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与劳动模范合影
三、时刻关注倾听劳动大众的呼声
密切联系群众,时刻关注劳动大众的呼声,是与时刻关心解决劳动大众的疾苦紧密相联的。只有了解人民群众有什么困难,才能去解决这些困难。因此,在频繁的军事斗争中,罗炳辉“又十分关心人民大众的呼声,最为实际深入群众的,想到、走到、看到、问到”,使得自己“毫无空暇”。在率部进入淮泗地区后,罗炳辉发现当地群众对他们很是冷淡,甚至连部队进行地形、敌情调查时也不愿配合,还有群众主动把部队情况告诉由他们化装成的国民党县政府常务队,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因之在指挥部队打击日伪军的同时,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做群众工作上面。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罗炳辉首先主动找当地一些下层老百姓谈话,通过喝茶吃饭、访疾问苦等接近这些老百姓,向他们深入细致了解了各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罗炳辉又先后召开了一次商人会议、两次士绅会议,充分听取他们对抗日政府的意见,并耐心进行解释、宣传和教育工作。罗炳辉向他们公开承认当地抗日民主政府过去工作上的缺点,指出抗日民主政府才成立一年时间,许多工作人员都是热血爱国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劝慰大家谅解;详细阐述日本敢于侵略中国的原因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明确指出全民族团结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大力宣传我们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所实行的政策,包括三三制、三七分租、分半给息、统一战线等;扼要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接连打胜仗的事例,说明了日本必败的理由。通过思想工作,使这些中上层人士明白抗日救国道理和我们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从而理顺了心气,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支持新四军抗战的积极性。期间,罗炳辉还指挥部队肃清了当地顽匪,一度收复泗阳县城,袭击日伪军据点,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和信心,赢利了许多老百姓自发地慰问指战员们。
1943年冬罗炳辉在淮南群众大会上讲话
密切联系群众,倾听劳动大众呼声,是罗炳辉将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养成的习惯。全面抗战开始后,罗炳辉说:“抗战与民主是分不开的,实行民主与动员各阶层广大群众参加抗战,是争取胜利的唯一保证。”罗炳辉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到当地群众家里走一走坐一从,与百姓们一起聊天拉家常,或是召开座谈会、群众大会等,征求群众对新四军部队和当地政府的意见建议,宣传我们党的方针政策,鼓动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罗炳辉不仅自己始终坚持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注意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疾苦,还指导部队指战员和抗日民主政权干部深入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教育指战员要懂得关心爱护群众,绝不能出现破坏群众纪律的现象。民兵是抗日根据地拿枪的老百姓,也是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的基础,罗炳辉曾经专门对如何做好这些“拿枪的老百姓”工作详加指导。他说:“民兵干部须处处用群众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态度、言论、行为,与群众接近,在政治上,发扬民主;在生活上、感情上,团结民兵大众,切不能摆官僚架子,或以凶狠的军阀残余态度待人。干部不应是站在群众头上,做新的统治人物,而应是站在群众之间,老老实实的成为群众的一员。一切以身作则,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经常注意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时提出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政治鼓动口号,以提高每个民兵的积极性。”在罗炳辉的言传身教下,淮南新四军部队始终保持了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子弟兵,人民的骄傲和希望”,地方干部也成为了“人民海洋中自由游来游去的鱼”。
淮南根据地军民协力抢修工事
由于始终坚持关心体贴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罗炳辉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期间,罗炳辉率领部队无论走到哪里,群众一眼就能认出他来;原来没有见过他的,也想一睹他的风采。到了群众基础好的村子里,即便地方政府没有组织欢迎,附近群众也会奔走相告,自发赶来欢迎他们。一住下来,老乡们便会围着他问长问短,孩子们也乐得手舞足蹈缠着他要讲故事,有的还顽皮地爬到他的身上和肩上。老百姓都鼓励自己的子女说,这样的军队才是我们穷人自己的军队,这样的“官”带着你们去打天下,我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