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便知“将相和”,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负荆请罪”主动认错让人钦佩,而蔺相如为国家利益而捐弃前嫌让人敬佩,蔺相如廉颇握手言和遂成“刎颈之交”。
然而,廉颇悲惨的结局却鲜有人知:郁郁而终,客死异乡。那么,廉颇为何会遭遇如此悲惨命运结局?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司马迁的记载。
伐齐立功,拜为上卿司马迁直接记载廉颇的文字并不多,而是通过“互文”的形式来体现。“互文”,通俗来讲就是描写甲,通过对比来凸显乙。
《史记·廉蔺赵李列传》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位赵国战将合集,蔺相如能文能武,也曾为赵国带兵打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卿”,在秦朝前为最高官员,相当于宰相。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官拜“上卿”,说明廉颇一战成名,地位仅次于赵国国君。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廉颇任将军带领赵军攻打齐国,长驱深入齐国境内,攻占了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班师回朝后被封为上卿。由此,廉颇因勇气威震诸侯。
此次攻打齐国有两大背景:
其一、燕昭王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以乐毅为联军总司令,“(燕)与秦、楚、三晋(韩赵魏)合谋以伐齐。”六国联合攻击,齐国一溃千里,齐湣王被迫流亡。济西一战,诸侯班师回朝,而燕军则在乐毅率领下继续追击齐军。
其二、武灵王赵雍传位给惠文王赵何,在公元前298年,廉颇之所以能够战胜齐国,这是赵国“胡服骑射”变革的必然结果。
所以说廉颇攻占阳晋纯属捏软柿子,毕竟六国联军一起出击打败了齐国。当然,廉颇也受益于“胡服骑射”变革带来的强军变化。
而廉颇被封为上卿,是赵国树立标杆以此激励更多将领脱颖而出,还是有其他的目的呢?
居功自傲,流氓习气廉颇只是司马迁抛出来的“砖”,蔺相如才是“玉”。
且看《廉蔺赵李列传》继续行文:“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大太监头目)缪贤舍人(门客)。”司马迁突然切换镜头,大篇幅介绍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第一次出使秦国,完璧归赵不辱使命。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才能完全可以胜任大夫,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大夫。
按照“卿、大夫、士”三级九等,上大夫蔺相如比上卿廉颇还低两级,对此廉颇并没有任何异议。
第二次蔺相如陪同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本来是一次秦赵结为友好联盟的会议,岂料秦昭王恃强凌弱,处处刁难赵惠文王。
面对秦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蔺相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既维护了赵国尊严,又保全了赵惠文王的颜面。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结束出访回国,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居功至伟,于是官拜上卿。而“位在廉颇之右”是激化廉颇、蔺相如矛盾的导火索,这才是重点。
古人以右为尊,蔺相如与廉颇同为上卿,虽然级别一样但是蔺相如相对尊贵一些。于是,廉颇不服气了,心中的傲气点燃了怒火,“我是带兵打仗的将军,攻城掠地野战杀敌,功劳是血汗拼搏来的,蔺相如仅凭能言善辩而立功,凭什么位次在我之上!”
廉颇不仅质疑蔺相如的能力,而且还诋毁他,“且相如素贱人”。如此还不算,逢人便宣扬,“我见相如,必辱之。”暴露出一股流氓习气。
独勇无智,负荆请罪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当蔺相如取回来和氏璧斜视庭柱,当面呵斥秦王侍从,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被砍头,但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不敢如此。
蔺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猛伸张压倒了敌国。回国之后却对廉颇谦逊忍让,他赢得了比泰山还重的声誉。他处事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智勇兼备之人啊!
司马迁对蔺相如评价为“智勇兼备”,而廉颇仅仅是“以勇气闻于诸侯”。通过“互文”对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蔺相如曾为大太监缪贤的门客,“完璧归赵”是因赵王无人可用,缪贤才举荐了蔺相如。此时廉颇已贵为上卿,面对强秦无理豪夺却无计可施。
再看赵惠文王赴渑池会晤秦昭王前,“赵王畏秦,欲毋行”,司马迁用赵惠文王的恐惧担心,不仅烘托了蔺相如的勇与智,再次衬托了出廉颇的无能。
而渑池之会,以赵惠文王的视角直播蔺相如与秦激烈交锋,再次证实蔺相如的卓越才能。
所以,廉颇鄙视蔺相如,甚至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这等同于打了赵惠文王的脸!因此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并非因蔺相如一番话触动,或许是赵惠文王施加了压力。
赵奢破秦,位列上卿再看,“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赵奢是赵国负责征收税赋的小吏。平原君赵胜家企图偷税漏税,赵奢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以君之富,奉公如(依从,遵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赵胜被赵奢此话打动,于是举荐给了赵惠文王。“王用之治国赋”——赵惠文王任赵奢管理国库。如果赵奢一直管理国库,可能永远不会跟廉颇位于同列。
然而,又是秦国提供了机会。
秦国攻打韩国。赵王深知韩赵唇齿相依,救韩等于救赵。于是就征求廉颇、乐乘的意见,两人答案“道远险狭,难救”。赵王又咨询赵奢,“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王乃令赵奢将,救之”——赵惠文王任命赵奢为将,救援韩国。赵奢一战成名,赐号“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为上卿。
赵奢从税务官晋升上卿理由充分:一、赵军面对各诸侯畏惧的强秦;二、赵奢从税务官转行为将军;三、客观条件不可能取胜又战胜。
而赵孝成王时,秦与赵在长平对阵,“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屡次)败赵军”。
通过以上对比发现,廉颇虽是勇猛之将,但与赵奢相比还差了一截。廉颇攻占阳晋,司马迁并无详细记录,与赵奢战胜强秦相比,廉颇“上卿”的战功相对容易一些。
不仅如此,赵奢与秦军对阵阏与,司马迁详细记录,突出赵奢军纪严明、赏罚分明。
而长平之战,赵括代替廉颇时,赵括他妈道出赵奢取胜缘由:爱兵如子,用兵谨慎,善于“合变”(灵活应变)。换言之,赵括不具备这些特点,那么廉颇应该也不具备。史家所说与不说,寓意颇丰。
屡被替代,流亡异国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从司马迁记录推断,廉颇此人脾气暴躁、性格孤僻,情商极低,除了蔺相如几乎没朋友。
长平之战,廉颇被免去将职,门客一夜消失。孟尝君身边虽是“鸡鸣狗盗”之徒,但起码还剩下一个冯欢。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当廉颇再次起用,势利门客重新聚拢,且振振有词。廉颇准备辞退门客的念头,又被一番狡辩说服了。这其中,或许是廉颇太孤独了,没有几个知心人;又或者是廉颇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继任,走马换将,乐乘替代了廉颇。廉颇竟不服从调遣,将前来接班的乐乘撵跑了。因担心受惩罚,廉颇负罪逃亡魏国。
廉颇被临阵撤换有其自身原因,并不能只归咎于赵王昏庸糊涂,屡屡中了人家的离间计。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渑池之会,廉颇带兵护送赵惠文王到边境,并与之话别:“大王,您放心去吧。估计往返再加上会晤,三十天足够了。您三十天不回来,就立太子为王,断绝秦国以您要挟赵国的指望。”这哪里是送行呢?分明是送赵惠文王去死!
赵惠文王心中作何感受?况且赵王赴会是廉颇、蔺相如极力鼓动,蔺相如陪同赴会,廉颇却守在边关。
司马迁记录证明了蔺相如能力、胆识超越廉颇,同时也说明廉颇缺乏政治头脑,为后续屡次不受信任埋下伏笔。长平之战,赵孝成王让赵括替代了廉颇;而后赵悼襄王又让乐乘代替廉颇为将。
郁郁而终,客死异乡“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廉颇逃到魏国,因缺乏交际能力,久居大梁却未能受魏国信任和重用。
楚国听闻廉颇客居魏国,悄悄地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却没有机会获得战功,估计重要战役仍不敢委任他。
吴起、乐毅即使改换门庭,却能受到重用。而廉颇从赵国逃到楚、魏都未能受到重用,要么说明廉颇带兵打仗能力不行,要么说明廉颇为人处世缺乏技巧,且难以取信于人。
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赵悼襄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可以说两人不谋而合。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廉蔺赵李列传》
赵王派来的使者与廉颇见面,廉颇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猛吃猛喝表示自己依然健壮;又在使者面前披上铁甲跨上战马,说明还可以上阵杀敌。
使者回去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了,饭量还可以,但是陪我坐了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据此判断廉颇老了,便不再召回任用了,直到廉颇客死异乡。
当然,赵国使者为何虚假报告,因为收受郭开贿赂。前面说廉颇没朋友,但结怨仇人却不少,赵王宠臣郭开便是其中一个。
廉颇被闲置太久而抑郁,嘴边常叨咕一句话,“我思用赵人!”——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最后郁郁而终,客死寿春(今安徽寿县)。
结束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千字文》中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司马迁大概不同意这个说法,所以在《史记》对廉颇记载,既不像蔺相如那么细致,也不像李牧、赵奢案例精确,而通过“互文”对比廉颇形象推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