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建筑市场充满挑战和机遇并存、步履虽艰但前景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6月22日,一场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中心指导,由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南昌大学、赣州市建设协会、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交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江西基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高强复合地基等岩土工程创新技术专题研讨会”在赣州市圆满举行。
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许秋华、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罗嗣海、赣州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工程质量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邓建宇、赣州市建设协会会长王志军出席并致辞。出席会议的领导、嘉宾还有中国建研院地基所研发中心副主任李翔宇、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志广、南昌大学副教授李永华、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梁海安、江西基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献刚、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管科科长陈小流、赣州市经开区住建局副局长毛添钿、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晟、原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傅江萍、南昌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刘伟平等专家领导共100余人,会议由江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官民和赣州市建设协会秘书长简建兵共同主持。本次会议集现场观摩、技术研讨、交流沙龙于一体,盛会的成功举办,为业界同仁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
上午,与会嘉宾顶着烈日亲临位于赣州市崇义县竹产业加工建设项目施工现场,认真观摩大型作业设备“顺轨冲击成孔破石挤密桩设备”作业全过程,并听取现场技术人员的详细(工艺、设计、施工)讲解。该设备具有遇土挤密、遇石破石等功能,处理复杂的含抛石、孤石的高填方区域尤其突出,通过锤体刻度即可确定有效处理深度是否满足设计深度要求,无需测量、推算,既减少了测量环节,又消除了处理深度及监控和检测难以到位的“质量通病”。
这些展示不仅彰显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也为参会者提供了直观感受技术魅力的机会。通过现场观摩,参会者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此项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
下午,来自行业内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高强复合地基、岩溶地区地基处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讨论。李翔宇博士在《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与原因分析》报告中提出了国内外本行业产生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秋华理事长分享的《结构跨越处理岩溶地基问题的设计方法》报告,指出结构设计没有所谓的“专家标准模式”。设计人员在处理高难度的岩溶地基设计时,只有因地制宜,进行多种可行方案的分析与比较,才能选择出相对最适宜的基础形式。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性价比优势)才是基础选型的根本标准。
李永华博士关于《高填方工程顺轨柱锤高强挤密桩加固效果检测及原理分析》,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及对比现场检测结果,普通强夯与固定轨道锤深层强夯沉降差值更为明显,体现出深层强夯夯击的技术效果。对比之后发现,普通强夯的第一锤最大动应力与深层强夯的两种锤体差距较大,体现出深层强夯高动能特点。
随后江西基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付豫楹《崇义县挖山填壑及漳州港抛石填海项目地基处理方案选择与比价》、总经理刘斌分享《顺轨柱锤破石挤密桩施工工艺应用情况介绍》。
顺轨柱锤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工艺,相较于其它动力固结法工艺,其夯锤底面积小,所获得的动压当量大(已可达18000kJ/㎡),在相同锤重和落距的条件下,单位面积的夯击能和动压当量,均比普通强夯及组合锤法大得多,自行形成的锤体着底及夯坑深度已有望冲破世界记录(现已可深达20m,有效处理及置换深度已可达30m),同时该工艺具有施工速度快、功效比高、节材环保等优点。大家一致认为,顺轨柱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与桩基础施工方法,实现了地基处理领域技术上的跨代式升级和革命性突破。
技术部总监戴卫平分享《双重挤密固结法施工技术在岩溶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分析》、生产中心主任工程师张东海分享《扩径扩底(综合作用)桩在溶洞地区的应用效果分析》。
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见解,为参会者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这些演讲重点围绕工地的施工实践与技术控制和过程管控,不仅涵盖了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介绍,还涉及了创新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性价比(节材、降碳、废石利用等)分析。通过聆听专家及工程师们的演讲,参会者们对行业的创新技术发展趋势及高强复合地基处理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以后的岩土工程工艺研究与设计、施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交流沙龙研讨环节,由许秋华理事长、罗嗣海书记共同主持,李翔宇、李永华、黄志广、刘献刚现场为与会者答疑解惑,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并进行深入探讨。这种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不仅有助于学术研讨,还为参会者与国家及行业前沿产学研用各环链的专家们面对面讨论,提供了绝佳的交流机会。
这次盛会不仅为参会者们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行业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与产学研用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这次盛会,我们相信行业内的同仁们将携手共进,将本土企业研制的岩土工艺创新技术,形成可观的“新质生产力”,并共同书写行业未来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立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