见面请安礼

在满族人中,有一种礼俗叫做"见面请安行礼"。当满族男子在路上相遇时,即使距离很远,也要互相行礼。

年轻人见到比自己年长的老人也要行礼。这种礼仪在《红楼梦》中的贾府人物之间经常出现,像"请安打千"和"挽手礼"都是这种礼节。比如,在小说第三回中,林黛玉刚进入贾府时,见到贾母等人都要逐一行礼。

《正红旗下》中的福海二哥因为行请安礼做得很好,被认为懂得礼仪,深得大家喜欢。尽管满族妇女受封建礼俗束缚相对较少,但她们也非常重视礼节。

在《正红旗下》中,大姐在长辈面前要站好几个小时,一直保持微笑,既不敢多说话,也不能呆呆地站着。她必须精心选择简单而得体的措辞,在合适的时机说几句话,让老太太们高兴,从而使谈话更加活跃。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虽然是汉族,但因为从小在北平长大,受到满族人的影响学了许多礼仪:比如儿媳妇见公公时,自然要站在一旁,恭敬地垂手侍立。

2.在祭祀、婚丧大典等的礼节

在满族文化中,祭祀、婚礼和葬礼等重要场合特别注重礼仪和规矩,其中,妇女们在这些场合要行一种称为"达儿头"的仪式,就是一跪三叩的大礼。

在《红楼梦》中的第五十三回,描写了贾府的除夕家祭。当贾母拈香下拜时,全家人一起跪下,场面非常庄重隆重。

整个贾府内外都布置得花团锦簇,没有一丝空地,在肃穆的氛围中,家人们行礼磕头,铿锵叮当的声音和跪靴履飒沓的响声交织在一起。

在《正红旗下》中描述了满族家庭的西屋房梁上供奉着佛爷匣、祖宗板和祖宗架木条。

这些匣子和板子里保存着祖先的像和家族历史业绩的记录。每逢龙虎年,家族要修宗谱,并且在大祭祖先时,会拿出佛爷匣供奉,杀猪祭祀祖先。这充分体现了满族人对祖先的敬重和重视。

这些场景展示了满族文化中对祭祀和家族传统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祖先的虔诚敬意。

在满族和汉族之间,原本有不同的称谓习惯,但后来满族人进入中原地区后,为了统治需要,被要求学习汉语。因此,在长期的满汉交往中,称谓的使用就有了一些混合的情况。

在两人的小说中,对男子的尊称通常是“爷”,例如《红楼梦》里的琏二爷、宝二爷、蓉二爷等,《骆驼祥子》里的刘四爷,《正红旗下》里的定大爷、多二爷,《四世同堂》里的金三爷、常二爷,《离婚》里的丁二爷等。

对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尊称通常是“奶奶”,比如《红楼梦》中称王熙凤为“琏二奶奶”,《正红旗下》中称母亲为“奶奶”。

祖母一般被称为“太太”,男孩子称为“哥儿”,女孩子称为“妞妞”,例如《四世同堂》中的小妞子,《正红旗下》中的二妞等。

主人被称为“主子”,下人被称为“奴才”,未出嫁的姑娘被称为“姑奶奶”,例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等的称呼,《正红旗下》对“我”的两位姐姐的称呼。

姑妈被称为“老姑奶奶”,并且对“姑奶奶”格外重视。

这些称谓在满汉文化交流中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称呼方式。

在满族家庭中,女孩的地位非常高,和汉族家庭不同,没有"重男轻女"的偏见。她们在家里受到父母和兄弟们的尊重。即使结婚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回到娘家也同样受到敬重。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虽然在贾府有一定地位,但在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家的姑奶奶面前并不受特别优待。

当老祖宗和众位姑奶奶们一起吃饭时,其他姑娘都可以坐下来吃,而王熙凤则要站在那里侍候着。这显示了在贾府中的姑奶奶们更受尊重。

在《正红旗下》中,主人公的姑母是个中年寡妇,她搬回娘家住,没有感到寄人篱下,反而有着家里人公认的权威地位。

她常常外出玩牌、串亲戚、听戏或赌钱,即便回来很晚,母亲也得等到半夜,如果下雨或下雪,她和妹妹还得拿着雨伞去接她。除夕之夜,姑母因母亲坐月子不能为她做年夜饭非常不满,甚至生气地骂了一顿,父亲还得含着笑问她:“姐姐,我帮帮您吧!”被拒绝后,像与长官告辞那样倒退着走出来。

说明嫁出去的女儿依然受到娘家人的重视,她们并不是被视为泼出去的水,这就是满族姑奶奶的“特权”。

传统节日

在《红楼梦》和老舍的小说中,几乎包含了一年中的四季和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全国人民都会隆重地庆祝,但因为各地的经济、文化和习惯不同,过春节的风俗也有所差异。

在《红楼梦》的各回书中,有很多关于过年的描写,但着重描绘春节的是第五十三回和第五十四回。这些章节生动地描述了忙碌的年事、祭祀祖先、守岁、互相拜年等活动。

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也都写到了春节,生动地描写了忙碌的过年准备、祭祖、守岁和亲友互相拜年等活动。

1.忙年事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从腊月开始,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的事情。在《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写道:

现在已经是腊月,离过年的日子越来越近,王夫人和凤姐开始忙着准备过年的事情。首先是进行大扫除,他们清理宗祠,整理祭神用的器具,还请神主,同时还要打扫屋子,准备悬挂供奉祖先的真像。

与此同时,还有人负责购买年货,《红楼梦》中也提到了乌进孝负责送年货。这些准备工作都非常辛苦,第五十五回开头写到凤姐儿因为过于劳累,一时疏忽未能好好调养身体,结果小月子都没能好好地做。

在《正红旗下》中,姑母因为母亲在坐月子,不能亲自去买年货,感到不高兴,父亲决定把二姐调过去,专门负责采购年货的事情。

这些描述展现了过年前人们的繁忙和紧张,大家都为了一个喜庆的春节而努力着,这也是中国传统春节的独特魅力。

2.祭祀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都要祭灶,在中国,人们认为灶王是厨房的神灵,掌管着家庭的炊事和运势。祭灶是为了感谢灶王一年来的庇佑,也是希望来年能有好的运气和丰收。

在《红楼梦》中,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会去各处佛堂和灶王前焚香上供,以示尊重和祈福。

在《正红旗下》里,虽然父亲没有足够的钱买年货,但他也没有忘记神佛。他虔诚地请来财神和灶王的纸像,准备了高香、红烛,还有五碗还没有烙熟的月饼,他也煮了一些年饭,让家里看起来有了新年的气氛。

在《骆驼祥子》的第十一节中,也写到了年前祭灶的情景。这是人们对灶王的感恩和祈福的一种仪式。

无论家庭是否富裕,祭灶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表达对灶王神灵的敬意和美好祝愿。

3.守岁

除夕夜,中国人有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守岁。这意味着彻夜不眠,是很多代人都会遵守的规矩。

在《红楼梦》中,贾母回到宁府之后,先去祭拜列祖列宗,然后回来休息。她与薛姨妈、李婶娘等人随意聊天,或者和宝玉、宝钗等姐妹们一起下围棋,打牌,共度除夕之夜。

在《正红旗下》中,我父亲在除夕夜包饺子,而姑母则玩牌,这些都是为了守岁,不让时间溜走。

守岁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通过彻夜不眠,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希望来年幸福顺遂。同时,这也是一种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的方式。

4.拜年

在北京过年时,人们有"辞岁"和"拜年"的传统习俗,在《红楼梦》中的第五十三回,写到贾母等人在次日凌晨五点,按照各自的品级打扮整齐,带着贺礼,进宫朝贺,同时也祝贺元春千秋。

在《正红旗下》中,写到福海二哥是第一个去给父亲拜年的,而父亲也穿上了一条漂亮的枣红缎子套裤,准备出去拜年。

辞岁和拜年是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人们会互相祝福,表达对彼此的美好祝愿和尊重。

这是一个团聚的时刻,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共同期待着幸福和繁荣。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另一个重要的节日,在《红楼梦》的第十八回和第五十四回中都有描述。人们在元宵节会看灯、游园、听戏、打牌,还会吃元宵。

在《骆驼祥子》中,虎妞忙着煮元宵、包饺子,白天去庙里逛,晚上去看灯。

而在《正红旗下》中,元宵节晚上,姑母带着二姐去看灯,但我家却忙着给我过满月,连汤圆都没时间煮。

元宵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人们可以欣赏美丽的花灯,一起游玩娱乐,品尝美味的元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都是为了享受这个特别的节日。

中秋节同样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而特别的节日,历代文人也非常喜欢吟咏它。在《红楼梦》中,故事就从中秋佳节开始,虽然这一回只是略微提及,但通过贾雨村这个角色,让中秋节成为故事的线索,同时也点明了主题。

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作者用了整整两回的篇幅,生动地描写了八月十四日和十五日这两天的中秋节庆祝活动。

故事从宁国府写到荣国府,从室内写到园中,从异兆悲音写到新词佳谶,从众人传花写到两人联句。这些描写让人大开眼界,别有一番风味。

一般来说,中秋节的两大主题是吃月饼和赏月,在《红楼梦》中,赏月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而在《四世同堂》中也写到了吃月饼和供月的情景。

中秋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家人朋友一起吃月饼,赏月,共度美好时光。这些情节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饮食风俗

中国人对食物一直非常重视,从古代就形成了"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食物对于人们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美感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满足。

北京的"京味"饮食文化是满汉交融的结果,强调生活的讲究,尤其在饮食方面更是注重细节。

在《正红旗下》中,老舍细致地描述了大姐夫多甫在过年时吃"杂拌儿"的讲究。他用各色的洋纸糊成小高脚碟,把杂拌儿中的糖豆子、大扁杏仁等小点心放在碟上。他一边摆弄着,一边享受着吃的快感,完全是出于对美的感觉和愉悦的满足。

在《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他对每一碟咸菜都下了很多心思,对于一杯茶和一盅酒的色、香、味以及杯盏的样式都有很大的考究。对他来说,吃喝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历史和艺术的体验。

这些描述表现了北京的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它追求细致和审美,让人们在品尝食物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体验。

饮食的习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遵循的饮食规矩,也就是平常吃的食物和饭菜;第二类是在特殊节日和庆典仪式上需要遵守的饮食规定,也就是特定节日时所享用的美食;第三类是与信仰有关的饮食惯例,指的是因为宗教或信仰原因而要遵循的特殊饮食规矩。

这些习俗在《红楼梦》和老舍的一些小说中都有详细描写。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不同场合下是如何根据这些习俗来选择食物和用餐方式的。这些习俗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也体现了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1.日常饮食

曹雪芹是贵族出身,对贵族阶层的日常饮食非常了解。在《红楼梦》中,小说描写了贵族们的饮食,让人眼界大开。

比如在第四十一回中,丫鬟们送来了精美的点心。盒子里有各种美食,像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螃蟹馅的小饺子等。贾母尝了一些,但觉得有些太腻了,就不太喜欢。

而在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他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满族普通人的日常饮食。比如大姐夫偷了红票子,去吃了豆多甜枣的盆糕,还喝了杏仁茶。

另外,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也描述了汉族中等人家的日常饮食。虎妞做的午饭包括馒头、白菜加肉丸子、虎皮冻和酱萝卜。

然而,对于大杂院下层贫苦人家来说,他们只能吃简单的窝窝头和白薯粥,生活相当艰苦。

这些描写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差异,贵族生活奢侈,中等人家吃得还算丰盛,而底层贫苦人家则面临着温饱问题。

2.节日、礼仪饮食

在《红楼梦》中,人们的日常饮食已经显示出排场和奢华,尤其是在生日宴会、节日宴会和喜庆宴会上更是如此。

比如在第三十八回中,薛宝钗请客吃螃蟹宴,刘姥姥算了一下,这些螃蟹价格昂贵,一顿下来就要花费很多银子,足够她们家庄户人家过一整年了。

在第五十三回的春节庆祝中,提到了一些高贵的饮食,像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等,听到这些美食名字就让人垂涎欲滴。

即使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普通人家过喜庆节日时,也很讲究。比如瑞宣给祖父寿的时候,必须摆设三大件美味的食物,如海参、整鸡、整鱼。

而在《骆驼祥子》中,刘四爷过寿,享受了一顿相当体面和满足的大餐。虽然他只是普通百姓,但为了面子和喜庆,吃了许多冷荤、炒菜和汤,让他感到很开心。

在《正红旗下》中,满族人过洗三时时,虽然家里条件不富裕,但为了请亲戚喝酒吃面,他们也尽力节省。他们喝的酒兑了很多水,而菜也只有简单的蚕豆和炸酱肉皮。

这些描述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差异。富贵人家的饮食奢华,普通百姓的喜庆饮食也有讲究,而贫苦人家则只能过简朴的生活。

3.祭祀饮食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写了贾府进行祭祀时的饮食,这场祭祀非常隆重和庄重。而在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中,也写到了不同人家在春节时的祭祀饮食。

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过节时的饮食习惯。

在贾府的祭祀场面中,《红楼梦》描述了五碗小塔状的蜜供、五碗红月饼,还有一堂干鲜果品。而在《正红旗下》,大姐婆婆家在春节时也会在关公面前摆上类似的祭品。

另外,家里还会祭拜财神、灶王,以及送子之神张仙。在祭灶时,"我"的父亲会煮年饭,用特制的小饭缸盛好,上面摆上红枣和柿饼。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北京人在不同阶层的生活饮食习惯,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过节时都会进行祭祀,准备丰盛的食品供奉神明,也会享用各式美食,表达对节日的尊敬和喜庆之情。

在《红楼梦》和老舍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种类的饮食。

《红楼梦》中描写了一些粥类食物,比如红米粥、腊八粥、粳米粥和米汤。此外,还有很多美味的糕点,如枣泥馅山药糕、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热糕、菱粉糕、藕粉桂糖糕等。

而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也写到了各种有名的糕点,如盆糕、重阳花糕、槽子糕、苏式盒子等。

另外,两部作品中都提到了满族人喜欢吃野味的习惯。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吃茶泡饭时享用野鸡瓜子,贾母吃稀饭时还会炸野鸡肉,而芦雪亭咏雪时则大口嚼着烤鹿肉。

在《正红旗下》,人们也喜欢吃一些野味,如烧子盖、炸鹿尾、大羊肚子和烧羊脖子等。

这些描写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的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在《红楼梦》和老舍的小说中,都描写了许多不同种类的食物。

《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日常食物,比如寿面、馒头、包子、饽饽、豆腐等,还有一些节日时的美食,如寿桃、元宵、月饼等。

此外,贵族们在享受山珍海味和宫廷宴席,还涉及到一些昂贵珍稀的食材,曹雪芹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式。

而老舍的小说则关注普通老百姓的饮食生活,他用吃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情世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家享用的食物,如杏仁茶、螃蟹等,以及节日时他们喜爱的饺子、元宵、月饼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红楼梦》描写了上层社会的奢华美食,而老舍的小说则关注普通人的日常饮食,通过食物展现了人物性格、思想和社会背景,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娱乐消遣

在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时,旗人有着每月稳定的“铁杆庄稼”,这让他们能够养家糊口。在清朝鼎盛时期,旗人的生活衣食无忧,因此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消遣上。

《红楼梦》和老舍的小说中都写到了旗人的各种娱乐活动。比如《红楼梦》中描写了许多游艺民俗,如猜谜、起诗社、放风筝、玩牌等。而在老舍的《正红旗下》中,也描述了旗人的娱乐方式,如玩牌、提笼架鸟、走票唱曲、闻鼻烟等。

特别是对玩牌和曲艺的描写在这两部作品中最为频繁。玩牌是他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而曲艺演出也是他们常常欣赏的表演形式。

这些描写展示了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娱乐消遣,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他们在清朝时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娱乐。

1.打牌

在《红楼梦》和其他一些小说中,打牌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活动,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从贾母这样的高贵人物,到贾府的奴仆,都喜欢打牌。

打牌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通过打牌来消遣时光,让自己快乐和放松。

比如在《正红旗下》,"我"的姑母在过春节和正月期间常常出去打牌,也在我满月时和亲戚们一起玩。在《红楼梦》中,贾母为了解闷和娱乐,也会和家人一起打牌。

二是打牌也是一种交际手段,人们通过打牌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或者为了讨好他人,表达友好和谦逊。在《红楼梦》中,薛姨妈就曾陪着贾母打牌,以取悦贾母。

在《四世同堂》中,大赤包邀请一些人一起打牌,也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争取得到权利。

此外,有时打牌也会带有占卜的意味,比如在《红楼梦》第二十回和第二十一回,麝月和虎妞都用骨牌来消磨寂寞,也顺便进行一些占卜。

2.曲艺

满族人在入关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多,他们变得热衷于享受生活,戏曲和曲艺也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娱乐项目。

在《红楼梦》中,生动地描绘了家庭戏班的演出,展示了从产生、发展、兴盛到解体的整个过程。

贾母非常喜爱听戏,对听戏也很讲究,每当贾府有宴会时都会请戏班演出。此外,书中还描述了"世家子弟"们经常串戏的风俗,比如柳湘莲。

在《红楼梦》中,作者写了很多剧种和剧名,主要有杂剧、昆曲、弋腔等。

而在老舍的小说中,许多人物随时会唱出传统戏曲的片段,如京剧、评书等。同时,许多传统戏曲界的名流人物也会出现在他的小说中。有些人物甚至能唱上两曲,如《正红旗下》中的定大爷和大姐夫父子。

除此之外,《红楼梦》和老舍的小说中也描写了曲艺艺人的生活,如龄官、蒋玉涵等,《四世同堂》中的尤桐芳、小文夫妇等。

然而,老舍笔下的曲艺表演不再只是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享乐的工具,而更多地带有对没落贵族的批判,以及透视整个社会的作用。

结语

老舍的小说和《红楼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这两位旗人作家的作品中都描写了类似的风俗和民情,这使得我们可以从中窥视满族人从清末到近代的生活风俗,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京味”文化特色。

在这些相似的民情习俗中,我们看到了满族人对戏曲和曲艺的热爱,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享受。

无论是《红楼梦》中贾母家庭戏班的演出,还是老舍小说中的曲艺表演,都反映了旗人社会对娱乐的重视和热情。

同时,这些作品中也描写了旗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如食物、节日庆典等,这些都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通过这些相似的风俗民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满族人在清朝末期到近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这些共同点形成了“京味”文化特色,使得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具有了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参考文献

佟家桓.《老舍与<红楼梦>》.《红楼梦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北京十月出版社.1992.

老舍.《正红旗下老舍生活与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0 阅读:12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