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年间,郭子仪父亲的墓被人挖掘捣毁,他为何选择隐忍?

雁芙说历史 2024-05-12 06:39:32

767年十二月,郭子仪正在边关镇守,抵御吐蕃的入侵,谁知,有人竟然胆大包天,把郭子仪父亲的陵墓给挖掘捣毁了。

自古以来,掘人祖坟这种事情既是道德败坏,也是一种十分狠毒的报复手段,对于被挖祖坟的人来说,这也无异于是一种极大的羞辱。

郭子仪当时已经是实现大唐中兴的头号功臣,手握重兵,连皇帝都忌惮三分,没想到竟有人胆大到敢在他的头上动土,还采用了如此狠毒的手段。

郭子仪收到老爹的坟被人刨了的消息后,十分震怒,也异常悲痛,当天就哭晕了好几次。

事发后,郭子仪在安排好边关军务后,当即决定入朝,在旁人看来,此举大有一种向朝廷讨要一个说法的架势。

此时,朝廷方面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而且专门为此派出了专案组调查,试图找出真凶,给郭子仪一个交代。

可查了一段时间,愣是查不出任何蛛丝马迹,凶手似乎人间蒸发一般,而且现场也没留下任何线索,根本无从查起。

这时,大家想起了一个人——鱼朝恩。

鱼朝恩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宦官,手握神策军的兵权,在朝廷中,没人敢得罪他。

但鱼朝恩跟郭子仪之间是有过节的,而且结下的梁子很深。

当初,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时,鱼朝恩就曾经多次陷害郭子仪,害得郭子仪丢了兵权,被免职贬官。

安史之乱进入反攻阶段时,唐代宗原本想重新启用郭子仪,让他担任统帅的,结果又是鱼朝恩等人在背后阻止,导致郭子仪继续被冷落,统帅的职务最后落到了仆固怀恩手里。

后来安史之乱结束后不久,吐蕃入侵,一度攻陷唐朝首都长安,唐代宗这才想起郭子仪,于是再度启用,郭子仪被雪藏多年后,终于才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所以,鱼朝恩和郭子仪向来是有仇的,到了767年,郭子仪的地位十分稳固,而且手握兵权,鱼朝恩当然会十分忌惮。

这个死太监随时都在想着怎么整死郭子仪。

因此,很多人怀疑,这件事就是鱼朝恩在背后指使人干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郭子仪。

就在大家怀疑鱼朝恩之际,朝廷就收到了郭子仪正在入京的路上,大臣们为此一度陷入恐慌当中。

因为大家都担心郭子仪会因此率领大军进攻长安,和鱼朝恩拼个鱼死网破。

要知道,郭子仪的军事能力可是一流的,他手下的朔方军也是当时唐军中的精锐,鱼朝恩尽管手握神策军的兵权,但这神策军能不能打得过朔方军也很难说。

万一郭子仪真要率军进攻长安,那对于李唐来说,绝对是无法承受的。

所以从皇帝到大臣,清一色都是忧心忡忡,十分恐慌。

然而,没过多久,大家的恐慌情绪突然就消失了,因为据可靠消息,郭子仪此次入京,只是单枪匹马一个人,他的目的也不是和鱼朝恩拼命,而是想面见皇帝。

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虽然大臣们松了一口气,可皇帝李豫可不轻松,毕竟他要负责接见郭子仪,还要想着怎么给人家一个说法。

如果郭子仪对朝廷给出的说法不满意怎么办?万一郭子仪为此起兵讨伐鱼朝恩,进攻长安,那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谁知,当见到郭子仪后,皇帝大人被郭子仪的话给惊呆了。

只听郭子仪说道:

老臣长期带兵,但治军无方,不能约束好士兵,致使有些兵士经常干出盗坟掘墓之事,如今别人也挖了我父亲的墓,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啊。

此话一出,皇帝听完当场愣住两秒,随即顿感心里一阵轻松,反应过来后,皇帝大人好言安慰了郭子仪一番。

郭子仪这话的意思,很明显是想息事宁人,不再追究。

此事传出后,朝野上下才彻底心安,终于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郭子仪起兵了。

十二月,盗发子仪父墓,捕盗未获。人以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子仪心知其故,及自泾阳将入,议者虑其构变,公卿忧之。及子仪入见,帝言之,子仪号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旧唐书》

但是,郭子仪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式十分反常,令人难以理解。

要知道,祖坟被人刨了,这种事情是极其严重的,换了谁都是无法忍受,必然要想办法查出真凶,杀之而后快,才是正常人的做法。

可郭子仪这种权势极高的功勋人物,真要追究到底,是有可能找出真凶的,可他竟然选择了息事宁人,不再追究。

这究竟是为什么?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真相?

事实上,这件事的背后,还真有猫腻,而且刨开郭子仪父亲陵墓的幕后之人,根本不是鱼朝恩。

鱼朝恩为什么不是真凶?

只要我们翻看一下767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就可以把鱼朝恩排除了。

767年其实发生了两件事情,其中一件并不起眼,却是导致郭子仪父亲陵墓被刨的导火索。

首先是767年正月,爆发了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叛乱事件,这个周智光就是鱼朝恩的亲信,深受器重。

最开始在765年的时候,吐蕃进犯,攻破醴泉,俘虏大批财宝和人口而去,周智光原本屯兵于同州,他和鄜坊节度使杜冕有过节,这个杜冕的家属正好又安置在鄜州。

周智光得知消息后,于是果断出兵拦截并击破吐蕃军队,追至鄜州时,心生歹意,当场杀了鄜州刺史张麟,同时将杜冕的家属共计81人活埋,接着又烧毁鄜州民房三千余家。

一个月后,周智光进京向朝廷报捷,但唐代宗当时并未第一时间追究周智光擅自杀害同僚及其家属的责任。

估计唐代宗可能当时顾及到鱼朝恩的权势和影响力,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但不久之后,皇帝大人就后悔了,可周智光此时已经离开京城,返回辖区了。

几个月后,皇帝召周智光入朝,但他害怕入朝会被治罪,干脆就找各种理由不来。

由于周智光是鱼朝恩的亲信,而且作为节度使,他手中还掌控着一支藩镇兵马,所以朝廷对其采取了姑息的态度。

没想到的是,朝廷方面想息事宁人,他周智光却认为朝廷软弱可欺,从此越来越猖狂。

不仅在辖区内大肆招募各种亡命之徒、盗匪等不良青年充入军队,还纵容这帮人烧杀虏掠。

766年的年底,周智光又擅自杀死前任虢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庞充,不久后又杀掉陕州监军张志斌,而朝廷方面则一直隐忍不发。

谁知,这个周智光却更加肆无忌惮了,他开始进一步跟朝廷作对,干脆派兵拦截了淮南节度使进献给朝廷价值百万的物品,将其中一半充入了自己的腰包。

可皇帝李豫还是没下定决心收拾他,依然在隐忍。

不久之后,皇帝又给周智光升官儿,在节度使的基础上,又给了他一个尚书左仆射的职务。

谁知,周智光非但不感激,反而十分傲慢地表示:我立了这么多功劳,陛下怎么不给我一个“平章事”职务做做。

所谓“平章事”,在那个时候,属于是宰相级别的官员,周智光这话的意思就是嫌弃官儿太小,所以傲慢地让皇帝给他一个宰相的官衔。

接着,他还表示,自己的辖区太小,朝廷应该再划五个州给他管理。

最重要的是,他还扬言自己的辖区距离长安180里地,因为太近了,所以晚上睡觉都不敢伸直手脚,生怕一不留神就踏破长安了。

还说自己有好几个儿子,都能拉开两百斤的硬弓,都是万人敌的角色,完全能做到出将入相,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大事,只有我周智光才能做得到。

作为节度使,狂妄到这种地步,周智光离死也就不远了。

果然,唐代宗从回来的朝廷使者口中得知此事后,震怒无比,忍无可忍,于是秘密下诏要求郭子仪率军讨伐。

大历二年正月,密诏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郭子仪率兵讨智光,许以便宜从事。——《旧唐书》

767年正月,郭子仪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华州牙将姚怀、李延俊斩杀周智光后,将其头颅以及两个儿子送入长安请功。

随后,朝廷将周智光的头颅悬挂于南城门,将他的两个儿子腰斩,跟他有牵连的人一律治罪。

是日,智光为帐下将斩首,并子元耀、元干等二人来献。丁卯,枭智光首于皇城之南街,二子腰斩以示众。判官监察御史邵贲、都虞候蒋罗汉并伏诛,余党各以亲疏准法定罪。——《旧唐书》

周智光是鱼朝恩的亲信,是鱼朝恩一手提拔上来的,而且鱼朝恩多次在皇帝面前替周智光说话,不断举荐他。

如今周智光如此狂妄,不仅犯下累累罪行,还胆敢谋反,鱼朝恩也难逃干系。

因此,鱼朝恩瞬间就被推上风口浪尖,但鱼朝恩毕竟手握神策军的兵权,皇帝也有所忌惮,没敢把鱼朝恩治罪。

鱼朝恩本人也知道自己处在风口浪尖之上,这期间不敢再嚣张,一直保持低调,还主动监造寺庙,为皇帝已故的母亲祈福。

鱼朝恩奏以先所赐庄为章敬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于是穷壮极丽,尽都市之材不足用,奏毁曲江及华清宫馆以给之,费逾万亿。——《资治通鉴》

而郭子仪父亲的陵墓被刨事件发生在767年的年底,此时的鱼朝恩正极力地让自己低调再低调,极力平复周智光事件给他带来的不利影响。

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出来生事,更没有动机去刨郭子仪父亲的陵墓。

要知道,当时郭子仪手握兵权,在朝中的地位比起他鱼朝恩只高不低。

鱼朝恩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去激怒郭子仪,对他只有坏处,而绝对没有半点好处。

所以,郭子仪父亲的陵墓不大可能是鱼朝恩干的。

那真凶究竟是谁呢?

幕后的真相

事实上,在767年二月,郭子仪回朝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事情,真相很可能就和这件事有关。

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刚好郭子仪回朝那段时间,这夫妻俩发生了争执,于是就吵了起来,两人都年轻气盛,结果越吵越凶。

这种情况下,两人实际上都失去了理智,郭暧在争吵中,说了这么一句足以杀头的话:

你不就仗着你爹是皇帝吗?这么欺负人,那个皇帝的位置,我爹还不稀罕当呢。

随后,两人吵急眼后,郭暧顺手就给了升平公主一巴掌。

升平公主在夫家被老公打了,她哪儿受过这种委屈,当场就离开了郭家,回到皇宫,然后把自己被打的事情以及郭暧说的那番话全部告诉了唐代宗李豫。

谁知,皇帝老爹接下来的话差点惊掉了升平公主的下巴。

只听皇帝大人说道:

女儿啊,他说的没错,郭子仪真要想当皇帝的话,那这天下就不是我们李家的了。

说完之后,李豫出言宽慰了几句后,干脆又把公主给送回了郭家,生怕会因此事和郭子仪公开结怨。

而另一边的郭子仪得知此事后,当场就把郭暧给关了起来,第二天亲自将其捆起来带进宫里向皇帝请罪。

可皇帝李豫的脸上并没有要怪罪郭子仪的意思,反而说道: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必当真。

此后,郭子仪将郭暧带回郭家后,当众将其责打数十仗,以示惩罚。

郭暧尝与升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资治通鉴》

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这么在皇帝的大度下轻松化解,郭暧与升平公主也在李豫和郭子仪的调解下和好如初。

然而,事情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想想看,郭暧说的那番话,放在古代,无论是哪个朝代,都属于大逆不道的话,与谋反无异。

这要是发生在李世民时代会怎么样?发生在唐玄宗时代会怎么样?要是发生在朱元璋时代、宋太祖时代、汉武帝时代,又会怎么处理?

真要是发生在其他皇帝在位的时代,郭暧就算不死,也得脱一层皮。

可李豫忍了,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公主被驸马打了,他作为皇帝,非但不能替公主讨个说法,还不敢得罪驸马一家,甚至不敢继续把公主留在宫里,反而要迅速把刚刚挨打的公主送回夫家。

这说明了什么?

很明显,郭子仪手握重兵,而且功勋卓著,是典型的功高震主,皇帝也不敢得罪他。

但是,这个事情跟郭子仪父亲的陵墓被刨有什么关系呢?

从当时朝廷的政局大概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当时鱼朝恩手握神策军的兵权,郭子仪带兵在外,所以鱼朝恩在朝中权势极高,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李豫对鱼朝恩那是敢怒不敢言,毕竟这个太监手中握着神策军的兵权,李豫也担心逼反了鱼朝恩,最后自己玩儿完。

所以,鱼朝恩和郭子仪都手握重兵,都是皇帝忌惮的对象,而且这俩人刚好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

但郭子仪为人忠厚宽仁,平生素来不与人结怨,在朝廷中,郭子仪哪怕对鱼朝恩也没有明显的敌对倾向。

站在李豫的角度,他会想,万一郭子仪和鱼朝恩握手言和的话,后果会十分严重,原本的制衡局面将不复存在,皇权将直面手握重兵的权臣威胁,到时候他这个皇帝估计就成傀儡了。

我们站在现代看过史书的角度,当然相信郭子仪是绝对不会架空皇帝的,但站在当时的情境下,皇帝李豫完全有理由这么怀疑。

更何况,郭爱和升平公主吵架时脱口而出的那番话,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所以,李豫有充足的动机去刨郭子仪父亲的陵墓。

这样做可以一箭双雕。

其一,李豫想借郭子仪的手干掉鱼朝恩。

当时鱼朝恩已经非常狂妄了,根本不把李豫这个皇帝放在眼里,而李豫慑于他手中掌握的神策军,一直在隐忍。

如果刨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再引导大家怀疑到鱼朝恩头上,郭子仪震怒之下,会不会带兵灭了鱼朝恩呢?这是很有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两种可能。

一是,郭子仪发兵灭了鱼朝恩,这是李豫希望看到的,毕竟他忍鱼朝恩很久了,可他自己又没有实力干掉鱼朝恩,借郭子仪的手更合适。

而且郭子仪相比鱼朝恩,一直都是一个服从皇帝管理,听话的角色,反而鱼朝恩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所以,让郭子仪干掉鱼朝恩,然后郭子仪会一家独大,但郭子仪比鱼朝恩更容易掌控,不至于会像鱼朝恩那样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一副要架空皇帝的架势。

二是,就算郭子仪不发兵讨伐鱼朝恩,那两人之间也结怨更深,从此再也不可能和好,只能变成死对头,接着就会互相攻击,明争暗斗。

等他们斗得两败俱伤,皇帝就可以借机收回大权,成为最终受益人。

其二,皇帝想摧毁郭家的气运。

在古代,墓葬是有风水讲究的,尤其是权贵家族的墓葬,更加讲究风水,一旦祖坟被破坏,古代的人坚信一定会影响子孙的气运。

郭暧脱口而出的那番话,让李豫怀疑郭子仪是否真有当皇帝的想法,就算他没有,那他的儿子有没有?

所以,站在古代人的思想条件下,刨掉郭子仪父亲的陵墓,会影响他们郭家的气运,郭家的祖坟上会不会有天子气呢?不管有没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经过这么一番破坏,那郭家的子孙就再也没这气运了。

这么做既是泄愤,也是破坏郭家气运。

这件事中,广受怀疑的鱼朝恩,在《新唐书》中直接被认定了就是刨郭子仪父亲陵墓的幕后黑手,但《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只是怀疑鱼朝恩,但没有定论,也没有查出凶手,所以是有争议的。

如果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认为,唐代宗李豫完全有动机去刨郭子仪父亲的陵墓。

因为刨郭子仪父亲陵墓这事儿对鱼朝恩没有半点好处,反而会给他招致祸患,他没有动机这么干,而皇帝李豫却有充分的动机,而且这件事一旦成功,受益人就会是他。

不过,李豫还是低估了郭子仪。

他没有想到,郭子仪受此大辱,竟然选择了隐忍,决定息事宁人,不再追究。

很明显,老谋深算的郭子仪看穿了这背后的一切,对他来说,充当皇帝的棋子,冲在最前面和鱼朝恩正面冲突对自己没任何好处,对郭家更没有任何好处。

而刨坟的那个人一定是郭子仪惹不起的人物,所以他才会选择息事宁人,不然的话,以他当时的权势,就算是鱼朝恩,也得付出点代价的。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新唐书》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15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