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缪公又被称为秦穆公,功过是非该如何评价?

平民历史 2024-09-21 05:00:36

“穆”作为谥号,表示“布德执义,中情见貌”,即贤良、和气之意。与“穆”相似,还有一个“缪”字,但“缪”字更多被用作恶谥,表示对某人负面的评价。

在《史记》中,司马迁出现了一则明显的矛盾纰漏,人物名字竟然前后不一,在《秦本纪》、《晋世家》等用“秦缪公”,而《蒙恬列传》则用作“秦穆公”。

这是为什么呢?

对比历史著作发现,与司马迁混乱不同,《左传》、《国语》直接记录为“秦穆公”,而《公羊传》、《穀粱传》中则为“秦缪公”。

“秦穆公”与“秦缪公”的区别究竟隐藏着什么历史故事呢?一起看看司马迁的记录……

01秦缪公险些成俘虏

故事从秦缪公十五年(晋惠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45年说起,秦缪公险些成为晋惠公姬夷吾的俘虏。

“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秦缪公十四年(即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灾情导致闹饥荒,向晋国请求借粮以渡过灾年。

“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国大臣却劝谏晋惠公,趁着秦国闹饥荒,出动大军攻打秦国或可建功立业。晋惠公听从了此建议,“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秦缪公派兵应战,让丕豹为将军率领大军。而秦缪公也披挂上阵,亲自参战。

“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九月壬戌日,秦晋双方在韩地交战。“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晋惠公夷吾贪功冒进,撇下部队独自向前冲锋。

此处对于“与秦争利”的理解,与其说晋惠公在战场上争抢财物,不如说晋惠公为争取有利形势,或者说诱敌深入。

“还而马骘”——晋惠公见诱敌之计得逞,所以调头折返,岂料战车深陷泥淖,导致战马停滞不前。

“缪公与麾下驰追之”——秦缪公看到晋惠公深陷泥淖,与部下纵马驱车奔向晋惠公。“不能得(俘虏,擒获)晋君,反为晋军所围”——岂料,秦缪公一味地擒贼先擒王,却不知跑得太快,还没有俘虏晋惠公,反而被前来救援晋惠公的晋军给包围了。当时,晋军实力远强于秦国,晋惠公战车陷泥中,晋军必然蜂拥救援。

“晋击缪公,缪公伤”——晋军围攻秦缪公,秦缪公独木难支,很快受伤了。

战场形势变化仅在瞬息之间,秦缪公眼看着就要成为晋军的俘虏了。然而,在这生死存亡时刻,形势再次逆转。

“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正在这时,三百多个破衣烂衫的人,一路刀砍斧剁冲向晋军,撕开了包围圈。“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秦缪公不仅得以脱险,晋惠公反而被活捉。

02亡马赐酒赢得民心

这三百多人是谁呢?

曾经在岐山下偷偷宰杀秦缪公宝马良驹的“野人”。

“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在《史记》中但凡看到“初”字,就说明司马迁要讲故事了:很久很久以前,秦缪公丢失了一匹宝马良驹,于是全国重金悬赏。

春秋战国时期,马是战争工具,战马的数量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强大程度,“千乘之国”就是说此。“马者,甲血之本,国之大用”,马的地位之高,是牛所不能相比的。

“吏逐得,欲法之”——秦国官吏按线索寻找到岐山下,发现有三百多个“野人”聚集在一起吃马肉。查验一下,果然是秦缪公丢失的那匹宝马良驹。官吏捉拿了这三百多人,准备以律法严惩法办。

“野人”相对于“国人”而言,并非指野蛮的人,而是乡野之人、乡下人。

秦缪公见宝马已宰杀,杀人也无济于事了。于是说道:“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有道德之君不会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酒会伤害身体。“乃皆赐酒而赦之”——于是又赏赐他们酒喝并赦免了他们。

秦缪公未斩杀三百罪人并非法不责众,司马迁用此彰显出秦缪公的可贵精神,看到了人的重要性。或许这是秦缪公能称霸诸侯的原因之一。

秦缪公把宽恕当成教育,不仅赦免无罪,还赏赐了酒。“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所以当秦国迎战晋国,三百多个人奋勇争先要求追随出战。“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在战场上,当“野人”发现秦缪公遭晋军包围,个个勇猛冲锋,争先死战,“以报食马之德”。

一次宽恕换来了一次求生的机会。给予别人活路,也是给自己出路。

秦缪公付出了一匹良马一些美酒,却赢得了三百多“野人”以命相报,誓死效忠。司马迁在此不仅表彰秦缪公善于笼络人心,而更多的应该是推崇得民心才是治国之根本。

03人道主义惠及晋国

秦穆公不仅施任政,还具有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奚,奚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支言,卒与之粟。——《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648年,也就是秦缪公十二年,晋国因旱灾闹饥荒,向秦国请求借粮食。丕豹建议不给并趁机讨伐晋国。

秦缪公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公孙支说:“丰收、歉收交替发生,不可以不给。”也就是说秦国也可能遇到类似灾害。百里奚则说:“夷吾得罪了您,但是晋国百姓没有罪过。”

秦缪公听从了公孙支和百里奚的建议。“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从秦国国都雍到晋国国都绛,水陆运输粮食的队伍浩浩荡荡。

从秦到晋,这一路运送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秦缪公浩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德。

丕豹本是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丕郑帮助姬夷吾登基成为晋君,而后却被怀疑而遭杀害。丕豹带着仇恨逃到了秦国,一直伺机复仇。

晋惠公杀害丕郑说明背德忘恩,与秦缪公形成鲜明对比。晋惠公是“骊姬之乱”之后的继位者,而且是秦缪公派兵护送下得以回晋继位,“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

姬夷吾寻求秦国帮助时曾许诺若成功继位割地给秦国,然而继位之后却“背约不与河西城”,由此“得罪于君”。即便如此,秦缪公仍借粮给晋国以应对百姓饥荒。

转眼到了秦缪公十四年,秦国又遭遇天灾闹饥荒,秦国向晋国请求输借粮食。晋国大臣虢射却建议趁机出兵讨伐秦国。虢射的建议与丕豹何其相似,秦缪公并未听从丕豹,但晋惠公却执行了虢射的建议,所以公元前645年的秦晋韩原之战。

晋惠公被俘虏或许是天意,而这天意便是人心向背。

其实,并非所有德晋国大臣都主张攻秦,庆郑提出不同意见,只不过晋惠公未采纳而已。

04笼络人心凸显智慧

司马迁还记录了秦缪公诸多笼络人心的事例,看似低成本操作,却透露着政治智慧。

百里奚原本是陪嫁的媵臣、俘虏,秦缪公仅仅是传闻听说其贤能,便想方设法,不惜“重金”将逃走的百里奚“赎”了回来。而这所谓的“重金”不过是区区五张黑公羊的皮。

经过三天面试,秦缪公发现百里奚才能卓著而“大悦”,不因其出身卑贱而大胆起用,“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五张羊皮换来了一个治国大臣,成本何其低廉。然而,还有比羊皮更低廉的,那就是秦缪公的几滴眼泪。

秦缪公三十三年,秦国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然而,三位将军还未到郑国,就被郑国牛贩子弦高吓退。秦军无奈选择撤军,在撤退路上顺手将晋国边境滑邑灭掉了。

晋襄公正披麻戴孝处于热孝期,晋文公重耳刚刚故去。晋襄公来不及脱下孝服,带兵出击秦军。在崤山设下埋伏,全歼秦军无一人漏网,并俘虏了三位将军。

晋文公夫人(秦国公主)替三位秦国将军求情后,晋襄公释放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惨痛的失败让秦缪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缪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史记·秦本纪》

当三位败将从晋归来,秦缪公披麻戴孝到城外迎接,对着三位将军哭道:“朕因为不听百里奚、蹇叔的话,使你们受辱,你们有什么罪呢?你们应该一心一意的雪耻,不要荒怠!”

秦缪公主动向三位将军承认错误,且恢复了三人从前的官职,给予更优厚的待遇。如此,换来了三位将军的忠心耿耿,秦缪公三十六年,秦国战胜了晋国,得以雪耻复仇。此时,晋国实力远远强于秦国,以小攻大以弱胜强简直不可思议。

综合以上种种,秦穆公笼络人心确实有一套。像百里奚、蹇叔、由余等等,为秦国崛起以及助力秦缪公称霸西南居功至伟。

结束语:

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史记·秦本纪》

秦缪公虽然开疆拓土,增加属国,在东方征服了晋国,在西方称霸了西戎,但是他没有成为诸侯的盟主,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为何如此说呢?

因为秦缪公死了置百姓于不顾,还带走良臣为自己殉葬。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遗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而他没有做到这些,更何况还夺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呢。由此可以断定秦国不可能再东进了。

其实,在《蒙恬列传》中,蒙毅曾对胡亥的使者说过秦缪公的两大污点:“昔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

“从死”制度起于秦武公,而秦缪公却备受诟病,大概因为秦缪公不仅殉葬了七十七人,还包括奄息、仲行、针虎三位“良臣”。所以,秦国人毫不掩饰对秦缪公殉葬的痛恨,讽刺诗歌《黄鸟》得以广为流传。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