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
这是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也是许三观卖血后的标准配置。
我一直在揣摩许三观说出这句话的内心感受,得意,愤怒,伤心,亦或是多种感情的交织。
直到小说最后,当他老了,被血头嫌弃,没办法再卖血,委屈地当街痛哭。许玉兰掏出兜里所有的钱,带许三观下馆子吃了猪肝,喝了黄酒。
“我这辈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许三观笑着吃着,心满意足。
看着这样的许三观,我忽然意识到,那是年少时的冲动,是长大后的妥协,是历经沧桑后的释怀。
这一切一切加在一起,就是普通人的一生。
少时卖血为自己,是骨子里的冲动。
第一次卖血,是因为听人说,能卖血代表身体结实,能挣35元钱。后来他用这35元钱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儿子一乐和方铁匠的儿子打架,把方铁匠儿子的头打破了,他卖血还了医药费。
第三次卖血,是因为许三观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拿钱买了十斤肉骨头、五斤黄豆、两斤绿豆、一斤菊花送给了林芬芳。
陈独秀曾经说过:“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漪,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年轻代表着冲动,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对人性的理解不够深刻,很容易做事情不计后果,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谁没有过青春,谁没有年轻过,谁在年少时没有干过一两件荒唐事。
青春就像是一场短短的聚会,里面的人和物都是那么短,却又那么地弥足珍贵。
珍惜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也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
中年为家人,是经历现实后的妥协。
第四次卖血,是在人民公社化以后,三年自然灾害使得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连续喝了57天的稀粥。
许三观为了让家人吃顿面条而选择去卖血,也正是这一次,他才解开了心中积郁已久的心结。
第五次卖血,是为了让一乐在乡下过得好些,逢年过节的时候给队长送点东西,以便能让他早点回城。
第六次卖血,是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
这次卖血让他看到了根龙因为卖血而死的惨状,他内心第一次因为卖血而感到害怕。
第七到十一次卖血,是为了给得了肺炎的一乐治病。
许三观竟然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卖了五次血。
当他因为频繁卖血而身体不支时,卖血挣的钱却又用来支付了输血的医药费。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块巧克力,没有吃它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
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也遇见了很多人,我们渐渐地向生活低头,向现实低头,恰恰是我们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也找到了内心的成熟。
人到中年,为了家庭,努力工作,为了生活,默默吞下自己的心酸。
即便要在别人面前笑脸相依,也不会露出自己的脆弱。
而在无人的时候,才会深深地吐一口气,心底的伤痛,就靠自己治愈。
忙碌总比闲踏实,人到中年,有工作,有家庭,有人在盼望着你归来,这日子是有盼头的。
不管生活多难,我们都要好好挺住,熬过去。
老年为自己,是历经沧桑后的释怀。
许三观年过六旬后,不用再负担三个儿子的生活,身上的衣服没了补丁。
走在街头,闻着饭店里的猪肝味,回忆起过往,再卖最后一次血的愿望特别的强烈。
但是负责卖血的血头嫌弃他老了,不允许他再卖血。
许三观的心里充满了委屈,想着四十年来,每一次人生的变故,他都是靠卖血度过的。
而现在他不能再卖血了,他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惧,他觉得自己挑不起这个家了。
所以当相伴几十年的许玉兰为他点了三份猪肝和黄酒时,他笑了,这是一种万物归位、尘埃落地后的淡然。
这辈子,是他第一次吃猪肝没卖血。
“我这辈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许三观如是说。
写在最后
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许三观”。
但很多人只是有许三观的经历,却没有他的态度。
许三观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用卖血的方式养活了三个孩子,不能不让人感动和感叹。
从许三观这个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普通人身上坚韧不拔的力量和耐性;
看到了残酷人生中的大爱和温情;
看到了平淡生活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爱情。
面对生活,愿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有许三观的坚韧,许三观的温情,许三观的担当。
人生若活成许三观,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