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70年,成效如何?

品味红梦史说 2024-08-03 22:26:37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句深入人心的歌词,唤起了无数人对黄土高原的深情记忆。

黄土高原,这片被誉为中华文化发源地的神圣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如今这片土地的自然环境却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水土流失、黄沙漫天,景象堪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进行专项调研,并得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结论:这片土地已不适合人类生存。

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却依然在坚持治理黄土高原,这一切究竟是为何?

而如今70年过去了,治理的成效又如何?

一、黄土构成的高原

在我国的中部偏北地区,有一座巍峨的高原屹立不倒,其海拔跨度从800米至3000米不等,面积达64.2万平方公里,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黄土高原。

数百万年前,这片土地并非如今我们所见的黄土高原,而是一个浩瀚无垠的大型湖泊。

黄土高原,正是这座湖泊的基底,由岁月沉淀下的泥沙堆积而成。

然而,遗憾的是,这座湖泊并未能留存至今。

在数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中,由于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雨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之长期的地质运动,这座湖泊逐渐蒸发殆尽。

而原本作为湖底的黄土地,被地壳抬升,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原。

因其上覆盖着厚厚的泥沙黄土,故而得名黄土高原。

众所周知,湖底的土壤富含养分,无数水生动物的遗骸在此沉积,化为滋养万物的沃土。

因此,在过去,黄土高原是我国旱作粟黍农业的发源地,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片黄土地的灌溉下得以孕育和发展。

但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黄土高原的状态却令人堪忧。

如果说黄土高原作为湖底时是在吸收养分,那么后来的农耕活动则是在不断掠夺土地中的营养物质。

长达数千年甚至更久的耕作历史,一批批作物的成熟,使得土地的肥力逐年下降。

过去,由于交通技术不发达,人们大多选择临近自己的耕地而居。

房屋建造和过去的种种农业陋习,进一步加剧了对黄土高原的破坏。

史料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下滑到了40%。

而到了唐朝,仅仅一两百年的时间,植被覆盖率又下降至35%的水平。

到了明清时期,情况更为严重,数百年的时间里,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锐减至15%!

这是一片广袤达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啊!连续的农业耕种不仅破坏了植被,更改变了黄土高原的土质。

曾经的黄土富含养分,在大自然的演变下绿意盎然,长期处于自然循环之中。

尽管由于风沙的侵蚀,从长远来看,黄土高原的结局或许终将是今天这般模样,但这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然而,人类的活动却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长期的耕种使得黄土逐渐变得松弛和干涩,失去了往日的黏性,导致构成这片高原的土地愈发松散。

或许曾经风吹不动,但如今,即便是微风,也能将高原的黄土吹得漫天飞舞。

黄土被风吹走一点,那里又被吹走一点,水土自然就流失了。

而这些被吹走的泥沙又会跑到附近地区捣乱,特别是黄河,饱受这些泥沙的侵袭。

不仅河水变成了土黄色,更关键的是,河床的泥沙堆积容易导致黄河改道。

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数据,黄河的泥沙含量高达每年16亿吨,其中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

一旦发生改道,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因此,治理黄土高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如果对此不加管理,或许再过一两百年,当黄河的河床抬高到一个夸张的地步时,灾难就会发生。

那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治理效果究竟如何呢?

二、治理探索的艰辛历程

其实,关于黄土高原的治理,我们曾经提出过多种方案。

最早的一种方法叫做坡面治理,即在黄土高原上根据坡度划分耕地,而在非坡面则种植森林。

不少专家认为,通过这种方案,我们既能保住这片产粮地,又能靠森林防止水土的流失。

然而,事实上,这个方案却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坡面的种植在不断消耗泥土中的养分,而非坡面又在巩固泥沙,这一边好一边不好,反而更容易导致这片高原的崩溃。

因此,后来的我们试图用堆积泥沙的方式来化解黄土的危机。

但堵不如疏,即使再怎么努力,人力也无法战胜大自然的力量。

坚持了十余年后,庞大的淤泥拦截坝最终轰然倒塌。

直到20世纪末左右,我们才算是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

这种方案通俗地来说,就是对症下药。

将黄河划分成不同的流域,针对每个流域的特点进行对症下药。

有些地区采取坡面治理的方式,有些地区采用建造拦截坝的方式,进行综合管理。

三、治理成效与未来展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20世纪末的30%左右提升到了如今的65%左右。

同时,水土流失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黄河的泥沙含量也有所下降,并且本身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可以说,这个方案是兼顾自然保护和经济效益的。不少贫困地区也靠着这个治理方案打了翻身仗。

不仅整体绿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村落也变得更加美观。

在经济上也没有倒退,更是有不少村落实现了经济上的突破,摆脱了贫困县的帽子。

当然,治理黄土高原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们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完善和优化治理方案。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比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植被覆盖变化、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水土流失趋势等。

展望未来,我们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一定能够重现昔日的绿意盎然和生机勃勃。

我们也期待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能够继续孕育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2 阅读:289
评论列表

品味红梦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