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园城市、集体经济
四川省大邑县以其独特而广袤的山水环境和宁静幽雅的乡村意境,以川西林盘资源的修复开发为牵引,勾勒出一个多层次多梯度的世外山水田园城镇骨架,展现出大邑全域旅游的天然魅力。而在当地政府的发展理念中,以建设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坚持文旅兴县、工业强基、农业固本,大力提升城市能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此凸显其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高质量建设经济实力强、环境质量优、城乡形态美、治理成效好、幸福指数高的雪山大邑。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聚落形式,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人居环境形态。大邑县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全域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示范县,林盘资源得天独厚。全县拥有林盘数量1042个,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质优良。其中,大型林盘与中型林盘分别占林盘总数的63.0%和22.0%,林盘建设用地面积达22365亩。同时,空间聚集度高、保存完整的大邑林盘,传承了各种古树名木、文化遗迹,整体风貌保持完整且形态多元,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成都大地景观的璀璨明珠、展示天府文化的地理标识和休闲度假旅游的靓丽名片。
属于成都市城市发展“西控”范围的大邑县,如何摆正位置在成都“西控”战略中实现自己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大邑县决策者们要完成的必答题。围绕成都市委“特色镇+林盘”工作部署,大邑县准确给出了答案:将辖区内丰富的林盘资源进行系统性的保护开发,使其在不破坏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的提升, 全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境美县强民富。
在对林盘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中,大邑按照“一个镇(街道)集中打造一个林盘公园”的思路,坚持全域构建“特色镇+产业园+林盘+景区+绿道”的统筹发展格局,从而加速林盘生态文旅资源的价值转化。思路决定出路,规划落定,行动展开。“特色镇+林盘+产业园”“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林盘+景区”三种创新建设模式,使全域林盘开发快速推进,同时以旅游精品线路引领特色林盘产业集聚,实现了林盘群落的联动协同发展。
在开发建设中,大邑县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突出本土化、现代化、特色化理念,采取政府主导、村委选择与规划引领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在提升植入产业、提升基础设施的同时,保护林盘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大邑以绿色生态为本底,采取“策划规划+设计营造”新方式,实施“特色镇+林盘”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大地景观再造工程,以构建公园式乡村新空间。
大邑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系统性修复保护和开发,随着林盘空间优化和品质提升,林盘优美环境聚人聚商聚业,投资洼地效应已经显现,文创、历史、数字、康养、旅游等多元产业功能不断植入,农商文旅体融合产业持续升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助农增收效果初显。
在运营管理上,大邑县探索实践股份合作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项目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参与林盘开发的新运营模式,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专业团队深度合作,实现了共建共享共赢。而农户不仅可通过村集体收益分红、资源流转租金、股份分红、就业参与等多种方式分享林盘产业发展收益和资源变资产的溢价增值,而且通过旅游经济所带来的人流和旺盛消费需求,不断促进本土农产品销售量增加、品牌影响力扩散,从而增加收入。
从大邑县城出发,一路沿着宽阔笔直的天新大快速路行驶,只需20多分钟就能抵达位于安仁镇新华社区的南岸美村。
村落里,仅有230亩的土地上,36栋川西民宅错落有致。感受着老酒坊的醇香和楠木林的清新气息,现代人无处释放的田园遐想和乡愁似乎都有了归处。大邑县用“农创+文创”的方式解锁这片土地,重构了村口的烟火气。
南岸美村位于安仁镇斜江河南岸,村级建制调整后属于新华社区,而当地依托乡村肌理打造公园场景,以川西林盘田园为载体,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挖山填塘、不挖田造湖的“四不原则”,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系恢复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成3.6公里绿道串联林盘、景点、民宿等,打造田野慢行系统和乡村休闲环线,提升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最大程度保留了林盘的原始风貌和自然形态,构建新老村民相融共生的川西林盘生活场景。
问及南岸美村的变化,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良刚深有感触,他介绍说,这里以前是传统的原始村落,耕地都由村民以户为单位分散耕作。后来开始打造南岸美村,依托华侨城的资源结合当地的自身实际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完成了华力源公司—农业项目、新香华公司—讲解服务等几个项目,将研学体验、餐饮住宿等中高端群体聚集在一起,高低搭配错位发展。这样一来,土地租金就成了当地村民的保底收入,而村集体公司的分红更是让大家得到了实惠。目前,南岸美村村民基本是按照一亩地两百斤大米的价值分享经营红利,3年之后,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将清产核资,将股份量化到人,除人头股份外,还会保留一部分股份继续扩大发展。
占地300亩的南岸美村建设无人农场由华侨城和新华社区分别投资400万元和100万元建设,西华大学则提供技术支撑,新华社区具体负责生产管理运行。目前,无人农场已完成了设备安装,进入软件兼容调试阶段。建成后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带来人流,完全实现整个田间无人操作的智能化农业生产,并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供游客参观学习体验。
其实,最开始南岸美村林盘是依托于“安仁博物馆小镇”的文博文创资源,深度挖掘村庄在地文化,以废弃的老酒厂为改造对象打造了南岸美村乡村会客厅,实现对外接待、文化交流等服务,探索乡村工业历史遗存的活化再利用方式。之后通过流转的25亩集体建设用地及周边约40亩的农用地,启动艺术家驻留乡村的计划,打造记录乡土文化的乡村生态博物馆、艺术公舍;引入上海乡旅,打造了溪地·阿兰若精品民宿等,构建出蕴含本土记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乡村文化生活中心。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家的收入都增长了不少,人均收入从以前一年几千块涨到了现在的一年3万多块,已经远远高于其他许多乡村了。”张良刚认为,保存农业本底,增加农旅附加值是南岸美村最大的成功。
位于大邑县沙渠街道祥和村的“稻乡渔歌”农旅综合体经过几年的发展,早已声名在外了。这里建设有川西林盘7个和集中居住区1个,规划建设面积达16000亩。“稻乡渔歌”林盘聚落更是获得了2019年度成都市“十大最美川西林盘”的荣誉。
冬日的西江河畔,连片稻田正沉淀孕育着新的生机。田埂上树木林立,不远处青砖灰瓦、乡风浓郁的川西小院掩映在云雾下的林盘之中,诗的意境弥漫其间。毫无疑问,村民们居住在了公园里!
通过走访了解,我们发现“稻乡渔歌”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田园美学模式的典范,与其融合生态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景区详细规划等是分不开的。
按照“提升生产能力、扩展生活空间、孕育生态效应”的理念,稻乡渔歌系统优化项目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并通过以优化农用地结构保护耕地、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权益为核心的“三优三保”行动,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生态则生态的原则,以拆旧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等方式,整治各类低效用地,增加了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发展、生态用地比例增加,为后续发展生态产业所需要的建设用地指标,夯实了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的基础。
很显然,这得益于当地的融合性规划,做好了建设的“减法”和生态的“加法”。
另外,其高水平设计也令“稻乡渔歌”营造出了生态价值转化“引力”的场景。稻乡渔歌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从英国、日本分别请来史蒂夫、隈研吾等世界顶级设计师团队,携手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中国台湾设计师张清平等为代表的大师,运用美学理念对乡村风貌进行整体设计,打造了“稻乡渔歌艺术中心”“朗基尚善艺术中心”等特色民宿及精品酒店聚落区,形成稻田迷宫、田间瞭望塔、稻草人、膳食博物馆、曲水流觞乡村美食体验中心等一系列构思精巧的文化景观。所以,稻田里吃火锅看电影等再也不是想象了,而是可以在这里实实在在地体验了。
有“稻乡渔歌”的龙头引领,祥和村近水楼台先得月,借势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采用“市场主体+集体经济”方式共同开发经营,借助市场化力量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据记者现场了解,祥和村通过土地整理完成了7个特色林盘修复,95%的村民迁入新居,218.9亩结余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通过租赁、承包、联合开发等对集体闲置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盘活利用4处集体资产,亦为项目引进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要素保障。
本文摘录自《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