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不易,欢迎点赞、分享、收藏、评论”
"一日本田,永远本田",这句话不仅仅是许多本田车主的真实情感,更是本田在燃油车时代辉煌成就的反映。
但如今这句口号已经鲜有听闻。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本田汽车凭借其出色的发动机技术和可靠的质量,不管是城市通勤还是长途跋涉,其产品都在动力和油耗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给用户提供了稳定的驾驶体验。这种全面而均衡的产品特性,使得本田汽车赢得了众多忠实用户的青睐。
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变革,特别是新能源技术的崛起,这个曾经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的品牌无论是销量数据还是市场反响,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辉煌时期,东风本田和一汽本田的销量是愤慨单独发布的,但现在为了让数据更好看,本田已经将这两家合资公司在华的销量合计在一起了。但即使如此在刚过去的7月份,本田在华的总销量仅有52567辆。今年1月至7月的累计销量只有468473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4%。
实际上,本田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并非始于今年,过去将近10年本田在华的销售数据如下:
2015年100.63万辆
2016年124.77万辆
2017年144.13万辆
2018年143.23万辆
2019年,销量继续攀升达到155.44万辆。
2020年,尽管面临疫情挑战,销量仍增长至162.70万辆,达到巅峰。
2021年,销量略有下滑,为156.15万辆。
2022年,下滑趋势加剧,销量降至137.31万辆。
2023年,形势更加严峻,销量跌至123.41万辆。
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本田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可能连80万辆都难以达成。与巅峰时期相比,几乎等同于被腰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从已经从2015年的2459.76万辆。增长到了2023年的3016万辆。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步伐过于缓慢。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本田多次宣布要加速新能源转型,但其行动却始终犹豫不决。作为一家根植于日本的跨国企业,本田的决策层似乎难以完全放下对传统技术的执着。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新能源车型。其中增程式、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车型是最受欢迎的三大类型。然而,本田在这三个关键领域的表现都让人一言难尽。
首先,在增程式这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上,本田没有任何产品布局,错失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其次,插电混动车型虽然有所涉足,但成效甚微。被寄予厚望的雅阁插混版6月份销量仅为650台,毫无存在感。
纯电动车型方面,本田销量最好的纯电车型e:NP2极湃2,月销量也仅有435台。这个数字与市场上其他品牌的热销车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迟缓不仅体现在产品数量上,更体现在产品质量和创新程度上。相比于一些新兴品牌推出的融合了最新技术的车型,本田的新能源产品在智能化、续航能力、充电速度等方面都显得有些落后。
这种产品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本田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在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今天,本田原有的品牌优势似乎已经不足以弥补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短板。
实际上,本田正面临着被“两头挤压”的局面。一方面,中国本土品牌凭借对本地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灵活的市场策略,正在迅速蚕食着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面对正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市场,本田的产品线显得单薄而乏力。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反响,本田都难以与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抗衡。
所以,如果本田不能尽快调整策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本田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狭小。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本田似乎仍然坚持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中。新能源产品的开发上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开发常规混动车型,而非更受市场欢迎的插电式混动。
要知道在当今的汽车市场,产品的好坏不再由制造商单方面决定。消费者的喜好和市场的反馈才是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今年4月,他们专门为中国市场推出了全新电动品牌"烨"。这个由本田中国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品牌,计划于2024年底推出首款车型。
但是,仅仅推出新品牌是否能够扭转本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颓势,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对本田而言,时间已经是其最大的敌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本田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否则,曾经的"一生只开本田"的美好传说,可能真的只能成为历史的回忆了。
不思进取,隔音,做工,用料,价格,不能用心做吗?
隔音比不隔音噪音还大,音响效果比清唱的还难听😂……
[得瑟]不思进取还卖得死贵,不降价等着退出中国市场吧
性价比不高,没啥优势感觉还没丰田好,价高配置低,[抠鼻][抠鼻][抠鼻][抠鼻]
一汽本田?!笑死人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广州本田被小编收购了吧
越改越差、又偷工减料减配、发动机1.5T真的垃圾、继续这样好快倒闭
vtec is the best
本田高层毁了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