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中的疏野】梵高《有农夫犁地的田野》赏析

书画艺术之窗 2023-07-21 09:23:52

梵高最初开始绘画创作时曾一度偏爱素描和人物,对风景画迟迟不感兴趣,对于新兴的印象主义更是持反对态度,到了巴黎后则开始汲取印象主义中的合理因素,后来又主动去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在自然风景中追寻光与色的变化。可以说,这些不同时期的个性化追求共同构成了其成功的基础。

梵高的《有农夫犁地的田野》体现出一种疏野的追求和表达,为了突出所要表达的田地,梵高省略掉了太阳和围墙等可能影响画面重心的事物。而犁地的农夫、田地高处的小屋、远处山坡上的磨坊以及隐藏在树林里的村镇,都作了微小化处理以突出田地的空旷辽远。天空和山脉简淡柔和,且线条的走势和田地保持统一,从而使得田地的辽阔得到无尽的延伸。

但疏野中的“简”与其说是内容的简单,不如说是表达主题的简单,简单的主题之下不妨碍有着丰富的内涵,所以疏野又有着寓繁于简的一面。画面中近处的田地可以看到青草,还没有犁过的麦茬地呈现为黄色,犁过的田地则用紫色表示,翻倒于其中的麦茬依稀可辨。稍远处的田地物象便已然不可分辨,只有黄色与紫色的间隔对比,一切都被简化为抽象的线条和色彩,且距离越远表现的越为疏略浑朴,从而使田地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

不注重田地上具体的物象细节,哪怕是模糊化的细节,这既不同于学院派,也不同于印象主义。这种表达上的突破则是为了表达事物表象之下的更为深层的精神内涵,在沉稳安静的线条的演绎下,田地宛如奔流不息的河,送走了人生和岁月,人扶犁而耕犹如执笔作画,画面的主题在不动声色的平淡中得到了升华。没有复杂的艺术构思,也没有标志性的热烈线条,该画展现出梵高在艺术创作中精神的休息和率性的探索。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东方美学标准之疏野」抱朴含真,疏野的极致是天然

「东方美学标准二十四品」艺术拒绝平庸,不破不立的疏野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