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问:曲扬的前海开源中国稀缺资产混合,还亏损40%,这货您能分析一下吗?
从年度表现来看,该基金在牛市时进攻极强,但防守也很差,不过2016和2018年择时做得很好,躲过了下跌,从这几年来看经理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当然2017年表现也差,说明在这前后的择时,也有些运气成分。
近5年最大回撤达63%,处于同类末尾水平,对投资人的伤害很大。
近5年前海开源中国稀缺和茅指数相关性很强,说明在这方面持仓比较集中, 业绩分水岭是从2021年开始的,近3年基本上都处于不佳水平,特别是每次市场波动后,该基金都要落后于指数,原因在下图。
从历史持仓行业来看,该基金行业切换较多,但结合相关的行业指数对比发现,经常出现追高的现象,比如去年的AI计算机,2022年的新能源和汽车。
第二个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在2021年前后管理规模达600亿左右,而且2021年还在新发基金,对A股这种高波动的市场来说,规模暴增会严重制约基金的灵活性。
规模暴增在牛市大行情中是有利的,因为新增加的资金可以继续推升股价,一旦转为熊市和震荡市卖出比较困难,弊端就很明显,过去几年有很多明星经理也都栽在规模过大的问题上了,虽然有些经理能力很强,但也出现了不佳和平庸。
经理在2023年报中说了持仓行业集中在消费(白酒为主),高端制造,医疗和TMT方面,和以前大体差不多。
另外经理似乎也认识到回撤大的问题,后面会加入宏观因素的影响,降低风险,从下面的走势图中也能发现,最近净值与茅指数偏离比较大,应该是有所调仓。
为此,我特意等一季报批露后才回复这条留言,季报显示减仓了白酒,加了通信和医药,有两只个股其实涨幅也不低了,不知道会不会再出现追涨。
经理能认识到回撤过大的问题是好事,只是这几年对持有人伤害太大了,信任修复至少需要好几年,就像一季度调仓的正确性,大部分人还是保持怀疑的。
还有2021年行情好的时候不控制规模还新发基金,从这方面来看,对持有人也是一种伤害,如何权衡规模和业绩是各大基金的主要难题之一。
后面该怎么办?
目前茅指数、核心资产等有些公司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但相比别的行业也没有明显的性价比,另外老的抱团股上方套牢的人太多,目前主要还是反弹预期,整体难有很好的表现。
另外还担心经理的操作问题,不能抱太高期望,只是这几个月表现还行,可以等个反弹再说。
这只基金我目前也在少量持有,占比不到2%,亏30%多,虽然对整体账户影响不大,但这个教训还是非常深刻的,现在最后悔的是没早点清理掉(主要是之前想让所有组合均在盈利后退出,所以追求完美是个严重错误的思想,后面专门发文来说,做一个痛彻心扉的反思)。
从投资者角度,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过于追求规模而不为持有人考虑,或风控意识很差的基金,该抛弃时一定不要手软,盲目补仓只会越陷越深,也可能错过其它的投资机会。
本文完!
无论基金经理还是我们个人,投资中都难免会犯错,普通人犯的错其实更多,所以要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避免上帝视角和不和谐的声音,因为这样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古语云:“智者吸取别人的教训,愚者则自己付出代价”,最初我喜欢看各类投资大咖的业绩,后来喜欢研究业绩背后的原理,现在更喜欢研究他们的失误之处,从而警醒自己,以后如何避免这类错误。
基金经理作为最有智慧的群体之一,每次不同案例深度分析,都是我的一次升华,也希望把这些收获分享给大家,哪怕每次只吸收一个知识点,每年也是很大的进步。
都说公募基金经理普遍离投资人比较远,每次案例分析,都尽可能从持有人和管理人的双重角度综合考虑,若有可能,也希望基金经理们能重视投资者的关注点,多为客户创造价值!
提醒:文中案例不代表具体推荐, 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力,配置需求综合考虑,希望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慧眼周报 | 季度策略 | 行业趋势 | 组合配置
▼ 关注我,分享更多基金实战干货
下方、在看,建立深度阅读,以后会靠前展现~
拿着不动,五年持仓不跌的情况下基金-8以上
换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