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代诗才”方干,一首绝美分别诗,真挚动人,令人魂牵梦绕

墨尘染公子 2024-06-17 06:53:38

方干是唐朝大诗人,比起高调、浪漫的李白,他更加显朴实、低调,不为人乐道,比起忧国、忧民的杜甫,他的诗风,更忧民,更懂悲苦。

方干不算俊美,有天生的“兔唇”,但才气非常“清俊”,为人淡泊,心宽体胖,是一位妥妥的清朗公子。

自古以来,文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方干也不例外,但意外的是,方干落榜了。

唐朝晚期,朝廷风气比较“歪”,有才华比不过有背景,像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等,都是才子,也落榜好几回了。

方干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落榜后,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成为一位疯批考生。

比如孟郊,科考成魔,年年落地,年年考,最终在46岁考上进士,疯魔了大半生,还写下了疯狂科考三部曲,《落第》、《再下第》、《登科后》。

方干落第后,不慌不忙,不捶胸顿足,而是去杭州鉴湖,建一座茅草屋。

虽然不奢华,却很雅致,房外有花、有草、有流水,屋内有琴、有书、有茶。

他每日作画,抚琴,作诗,看流水,日子过得清风朗月,淡泊名利。

他经常以诗会友,与朋友一起弹琴,一起作诗,生活过得风月无边。

方干所作之诗,也不胫而走,从此,名声大噪,一个不起眼的人,一个不起眼的茅草屋,就这样火起来了!

他的诗作,流传到王廉手中,王廉是唐朝大官,他十分欣赏,到浙东出差后,还点名要见这位鉴湖大才子。

王廉对方干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方干的才华,非常肯定,还写了推荐信,向朝廷推荐方干,可惜命运弄人,举荐信还没有上达朝廷,王廉就病故了。

方干又一次与仕途失之交臂,虽然没有入仕,但公卿们争相请他入幕。

方干还收一位小徒弟,教小徒弟作诗,小徒弟天资过人,不久就考中进士,连一代诗僧清越,也向方干祝贺。

后人评价方干,说他是一朵出自普通花卉里的一朵仙葩,诗风又像云霞一般绚烂。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鉴湖走上一遭,读一读这位“怪咖”诗人,如云霞一般的诗歌!

送从兄郜(gào)

唐·方干

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

流年莫虚掷(zhì),华发不相容。

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yì)钟。

此心随去马,迢递过千峰。

方干老家在浙江淳安,距离浙江鉴湖,不算太远,诗人在鉴湖隐居,有亲朋好友来看望,也是寻常事。

《送从兄郜》中提到,有位姓“郜”兄弟,来看望方干,这位姓郜的“从兄”,就是方干的亲戚。

这位“从兄”有些不寻常,方干在《送从兄郜》提到“迢递过千峰”,用“迢”和“过千峰”,一度强调“从兄”,即将远走,所去之处,遥远非常!

那么,这位“从兄”可能去哪里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位“从兄”的背景。

“从兄”指父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所以这位“从兄”不是外人,是方干的堂哥。

在古代,兄弟族亲基本生活在一个大院里,而方干却是一个“另类”,他远离族亲,独居鉴湖,真得是淡泊名利吗?还是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方干是在科举落第后,跑去鉴湖隐居,这看起来十分清雅,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耻于回乡”。

结合唐朝背景,唐人有“衣锦还乡”的美梦,而文人落第,大部分都会觉得愧对亲族,没脸回乡。

比如唐朝诗人常建,他落第后,写了一首《落第长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大概是说家园虽好,但自己落第了,没脸回家,只能留在长安。

又比如,大诗人孟浩然,40岁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心灰意冷,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然后跑去深山隐居了。

那么,结合方干在家乡的名气,这样的“落第”,对方干而言,是不是太“丢脸”,而不敢回乡,只能找块湖隐居了。

方干独居后,跟方干关系极好的“堂兄”,前来探望,他们一起秉烛夜谈,会说些什么呢?

方干在诗中说“迢递过千峰”,这句看似寻常,却把堂兄到访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了。

堂兄为什么要来看方干?

方干说“迢递”,也就是远的意思,堂兄要去很远的地方了,在临行前,想来看望一下方干,想与方干告个别!

方干在诗中提到“道路本无限,又应何处逢。”,堂兄要去很远的地方,方干很伤怀,他说人生的道路非常漫长,天下又那么大,但我何时才能与你再重逢啊!

堂兄到底要去哪里?为什么方干认为,再与堂兄重逢的机会很渺茫?

我们再回头,看一看“过千峰”,“千”说明山峰之多,道路艰难,说明堂兄一路会非常辛苦,所到之处,极可能是荒凉之地。

不信,我们再来看,方干是如何叮嘱堂兄的?

方干说“流年莫虚掷(zhì),华发不相容。”,方干让堂兄千万不要虚度年华,不要浪费时间,不然等到头发都白了,还见不上一面。

为什么方干认为,堂兄要抓紧时间,我们才有机会重逢呢?

只有一种可能!这位堂兄被朝廷,贬去荒凉之地,没有调令,不得回乡。

方干认为堂兄要抓紧时间,争取表现,才可能有转机,不然一辈子,再难相见。

所以这句“流年莫虚掷(zhì),华发不相容。”也照应了最后一句“迢递过千峰。”的荒凉之情。

说到这里,真相就解开了,堂兄被贬去大荒,临走前,来看一看兄弟方干,这场临行的告别,也可能是一生最后的诀别。

所以气氛非常凄凉,正如方干所言“野渡波摇月,空城雨翳(yì)钟。”

诀别之夜,凄风苦雨,连钟声都听不见了,方干心痛难当,恨不得,自己也随堂兄而去,于是就有“此心随去马”。我的心也随着堂兄,跋山涉水而去了。

这首《送从兄郜》把兄弟之间的真情,写得痛彻心扉,感情真挚,十分动人,让我们感受到,大唐时代下,文人之间深厚真挚的亲情。

0 阅读:1

墨尘染公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