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仁心仁术医学,又是国学的组成部分,与天文、地理、历法等多学科相关。中医的概念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天地同源、同理、相应相参。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使人体的阴阳平和,气血充足。
中医具有独特的诊断治疗手段,通过中药、针灸、拔罐、刮痧等方法达到治疗目地。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四诊八纲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源于道家,纵观古代名医无一不是道家出身。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葛洪、张景岳、李时珍等。这些名医大家注重修身养性并把道家的阴阳五行的哲学思辩融入了医疗中。
中医受到了儒家的思想影响,儒学孕育了中医的理论和医德的基础。儒家文化的道德修养和仁爱的社会责任处处体现在中医实践中。
国学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正统基础,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无处不充斥着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中医立足点就是国学文化。所以中国古代学子的抱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十有八九精通医理。
解放后古代文化氛围渐行渐远,学子们追求有科技含量的数理化了,既是文科生因缺乏社会古文化氛围,也就不善于用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古老中医的理念很难融入其中。
现在的医学院学生只能借助影象学及实验室对疾病的定位定性,结合四诊八纲对病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背离了古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辨方法。
中医学博大精深,在中医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抓住国学文化这个基石,要夯实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夠深谙中国文化,才能熟悉运用中医的经典名著。在夯实中医文化的基础的同时结合现代中医学发展的需要,以古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发展新思路,吸取现代科技积极寻求现代中医的改革之路,在我国这片㓇土上不断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