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区的舞龙是大汉族尚武精神的最后图腾!

双儿谈武器 2024-02-25 08:25:19

关于迎龙灯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始于汉朝,二是始于唐朝。

汉朝时,皇帝为了庆祝元宵节,让人们在宫殿的墙上悬挂灯笼,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迎龙灯活动。

唐朝时,宰相魏徵梦斩泾河龙王,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泾河龙王,号召百姓迎龙灯,以此来祭奠泾河龙王,迎龙灯的习俗便逐渐传承下来。

不管是哪一种起源说,龙灯都是代表了一种祈福的仪式,表达了老百姓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而金华地区龙灯的起源颇有神话色彩。

据说古时候金华有一条大溪叫灵溪,从北山(奇灵山)下来,有一天,县太爷在溪里救了一条大蛇,在家好生饲养。有一年夏天特别炎热,灵溪干涸,县太爷向上苍祈祷请早降甘霖,一天夜里,他梦到土地爷与他说,家中大蛇原是奇灵山的巨龙,把它放入灵溪雨水自然降临。县太爷醒后立马照办,果然下起雨来,解了旱灾。

但是由于巨龙触犯天规,被玉帝所斩,斩后金华天天下红雨,被分割的巨龙身体从天上落下,分散在灵溪两岸,老百姓十分伤心,就用一条条板凳龙灯把巨龙接起来,希望巨龙身躯能接合起来,每逢正月十五舞龙,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自唐朝时,金华地区就有龙灯活动。

金华地区的板凳龙又称梅竹灯,是起源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

其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期,主要流传于金华乡村。

板凳龙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还能促进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感情,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金华板凳龙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在浙江金华地区的,东阳,义乌,永康,浦江,磐安等地,每到元宵节前后,迎龙灯活动颇为兴盛。

舞龙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它还有很多其他意义。

1,祈福仪式

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

其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期,主要流传于金华乡村。

通过"供龙""挂红""开龙""起龙""抢红"和"接龙"等仪式,把对龙的祭祀与宗族文化、民间祝福文化等联系在一起,诠释出农耕时代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的各种关系的独特理解。

强化人们的信仰,规范社会的伦理,寄托着人们消灾祈福、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2,展示村子的实力

旧时迎灯需每家每户出一名壮丁,带板凳和灯笼,连接起来形成长长的板凳龙,龙灯越长说明村庄人丁越兴旺,前来观看的人也越多。

而且如此浩大的一个群体性组织活动,活动经费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迎龙灯活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今都需要到派出所报备和缴纳押金,今年东阳六石的龙灯押金高达260万,而义乌地区的龙灯押金几百万也是常态。

一个村子没有规模和经济实力是很难组织舞龙的,所以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能迎龙灯的村子都是有实力的 ".

舞龙具有广场性、广泛性和惊险性,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

因此,哪个村子能够组织起板凳龙,也侧面展示了该村子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

3,一种尚武精神

金华板凳龙可灵活组合,短的几十桥,多的上百桥,串联成的龙灯可达六、七华里之长。

金华地区的龙灯都要闹到凌晨3,4点,很多是通宵的,没有顽强的毅力和精神是很难舞龙的,今年元宵节前后金华地区降温伴随大雨,但是丝毫不影响舞龙,龙只要开了眼,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把舞龙进行下去,这是金华地区人们的精神。

金华东阳湖田村的龙灯

2023东阳湖田村的龙灯舞的非常好,龙身漂亮,有游行,有拉灯,即具有美学观赏性,又具有体育的观赏性,被多家媒体转载。

在金华地区,板凳龙拉断代表着吉祥、如意、幸福,也寓意着来年的好运和丰收。这是一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人们相信通过板凳龙舞动的力量和神秘的力量,可以祈求雨水和生存,带来好运和幸福

也可以说金华地区的舞龙是大汉族尚武精神的最后图腾。

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元宵节迎龙灯活动迅速恢复并空前繁荣。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农村就开始有舞龙灯活动,到正月十四、十五最为热闹。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华地区的板凳龙其规模之大、普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气势之磅礴,在同时期全国各地龙灯活动中应无出其右。

板凳龙,舞的是浓浓的节日喜气,舞的是人寿年丰的欢乐,舞的是国泰民安的新年祝福。

0 阅读:2

双儿谈武器

简介: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