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知道哪个皇帝在位的时候,广东新兴县的新任李知县在微服私访路过一座坟山时,居然发现一位美艳少妇身着红妆趴在一座坟墓上嚎哭,心里狐疑之下,命令左右将这个美艳少妇带回县衙,不料,竟由此引出一桩惊天血案。
美艳的红装少妇。(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一天,李知县为了解新兴县民间的情况,遂带着几个衙役下乡微服私访,傍晚昏暗之际,李知县一行人路过一座坟山。正自行走之际,左右衙役忽然指着远处的一座坟说,大人你看,那边有一红衣女子趴在坟上哭泣。
李知县定睛一看,立时就觉得狐疑了起来。要是哭坟,自然是要穿白色丧服的,可这个女人居然穿着一身红装在这里嚎哭,此事定有蹊跷,遂命令衙役将这个少妇带回了县衙,想好好询问一下缘由。
回到县衙后,李知县顾不得休息,当即就问起了美艳少妇一应事由,这才了解到,原来这一天是这个少妇的丈夫过世后的“七七”日子,此回她是专门去祭奠亡夫的。李知县心里仍然不太相信,边唤来这个少妇的左邻右舍一一询问,邻居们七嘴八舌之下,也都证明这个少妇的丈夫确实是生病死的,并没有什么异样之处。
正经哭坟应该是这样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李知县心里再怀疑也没有任何证据,为了将事情搞清楚,他只好将这名寡妇继续留在了县衙内,以便找出事实的真相。但李知县此举惹怒了少妇的邻居们,他们对知县大人没有任何证据就扣押群众的做法感到很气愤,遂联名将这位新任知县告上了知府衙门,要求县衙给一个说法。
知府衙门深知众怒难犯,遂向新兴县衙发出了一纸公文,限李知县在半个月之内查出实情,否则,知府衙门将以枉法拘押无辜人员的罪行,向朝廷弹劾他。
李知县本来是为了弄清楚心里的疑问,想不到这一下居然惊动了知府衙门,还可能对自己的前途产生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心里便也慌乱了起来。只好命令一众衙役没日没夜地四处走访,希望能够找到一点线索。可这种没头苍蝇似的侦查,明显是大海捞针的蠢办法,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成效。
明朝知县大概装束。(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最后,李知县只好亲自出马,希望在自己的身先士卒下能有所收获。
这一天,李知县再一次外出微服私访,到傍晚时分,他已经精疲力尽却依然毫无所得。恰巧这时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李知县正愁无处躲藏的时候,突然发现路边有一间茅草屋,于是,他便径直走向了茅草屋。
轻叩了几下柴扉后,茅草屋内走出来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见他甚是狼狈,便打开门让他进去了。不多时,又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也走进了茅草屋。老太太见到来人,忙给李知县介绍,说这是她的儿子,要李知县勿要见外。
明朝衙役,但应该没有这么帅。(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老太太的儿子在外面闯荡得多,所以多了一丝警觉,便询问起了李知县的情况。李知县当然不会告诉他自己是知县,所以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对年轻人说他是一个走江湖的算命先生,傍晚时分偶遇大雨,所以希望在他们家借住一宿。年轻人左右打量之后,倒也没起疑心了,满口就答应了李知县的请求。
那时候的人没那么多弯弯绕,况且一般人家也很少来什么客人,所以李知县和年轻人聊了一会儿后,双方便熟络了起来。老太太则张罗着给两人做饭,还搞来了一壶酒。
晚饭时分,年轻人和李知县越聊越投机,双方就更加无芥蒂了。酒至半酣之际,这个年轻人忽然问起了李知县,说:“先生从县城中经过,可知我县新任知县是谁?”李知县没料到他会有此一问,愣了一下答道:“听人说是个姓李的大人,不知道你问他干什么呢?”
那时候的茅草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年轻人摆了摆手,醉意朦胧地说道:“你有所不知,因为他坚持要查寡妇哭坟一案,这个李知县已经被革职查办了。不过,说起来,这个李知县其实是个好官,有些厉害,就这样处理他,着实是冤枉他了。”
李知县见此情形,知道自己的事情可能有眉目了,赶紧追问起年轻人来。年轻人则遗憾的道:“这个案子,就算是包龙图再世,估计也毫无办法,因为这件事情只有我一个人清楚是怎么回事。”在李知县的一再追问下,年轻人遂将后面的事情全盘托出。
原来,这个年轻人是一名“梁上君子”,长期就在新兴县内活动,有天晚上,他正好跑到了这个美艳少妇的家里,因为他打听到她丈夫病重,觉得有机可趁。潜入她家之后,他躲在了暗处等待机会。不料半途之中,看到这个少妇独自在屋前徘徊,似乎是在等什么人。
古代的小偷都很文雅。(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没多久,他忽然惊异的看到新兴县的一个武举人来到了少妇家里,并和这少妇打情骂俏、共赴欢好。两人事毕之后,里屋传出了少妇丈夫的痛苦呻吟声,年轻人猜测是他知道了少妇与武举人的丑事。很快,这个少妇便端着一碗药进了里间,然后扶着她丈夫的头,一口就给灌了下去。片刻之后,只见这少妇的丈夫痛喝一声,头一歪便断了气。
年轻人见状,趁着少妇不注意,溜进他家厨房查看了起来,这才知晓,原来这少妇给丈夫喝下去的,根本不是什么药,而是看着像药的融化了的“锡”。人喝了锡汁,可不就一命呜呼了吗?
李知县大喜,连夜就回到了县衙,并命属下将那少妇和武举人拘捕,并让衙役传来年轻人作证。在铁证如山之下,少妇和武举人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二人早有计议将少妇的丈夫杀死,以便日后生活在一起。他们原本打算毒死其丈夫的,但考虑到中毒死能验出来,遂将毒药换成了锡汁。本来这是万无一失的计划,却不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居然被一个“梁上君子”看到了事件全貌,当真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锡矿,把这融化了给人吃你说行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是记载在《中国秘史》(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当中的一则离奇故事,我觉得比较有趣,便将其改编后摘录了下来。但这个故事交代得不是很清楚,时间和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都比较模糊,百度了一下,也找不到什么蛛丝马迹,遂有了以下一些推测。
其一,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明朝早中期。明朝晚期的时候,朝政昏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一个广东偏远地区的新任知县,估计是没有太多精力和意识去微服私访,为民伸冤的。也只有在明朝早中期,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时候,地方官才有可能想用政绩来获得政治上的提升。所以,李知县才会因为心中的一些疑虑而对此案穷追不舍。而执法断案,就是那个时代官员的主要政绩之一。
明朝早中期相对要稳定得多,官员升迁讲政绩的情况也多些。(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其二,堂堂一个知县大人,扣押了一个民妇,这件事情最后竟然惊动了知府衙门,还使得他们对新兴县衙发出了催办公文,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你要知道,那封建时代的地方官的权力是很大的,对普通百姓是拥有生杀大权的,怎么可能会因为扣押一个民妇而沦落到要被革职查办的地步呢?
其实,细细想来,这个匪夷所思的问题也是容易解答的。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个美艳少妇的姘头是新兴县的武举人。虽说武举人的地位比不上文举人,但他依然拥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影响力,他甚至可以左右知府衙门决策部署。
古代武举科考项目。(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相较于两宋时期的文强武弱,虽说明朝也实行以文制武,但在改善武人地位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改观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武人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比如说此案,武举人肯定是对知府衙门施予了压力的。
因此,我们后世人也不要嘲笑范进中举这件事情了,本案中的武举人仅仅是个武人,就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你想想,范进这个文举人在中举之后,怎么可能不欣喜若狂呢?你说是吧。就算是今天,你考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可能都会有无尽的笑颜挂在脸上的吧?!
好了,想得有点多了,耽误大家看故事了,回见!
跟着大师们的脚步,我们一起来读书思考吧。(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命令带回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