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 bronchus,TB)是一种较罕见的气管支气管变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Sandifort于1785年首次定义为起源于气管的右肺上叶支气管。广义上指异常起源于气管、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段壁并且走向肺上叶的一系列支气管分支畸形。 根据气管性支气管是否移位分为两型,即移位型和额外型。移位型较常见,是指原正常起源气管隆突以远的上叶支气管的叶或段移位至气管。额外型少见,是指原支气管开口及其分支正常,在气管壁额外起源一气管性支气管,多余的气管性支气管可以供应肺实质,或为盲端形成气管憩室。 2024-06-13 07:11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的软骨,常以呼吸道为最严重。病变部位包括耳、鼻、喉、支气管树及外周关节的软骨组织;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 特征性表现为耳和鼻软骨炎症、畸形(“菜花耳”和“鞍鼻”)。 CT影像学表现:①气管及主支气管管壁增厚及管腔窄:弥漫性增厚、光滑。②气管壁增厚多呈平缓性,后壁多不受累,可伴有软骨区的钙化。③在早期,经激素治疗,管壁增厚可部分减轻,甚至恢复正常。如未治疗,由 2024-06-12 21:56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肝脏良性肿瘤的第二位。 病理变化:FNH是富血供实质性肿块,病灶边缘可见较粗的厚壁供血动脉,内部囊变坏死少见,这与肿瘤周围扩大的血管、血窦有关。FNH由正常的排列成结节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纤维间隔、增生的胆管、浸润的炎性细胞、血管组成。特点是病灶中心有星状瘢痕及辐射状纤维分隔,瘢痕内有厚壁供血动脉,肝实质内的纤维疤痕偶可见退行性囊性变。 典型FNH(80%)三大特点:异常的结节结构、畸形血管、胆管增生。 CT表现:平 2024-06-12 21:57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肝脏良性肿瘤的第二位。 病理变化:FNH是富血供实质性肿块,病灶边缘可见较粗的厚壁供血动脉,内部囊变坏死少见,这与肿瘤周围扩大的血管、血窦有关。FNH由正常的排列成结节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纤维间隔、增生的胆管、浸润的炎性细胞、血管组成。特点是病灶中心有星状瘢痕及辐射状纤维分隔,瘢痕内有厚壁供血动脉,肝实质内的纤维疤痕偶可见退行性囊性变。 典型FNH(80%)三大特点:异常的结节结构、畸形血管、胆管增生。 CT表现:平 2024-06-08 21:12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 病理上可分为四型:①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②硬化性血管瘤;③血管内皮细胞瘤;④毛细血管瘤,此种少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海绵状血管瘤病理改变:最多见,为肝胚胎发育时期肝内毛细血管团呈错构瘤样增生,镜下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纤维隔内及血窦内的血栓见钙化或静脉石。 CT表现:平扫为低 2024-06-06 20:37
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少见的源于胚胎脊索残余的恶性骨肿瘤(约占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4%),主要位于人体脊柱中线,中轴骨外较为罕见。第五版WHO骨肿瘤分类将脊索瘤分为三个亚型:经典型脊索瘤、低分化脊索瘤、去分化脊索瘤。 脊索瘤因来源于脊索组织而几乎均位于中轴骨,其中以颅底部(25%~35%)和骶尾部(50%~60%)最为好发,多数病变位于中线区域。 骶尾部脊索瘤约占骶骨肿瘤的40%,多为中心性生长,常侵犯数个椎体,以第4、5骶椎受累最为常见。椎间盘破坏不明显或有残留时,肿瘤可呈分节状,部分肿瘤范 2024-06-03 19:14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位于脊髓硬脊膜窦及其附近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为脊髓内外供血动脉与静脉窦的沟通,属于脊髓动静脉畸形的常见类型(约70%)。该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胸腰段,也可见于骶段,颈段罕见。 正常脊髓供血路线:胸/腹主动脉-肋间动脉-脊髓供血动脉-脊髓-脊髓回流静脉。 MRI表现:脊髓表现增粗迂曲的血管流空影,相应脊髓病变节段及其相邻节段脊髓水肿表现,增强可见局部强化血管影表现,迂曲、增粗;出血患者可见出血的信号影 2024-06-03 19:16
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建立了基于组织病理学、分子特征和解剖部位的室管膜肿瘤新分类体系,将室管膜肿瘤分为了10个亚型,包括幕上室管膜瘤、幕上室管膜瘤伴ZFTA融合阳性、幕上室管膜瘤伴YAP1融合阳性;后颅窝室管膜瘤、后颅窝室管膜瘤PFA组、后颅窝室管膜瘤PFB组;脊髓室管膜瘤、脊髓室管膜瘤伴MYCN扩增;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室管膜下瘤。 脊髓室管膜瘤起源于脊髓中央管表面或终丝的室管膜上皮瘤体常位于脊髓中央,沿脊髓长轴呈中心性纵行生长脊髓室管膜瘤约占髓内胶质肿瘤的60%,是成人髓内最常见的肿 2024-06-03 19:17
脊髓星形细胞瘤起源于脊髓的星形细胞,发病率仅次于室管膜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髓内肿瘤。颈胸段最多,呈浸润性生长,累及多个节段,甚至脊髓全长。肿瘤与正常脊髓无明显分界,38%可发生囊变。 影像学表现:肿瘤或继发脊髓空洞致脊增粗,呈纺锤形;常偏心生长,信号不均匀,常为中等信号,亦可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病变可出血和囊变,肿瘤边界常不清楚,与其浸润性生长有关;多为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病例强化不明显,延迟30-60分钟后扫描可见强化;约23%的星形细胞瘤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对于区分肿瘤和周围的水 育儿 2024-06-03 19:18
脊膜瘤(meningioma)是椎管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椎管内的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神经鞘瘤,居于第二位,约占椎管内肿瘤的25%。脊膜瘤大部分位于髓外硬膜下间隙,也可位于硬膜内外,位于硬膜外的较少见。 肿瘤在MRI主要表现:卵圆形或扁丘状,扁丘状常常和硬脊膜宽基底相交,信号强度分布规律且肿瘤病变的脊髓表面平缓和周围组织的间隔清晰,肿瘤病变纵向直径多大于横径。在T1WI表现稍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内部钙化多见,囊变少见,钙化为低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肿块广基相连的硬膜也可见明显强化,出现”脊 2024-06-03 19:18
神经鞘瘤(neurilemmoma)为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故又称为施万细胞瘤(schwannoma),多数为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头颈部、椎管内等。其中椎管内神经鞘瘤(也有称脊髓神经鞘瘤)属于髓外硬膜内最常见的肿瘤(发生在硬膜外和髓内的较少见),约占25-30%。 神经鞘瘤病理上主要有AntoniA 区和AntoniB 区组成 。AntoniA区细胞紧密排列成栅状结构,呈束状交叉成漩涡结构,或洋葱皮样结构,瘤细胞密集,血供丰富;而B区细胞呈星芒状,排列疏松而零乱,细胞内和细胞间有许多空泡或水样液体 ,形成微 2024-06-03 19:20
根据肿瘤所在位置,可分为髓内、髓外硬膜内和硬膜外肿瘤三类:如果存在脊髓扩张考虑髓内肿瘤;如果脊髓和硬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变宽,则考虑位于髓外硬膜内;硬膜外肿瘤会使硬膜外的间隙受到侵犯。 2024-06-03 19:21
颈长肌钙化性肌腱炎(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longus colli muscle):自限性疾病,羟基磷灰石钙晶体异常沉积的无菌性炎症;其典型表现为急性颈痛、颈部僵硬和吞咽困难(典型三联征)。多数情况下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有效;在症状更严重的病例中,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或阿片类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治疗2日后可出现症状改善,7-8周内症状消失。 颈长肌解剖:位于C1-T3椎体前缘的成对肌肉,由上斜肌、直肌和下斜肌组成,在上内侧附着于寰椎的前结节。从侧面看,颈长肌与前纵韧带均 2024-06-03 19:21
Brodie脓肿:相对静止的局限性骨内脓肿,表现为干端囊性病变,周围有硬化骨区,病灶长轴与骨干长轴相一致,早期病灶边缘模糊,逐渐边缘清晰硬化。 多见于儿童/青年,好发于长骨干端,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随病变进展,周围出现反应性骨硬化,骨膜新生骨/死骨均少见。 X线及CT表现:长骨干骺端中心部位的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缘较整齐,周围有一环形骨质硬化带。破坏区中偶尔可见有小死骨。 MR表现:局限性囊性病灶,边缘可见环状低信号环,病灶内脓液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 2024-06-03 19:22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持续超过6周的静息期感染,缺血坏死的骨组织产生死骨并被肉芽组织所包绕产生骨包壳。 X线及CT表现:为广泛骨质增生、脓腔、死骨存在;骨膜新生骨显著,骨内膜增生致髓腔狭窄/闭塞;骨外膜增生致骨干增粗、轮廓不规整周围软组织肿胀。 MRI表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和骨膜反应: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肉芽组织和脓液在T1WI上为低或稍高信号,而在T2WI呈高信号。瘘管内因含脓液常在T1WI上呈稍高信号,而在T2WI上呈高信号,依层面方向不同可表现为点状或不规则粗细不均的索 2024-06-03 19:22
颅咽管瘤包括2种不同的临床、组织学和生物学亚型:成釉细胞型(最常见)和乳头型。乳头型颅咽管瘤(PCP)主要发生在成人,更倾向于位于第三脑室底的漏斗部和灰结节质,极少累及鞍内。 影像学表现:CT多为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较具特异性,多表现为T1WI稍低、T2WI稍高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背景下可见毛线团样、丝状缠绕的低信号,江湖人称“白水煮面”。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伴有颗粒感,类似于脉络丛乳头状瘤。DWI上呈均匀低信号。 2024-06-04 01:56
2022年WHO组织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将“垂体腺瘤”归类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建议将垂体腺瘤的名称改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直径大于1cm的PitNETs/垂体腺瘤称为大腺瘤。 垂体腺瘤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分泌性垂体腺瘤包括营养激素性(包括PRL泌乳素和GH生长激素腺瘤)、促激素性(包括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促甲状腺素和GnRH促生殖腺激素腺瘤)、混合性(常分泌两种或两种以上激素,常见为生长激素和泌乳素混合腺瘤、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素混合腺瘤)。PRL腺瘤 2024-06-04 02:25
2022年WHO组织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将“垂体腺瘤”归类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建议将垂体腺瘤的名称改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被定义为垂体前叶激素产生细胞的克隆性肿瘤增殖。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是颅内常见的第三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鞍区及垂体肿瘤。根据肿瘤的高度可分为大腺瘤(>10mm),微腺瘤(<10mm)。 垂体微腺瘤:局限于鞍内,是常见的颅内脑外良性肿瘤,常发生于年龄在15~41岁女性。 2024-06-04 00:54
垂体Rathke裂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又称垂体囊肿或垂体胶样囊肿等。 起源: 大多数认为其来源于胚胎时Rathke囊的遗留。 常发生于成年人,女性多见,发病常在20~40岁。 MRI表现:Rathke裂囊肿信号变化特点主要与囊内容物(蛋白质、黏多糖、胆固醇等)有关,影响T1驰豫时间的主要是蛋白浓度;最常见的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其次为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特征性表现: 囊内小结节 (T1WI表现为高信号,T2WI低信号,代表胆固醇沉积) 2024-06-04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