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廉政建设(1)

赵连军探史 2024-10-15 02:58:09

新四军游击支队召开政工会议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在这块南迄淮河,北抵陇海路,东临运河,西至新黄河的近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我党领导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发动群众,英勇奋斗,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粉碎敌伪和顽军多次进犯、扫荡和夹击,针锋相对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同时,根据地党政军十分注重自身形象,加强廉政建设,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深得人民群众拥戴支持,为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在我党廉政史上也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论述淮北根据地的廉政建设。

一、重教育奠定廉政基础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而开辟创建的。当淮北根据地组成之一皖东北根据地初创时,国民党皖东北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曾对其创建者之一张爱萍说,共产党三不要,不要金钱,不要美女,不要地位,何苦呢?他根本不了解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队伍的宗旨。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从创建开始,淮北根据地党政军即鲜明地体现了“彻底地为

张爱萍将军手迹“勿逐名利自蒙耻 要辨伪真休奴颜”

人民的利益工作”特点,开展艰苦斗争。这个艰苦斗争,一是要同日伪军和顽军斗争,二是要同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斗争。淮北抗日根据地开创者之一彭雪枫就指出这里“人民生活艰苦落后,农村封建统治不强,人民生活异常艰苦(红薯杂粮充饥,终年无荤食是普遍的现象,居住简陋)”,1938年国民党军队徐州溃败后,这个地区更是处于空前混乱之中,人民生活更加艰苦。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开创根据地之初,同样免不了这种艰苦局面。如1939年元月进驻书案店后,部队每天三顿高粱、红薯糊尚不能果腹,司令员和战士一样一天只有3分钱的菜金,吃的是无油无盐的糠菜粗饭,有时偶尔搞到一点小麦,也要留给伤病员吃。彭雪枫回忆说:“我们经常在饥荒困苦中过日子,寒冬雪天部分同志尚着单衣,炎热夏天还贴着掏出棉花的烂衣衫”,“大家没有薪俸,不要薪俸,就是一个月照例一块钱的零用钱,一年来仅发了四次,一个人三个月支配着这唯一的一块大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时刻准备与敌人战斗,二十五、二十六团“曾经有两个月没有拿下子弹袋,不要说脱衣服睡觉了”。张爱萍回忆说1942年部队“打顽王光夏战斗十三天,营长都打赤脚,也没有饱饭吃,只吃一些大小秫子稀饭,还能坚持战斗。”当时刘少奇在检查皖东北根据地工作后也很有感触地说:“我见到的部队,最艰苦的是你们这支部队,吃饭是吃派饭,6月穿棉衣,12月穿单衣,宁肯饿肚子,也不肯去拿老百姓的东西。”艰苦的斗争环境最能考验意志,坚强意志来自于党的教育。在根据地,党政军部门都十分重视教育,廉洁教育也是重点之一。

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整训中

部队中集中系统的教育始于1938年1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白马驿整训。当时,游击支队组建只有3个多月,但发展很快,新战士的来源比较复杂,一是经过短期培训入伍的;二是报名参军入伍的;三是由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的;四是从土匪、顽军中解放经教育后要求入伍的;五是从国民党友军中投奔过来的。他们都有共同的抗日目的,但政治、军事素质不一,如不整训很难适应艰苦的斗争环境。整训分为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两个方面。政治学习主要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加强军队组织纪律性,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过学习整训,建立了部队中坚强的政治工作制度,继承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稍后不久,另一支部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也在邳北铁佛寺进行整训,同样进行了政治训练,主要进行八路军性质、任务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教育。地方上的系统教育则始于淮北区党委于1950年5月创办的党校,彭雪枫在党校开学典礼上亲自作《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的演说,号召党的干部“学习理论,学习战斗,学习领导群众的艺术”,加强思想建设。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始于1941年下半年的整理基层党的支部工作则是更大规模的集中系统教育活动。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5年,共进行了4次整理支部活动,尤以1943年5月开始的第二次整理活动最有成效。这次整理整理支部的基本要求是使“支部群众化”,“要克服农村支部目前各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如执行上级命令指示之公式化、不能自动讨论与解决当地群众之切身问题,工作上之命令包办,某些干部以‘公家人’、‘上司’自居,不以群众一分子的面目出现,以至个别干部贪污腐化等)”;规定支部的任务有两个,“第一个任务是领导群众,为改善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斗争”,“第二个是群众运动中发展党员,教育党员,培养党的干部”。同时规定要加强阶级教育,普遍轮训一次支委。整个根据地的教育,则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号召和中共中央统一部署开展的整风运动。淮北根据地的整风运动自1942年7月开始,经过初步整风、深入整风和民主检查三个阶段,至抗日战争胜利时结束。整风过程中,新四军第四师首先发布整训令,规定以4至5个月时间进行整风学习。之后地方党政机关也于7月下旬至20月开展集中学习。淮北区党委还采取举办整风轮训队的办法,分批分期抽调部队和地方干部集中整风学习。从1942年8月开始,先后举办9期轮训队,将部队营团和地方区县干部全部轮训完毕。同时,各分区和各县也分别开办了轮训班,将部队连排干部和乡干部全部轮训完毕。整风运动中,淮北区党委还于1943年6月专门下发《关于反对目前党内严重存在着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的决定》,指出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着功臣思想权位观念,存在着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等现象,如不预告防止及早纠正,必然走上“贪污腐化,动摇逃跑,以致叛变投敌的死路”,明确提出必须首先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正确地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彻底纠正克服各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整风运动使淮北根据地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加深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自觉按照廉政建设规范从事。

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干部深夜查铺时给战士盖被子

廉政教育不仅有集中系统,更多的则是在平时战斗工作和生活中进行。刘少奇同志1940年4月到皖东北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时,就曾经作如何建立根据地、如何做一个好党员等问题的报告。根据当时根据地斗争残酷必须有人民群众坚强支持的实际,淮北根据地廉政教育不仅注重不贪不占,更多的是强调群众纪律和群众观念等方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是部队全体官兵经常的“必修课”,除此,彭雪枫还规定了部队在群众家“五不走”的纪律:“水缸不打满不走,地不打扫好不走,门板不上齐不走,借东西不归还不走,损坏东西不赔偿、不道歉不走。”《拂晓报》在社论中号召说:“我们所需要的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不倾听群众的呼声,不解决群众的困难,违反群众路线的官僚主义者。而是肯于接近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时刻都在注意着群众的利益,透知群众的感情、情绪和需要,善于进行战斗而又善于引导别人的干部。使群众根据自己的经验,深信我们的干部在斗争中有无限决心和牺牲精神;有能力作他们的领导者,衷心觉得是他们的领袖。”在淮北根据地,部队经常教育全体指

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编印的部分政治教材

战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拥政爱民,1944年1月在全区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月中,新四军师第4师制定了8项拥政爱民公约,规定了要经常倾听政府和群众意见,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爱惜民力,与群众亲切相处等。彭雪枫师长亲自动员,提出人民的战士要“对敌人如猛虎,对人民如绵羊”,军队应该是“政府的卫队和老百姓的护兵”。他还做了一付对联:“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人民护兵,爱护人民,原为本分”,横批“拥政爱民”,要求各部队写下来贴在俱乐部墙上,时刻牢记,切实执行。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就连日伪军也不得不承认,在讲到新四军对付日伪军“扫荡”时,称新四军“本多乡村出身,不归本色不十分困难。因此,居然能‘鱼目混珠’,隐藏在民间,待局势稍趋缓和,则又潜行活动。一些本地出身的,多是各回老家,归还本原;无家可归的则寄居各户,共同生活,照样操作,看去宛如一家人,也能不生破绽”。对这种军民关系,他们虽然十分畏惧却毫无办法,说“土著性如此浓厚的新四军,要使之与一般民众分离,如不相当地慎重对待,往往会丧失民心;如不考虑敌军的工作员同当地民众的密切备缘关系,而随意‘剔抉’,则会招致民众的反感,影响效果”。敌伪的这种畏惧,充分说明了教育的成效。

0 阅读:0

赵连军探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