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大急诊大急救”战略方针,闯出了一条应急医学救援、急诊急救及院前急救三者融合先行之路。
撰文丨郭雪梅
责编丨崔佳慧
2018年机构改革后,中央着眼提升国家应急救援能力、全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同意在煤炭总医院基础上,组建成立应急总医院。作为国务院26个组成部门中唯一部属(国家卫健委属医院除外)正厅级医院,应急总医院承担着国内重大灾害事故医疗救援、跨国(境)救援医疗救护等职责。
近年来,应急总医院党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抢抓机遇,积极迎接医疗改革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围绕“大急诊、强门诊,大专科、强综合”的应急特色学科体系布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患者为中心,以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基建改造,强化应急特色学科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战略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如何在新形势、新阶段谋划医院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医学界智库”对话应急总医院院长吴迪,为您讲述转型发展之路。
01丨抓基建塑形象,医院面貌焕然一新
吴迪院长介绍,应急总医院建院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整体的基建改造,医院面临着建筑老化、设备设施陈旧、安全保障低的“老破旧”困境,与周边强院林立、现代化的医疗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为改善院区环境,建设现代应急特色医院,在应急管理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医院党委大力推动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成了住院大楼、东院区、医技楼、行政楼、综合楼、华桐大厦改造建设并投入使用,同时还建成了应急医学研发教培基地,总医院正式开启了“一院两区”运行和发展的新纪元。
此外,医院还投资数亿元为科室配备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先进设备,院区环境改善,就诊条件优化,装备设备提档升级,医院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改造后的医院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获得患者的一致好评。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
02丨搭平台聚合力,医院发展动能更强劲
吴迪院长向“医学界智库”表示,应急总医院的职责使命和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核心是从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向应急特色现代化医院转型。为履行好应急管理部党委赋予医院的新职责、新使命,总医院党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提出了“1234567”高质量发展策略,建设应急型、管理型、服务型、科研型“四型”医院,明确了开启事业发展新征程的七大战略,搭建医疗、教学、科研、救援于一体的发展平台,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将应急总医院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业内知名的具有应急特色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
为实现这一转型目标,医院瞄准高平台、聚焦医教研,积蓄发展势能。2021年、2022年先后报经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健委批准同意,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了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两个“国家级医学中心”,两个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发展都列入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卫生医疗“十四五”规划,迎来了追赶超越、加速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机遇叠加期。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研发教培基地
03丨创特色谋发展,推动医教研救转协调发展
吴迪院长指出,两个“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建设高位很大程度助力了医院的战略转型。
医院近5年逐步加强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一方面,组建了“中国救援队(医疗队)”“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三支国家级救援队伍,建立健全同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救援队遂行工作机制,按照国务院及应急部部署,多次参加莫桑比克洪涝灾害、土耳其地震、郑州特大暴雨、银川燃气爆炸等国际国内重特大灾害救援行动以及“应急使命”系列演习。
另一方面,医院不断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申报创建应急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共建应急部“医学救援关键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并投入运行,成功获批多项科技部重点课题,数项科研成果在应急医学救援、临床实践等方面推广应用。
“针对医院建院时间短、学科建设薄弱、教研能力不足等关键性问题,我们以医院转型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与海南医科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谋建强海上救援体系,推动清华大学、应急管理大学(筹)开设应急医学系,搭建产学研医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吴迪说。
医院同时大力发展应急特色学科,组建烧伤整形科,引进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委作为学科带头人,坚持政治和公益属性,致力于服务保障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北京市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提升因灾害事故致伤致残救治能力。
应急总医院曾挂牌“国家矿山救护中心”,除做好全国瓦斯爆炸、塌方、渗水等灾难人员医疗救援外,承担着大量尘肺患者的救治,一年内接诊患者3万余人次患者。挂牌“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后,医院充分发挥优势,先后开展尘肺病临床诊疗救治及医学基础研究,建立尘肺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库、打造国家尘肺病诊疗网络平台、健全尘肺病防治帮扶机制等,配备先进技术和设备,建强职业病科和呼吸重症中心,目前总医院呼吸气管镜介入治疗走在国内专科诊疗技术的前沿,手术量和质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
呼吸气管镜介入治疗
04丨抓学科强特色,5G开启急救新篇章
“高水平急诊急救”是应急总医院对外打出的名片之一。事实上,急诊科一直以来都算是医院的“差等生”,“普通医院也都不愿把它做大,因为摊子大,成本高,收费低,在任何一家医院身上,做急诊都可能是亏损。”吴迪说。但医院作为应急管理部部属医院,应急是第一属性,患者有需要,医院应该第一时间响应。
近5年,应急总医院结合应急特色、学科发展实际,探索建立了“大急诊大急救”战略方针,闯出了一条应急医学救援、急诊急救及院前急救三者融合先行之路。
2022年5月20日,应急总医院东院区正式成立
2021年,率先与北京市120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急救工作部,组建了急危重症中心,建立“两全六响应”院内急诊急救制度,借助5G网络优势,大力推广应用5G+急诊急救应用,针对传统救治模式中救护车转运与医院救治信息脱节的弊端,将急诊急救患者诊疗信息前置,让患者实现“上车即建档、上车即入院”,急诊患者由原来的550人次/年增长至现在4000人次/年,两年时间增长了6倍,已成为北京市接诊急诊急救患者最多的医院之一。
作为公立医院,应急总医院医护人员始终把治病救人作为第一要务。通过推出5G急诊急救账户模式,实现“先救治后付费”,既缩短了抢救时间,又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医院的温度、医生的温情,打造出具有应急特色的金字招牌。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院坚持应急特色,把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能够在疫情下持续实施急诊PCI手术的医院之一。今年7月19日,应急总医院急诊科跻身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比百强,位列全国急诊专科第93位。
智慧化急救车内部图
信息化、智慧化的下一步是怎样的?吴迪表示,医院今后将始终秉持“三符合原则”,即符合患者需求、符合职工需求、符合医院发展需求,不断探索出入院管理的信息化模式,大力推行“一站式诊疗服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新起点、新征程、新发展,吴迪还跟“医学界智库”分享了很多医院未来的规划,谋划新院区、建强专家团队、做强特色学科、完善应急医学救援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在“应急”这条大路上,应急总医院必将行稳致远,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专家简介
吴 迪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应急总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中央保健委员会、国家卫健委“全国两会医疗保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北京市朝阳区“凤凰领军人才”
•国家卫健委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
•美国克利夫兰心脏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研修培训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老年心血管病学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心血管内科学会理事
•北京心脏学会理事
•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课题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