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科学家掀起赴华浪潮!表面为赚钱抛弃日本,背后深层动机

王闲知 2024-08-20 16:00:58

提到日本人很多网友都会想到“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网上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呼吁“关闭在华日本学校”的声音,就是因为抗战血泪史的沉痛回忆。

不过就像伟人在1956年参观日本商品博览会时指出的那样,中日关系一定会随着和平发展的脚步,在子孙后代之间形成越来越好的关系。

历史证明伟人的判断并没有偏差,今天日本不仅是我国第二大海外投资来源国,而且他们还向我国输送了大批科研人才。

就拿中国工程院来说,这个国内顶级科研单位一共拥有5名日籍院士,其中最早加入中国工程院的日本科学家藤岛昭,已经为中国科研发展贡献超过20年。表面上看这些日本科学家是为赚钱抛弃日本,但其实背后有着深层动机,那究竟是什么呢?

一、日籍科学家中的代表

1942年出生在日本首都东京的藤岛昭,亲身经历了二战的惨痛教训。和那些满脑子想着“复辟大业”的日本右翼势力不同,热爱和平的藤岛昭一直致力于科研工作。

截至目前日本科研界已经培养出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人都觉得藤岛昭完全有希望加入“日本诺贝尔殿堂”。

藤岛昭取得过多项重点科研突破,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本多-藤岛效应”。1967年刚取得本科毕业学位证书不满一年的藤岛昭,和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本多健一,合作发现了二氧化钛在光照条件下将水分子分解成氢气、氧气的现象。

在“本多-藤岛效应”发现之前,工业领域生产氢气、氧气,一般都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和电解水,产生的能源成本非常高昂。年仅25岁的藤岛昭竟然实现了不用电就能分解水分子的技术,这让当时很多日本科学家不得不质疑藤岛昭的学术道德。

好在藤岛昭和他的导师没有在质疑声中倒下,否则人类很有可能失去“光催化技术”这项环保利器。

就拿国家大剧院使用的“光催化自洁玻璃”来说,这种上面覆盖了一层透明二氧化钛薄膜的玻璃,不仅可以利用“本多-藤岛效应”自动清洁玻璃上的污渍,而且还杜绝了传统玻璃幕墙造成的“反射光污染”问题。

藤岛昭在光催化技术领域取得的科研突破非常多,不过对于我国来说他最重要的贡献却不是那些发明专利或者学术成果,而是藤岛昭科研团队的人才红利。

虽然在2003年加入中国工程院之后藤岛昭一直在日本工作,但是他主导的中日联合科研项目却为我国培养了多位“院士级人才”。

就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刘忠范来说,这位现任北京大学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在1984年赴日留学深造之后,在藤岛昭的指导下度过了十年科研生涯。直到在日本接受完博士后培养,刘忠范才进入北大开始为我国石墨烯纳米材料技术贡献力量。

2021年已经在家赋闲三年之久的藤岛昭,在上海理工大学邀请下带领全体团队成员来到中国。

从此开始这位日本材料科学重量级科学家,开始全心全意为中国科技进步服务。上海理工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今年这所上海高校在当地的最低录取位次只有19008。

藤岛昭退休前曾在东京理科大学和东京大学两所世界级名校任教,他为什么要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来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上海高校呢?

二、魅力无限的中国科研界

我们千万不要纠结藤岛昭到底爱哪个国家,就像其他日籍在华科研人员一样,他们无非是想在中国科研界取得更多的科研成就。虽然从名气、实力等方面考虑,中国高校很难和日本大学相提并论;但是对藤岛昭这样的优秀科研人才来说,他更看重中国科研界的两大魅力。

第一,超级给力的官方支持。根据福建理工大学崔健专家的研究成果,日本科研界之所以能在二战后快速崛起,培养出多位“诺奖级科研人才”,和日本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科研支持政策直接相关。

2020年日本高校共获得企业资助1062亿日元,相比2013年增长1.35倍,远超同一时间段日本官方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

“企业赞助搞科研”的确可以生产很多“生产力型科研成果”,但是那些暂时无法形成生产力的基础科研项目却很难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审核。再加上最近几年日本企业破产压力快速上升,那些从事基础科研项目的顶尖科研团队就更难获得经费支持。

在这方面我国做得比日本好得多。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高达33278.2亿元,其中来自财政的科研经费高达10567亿元,占比超过30%。

相比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来说,国家大力支持的科研环境更有利于基础科研项目开展。

第二,完善的科研配套工作。做科研绝不是光凭一个好头脑就能搞定的概念,就连爱因斯坦这样的传奇科学家也离不开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科研配套条件。

科学家最需要的配套支持就是研究型人才,在这方面日本完全没有和我国竞争的能力。

202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人数多达114.84万人,相比“口罩”前增长41.55%。虽然这些研究生并不都是科研人才,但是庞大的研究生群体的确会让科学家有更充分的条件选拔团队成员。

除了人才优势以外,我国的产业链配套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就拿藤岛昭从事的光催化技术研究来说,在我国坚持“双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下,掌握全球最大绿色产能的中国制造非常需要光催化技术的技术支持。

自从中日恢复邦交关系以来,日本科研工作人员已经为中国科学进步作出了多项重要贡献。

然而,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担心中日科研合作存在的安全风险,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三、理性看待才是关键

最近几年日本对华投资已经明显减少,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们再让那些对立言论破坏中日科研交流的话,将会对中国崛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必须给予在华日籍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保护与尊重。在某些“爱国网红”的炒作下,今年以来发生了很多不利于和平发展的事情,比如苏州发生的日籍母子遇袭事件,就造成了一死两伤的严重后果。

虽然各大主流自媒体平台已经发布了打击舆论对立的公告,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非常轻松地刷到那些炒作对立舆论的短视频。

既然官方规则就摆在那里,为什么还有人可以特立独行呢?依法依规办事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我们总是相信那些网红的话,最终付出代价的只能是全体老百姓。

应当确保日本科学家自愿、平等参与中国科研项目的权利。很多网友担心二战时期的历史重演,甚至还有人觉得所有日本科学家都是日本外务省派来的密探。

要知道即使在中日交战时期,也有不少日籍人士帮助过我们,比如宫川英男就是一位牺牲在抗战前线的八路军战斗英雄。

现在日本经济正处在美元收割造成的危机状态,如果我们可以扩大对日本科学家的人才引进力度,让他们像中国科学家一样从事科研工作,这些日本科学家,完全可以像美国、英国科学家一样,成为中国科研发展的核心智囊团成员。

如果凡事都要往国家安全的高度上提的话,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应当限制不合理的“自嗨宣传”。就拿各大官媒2017年热炒出来的“新四大发明”来说,自嗨宣传的媒体让很多网友错误地认为共享单车、扫码支付、高铁和网购都是中国科学家的智慧结晶。

官媒的宣传任务是完成得不错,但是被“吹懵”的网友却产生了中国不再需要和其他国家开展科研合作的错误认知。

我们不需要用“自嗨宣传”来证明中国科技的进步,等到中国人均GDP、人均福利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那天,走遍全球各国的中国网友自然能明白中国科技的实力。

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科技进步,都不存在“遥遥领先”的概念,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媒体显然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

结语

根据中国工程院公布的信息,2023年我国引进了16位外籍院士,虽然其中没有日籍科学家,但是却有多达7位来自英美的科研人才,并且其中并没有出现俄罗斯、伊朗或者朝鲜科学家的影子。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家并没有出现网友担心的“用立场判断一切”的问题。开放包容的中国,一定会取得更多的科研成就。

参考资料:

1.《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单》

2.从环境净化到肿瘤消除,无法忽视的光催化|“诺奖值得” 系列

中国绿发会2021-11-10

3.《崔健 侯庆敏|经济需求视角下日本的大学科研模式与运行机制分析》

4 阅读:854
评论列表
  • 2024-08-23 22:43

    永远不要相信日本人! 那些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只是暂时的! 切记!切记![作揖]

  • 2024-08-21 17:29

    守住国门

  • 2024-08-26 06:28

    根本就是不能叫它们来,它们的野心大,爱国性强,军国主义思想和侵略野心是很大的,从历史上就能看出来

  • 2024-08-26 13:52

    汉奸文 怎么洗 子孙偿[得瑟]

  • 2024-08-24 13:31

    就是当间谍[捂脸哭][捂脸哭]

  • 2024-08-26 06:28

    根本就是不能叫它们来,它们的野心大,爱国性强,军国主义思想和侵略野心是很大的,从历史上就能看出来

  • 2024-08-26 11:16

    日本倭寇民族愛國心強。寧願為國獻身。不會做漢奸。來者不善。中國要提防。

  • 2024-08-21 01:00

    当心渗透[狗头]

    用户17xxx39 回复:
    早渗透了
  • 2024-08-26 12:51

    渗透计划,潜伏者,等待时机,影响政治制度。

  • 2024-08-27 12:40

    日本潜伏者

  • 2024-09-02 10:48

    中国人民必须提防日本人的狼子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