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生明月,全城共此时

武桓社会趣事 2024-09-18 12:00:42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晴

已经中秋了,恩施城还处于酷暑中,我们仍然穿着裙子或短衫,因为下午实在太热,我和先生就在家里休息,吃完晚饭后六点多钟就开车到望城坡去看月亮。

中秋夜遇上“超级月亮”,今年的“超级月亮”与中秋满月几乎完美重合。这样的天文现象,平均每60年才会出现一次,其罕见程度足以让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感到震撼与幸运。

所谓“超级月亮”,就是说这月亮长得又大又圆。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所以月亮就有时候离地球近,有时候离地球远。当月亮溜达到离地球最近的点,又正好满月的时候,就会出现超级月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下的我们,对于明月的热爱,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而今年的中秋节,有了“超级月亮”的陪伴,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我们在望城坡的半山腰就看到月亮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这个时候真的好美。此时月光经大气层的散射,呈现出暖洋洋的黄色,夜幕也未完全降临,地面上的景色依稀可见与月亮相互呼应。

当我们到达望城坡观景台时,看见白天都没什么人的地方现在有好多人,他们拿起手机正在拍天上的那轮明月,还有人在这里摆放好了桌椅,桌子上摆满了水果、月饼和瓜子等零食,他们围坐在桌子旁,举头欣赏着明月。风呼呼吹着,风声、蝉鸣、蛙叫,在这山上感受到一些寒意,比山下凉快多了,同时也听着山间的声音,非常开心。

巨大的圆月的光芒如流水一般缓缓铺陈开来。月光如诗,穿越千年共鸣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词里流淌的是对家的温暖渴望,对美好的共同守望。这些字句,不只是月色赞美,是心灵寄语,引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与古人情感相融。让古往今来的中秋月,照亮你我,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共鸣。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当时有这么个习俗叫祭月,是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最早说祭月节这天和秋分是一天,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八月十五了。等到唐代,中秋节成为了官方认可的全国性的节日。唐书太宗记里头就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在大唐长安非常盛行,所以很多大诗人都留下了不少诗句。

其实,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早是由古代的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时候的乐府诗里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转着,咱们站地球上就能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别看月亮这么善变,你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看到它的一面,他是脸始终冲着地球转的,我们看不到他的背面。这是因为月亮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也自转,自转一圈所花的时间与公转刚好相同。

南宋第一词人辛弃疾,他的一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创造性地采用通篇问月的形式,他把月亮都问蒙了,把缠绵悱恻的“情歌”,写成了探究宇宙奥秘的“科学论文”,开创了中秋诗词又一高峰。

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古代社会,月亮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引发了人们对时空、对宇宙的浪漫遐想。李白把酒问月,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张若虚临江问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写出自然永恒、人生无常的哲思。

月球,是人类最接近的天体,也是人类最渴望探索的领域之一。古时候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自从美苏两国在上个世纪宣称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后,月球就成为了人类太空探索的象征。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月球探索也陷入了低潮,直到中国宣布了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才重新点燃了人类对月球的热情。

中国的登月计划,是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月球探测器的绕月飞行、月面软着陆、月壤采样返回等任务,还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了着陆和探测,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

我国还建造了自己的空间站,实现了多次载人航天飞行,展示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和水平。我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已经启动了实施阶段,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登月。

今年的中秋月夜我们站在恩施城最高的山坡——望城坡,欣赏60年才能再见的超级月亮,心头涌现许多古人笔下的中秋节,同时也在憧憬着6年后中国实现载人登月计划,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圆嫦娥奔月的梦想。



0 阅读:6

武桓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