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读史”:卫立煌的“守沈待援”与廖耀湘的“撤退营口”
在辽沈战役开战之前,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和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之间,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二人就“守沈待援”和“撤退营口”两个方案之间,进行了一场争执,最终以廖耀湘的失败而告终,沈阳国民党军也失去了撤退的机会。
其一、争执之前,卫、廖二人的态度。南京国防会议之后,卫、廖二人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等关内抽兵,配合锦州范汉杰部,打通沈阳、锦州间交通,然后“营救”被围长春的郑洞国,再一同向锦州撤退。然而,廖耀湘很快便发现,这个计划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是关内战场,处处紧张,蒋介石不可能再抽兵到锦州增援的,第9军又缩回了徐州,第54军到了锦西,也有被抽回关内作战的迹象。二是东北解放军很快便要发动夏季攻势了,以卫立煌的战术,是典型的“见死不救”,任凭被攻击部队灭亡,这样下去,沈阳的部队将会被一个接一个地被林彪所歼灭的。三是如罗泽闿所言,林彪如果先打锦州,怎么办?四是郑洞国请求粮食补给的电报,已经是声泪俱下了,如果自己的第9兵团被围于沈阳,怎么补给?
而卫立煌依旧坚持,要撤退可以,但必须由关内增兵,和范汉杰合兵一处,打到沈阳,再合兵一处,营救出郑洞国来,大伙一同回锦州。并且十分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和蒋介石对抗着。
其二、廖耀湘“撤退营口”计划的提出。麦收之后,驻守沈阳的国民党军发动“抢夺小麦之战”。位于辽中的新1军,极力向辽中以南盛产小麦的区域扩张,其搜索部队活动到营口的外围。驻辽阳的第52军搜索扫荡至鞍山以西约30华里之刘二堡与解放军发生激战,俘虏了一些解放军士兵。据俘虏交代,辽南地区只有一个第4纵队,没有其他的主力部队。
其三、廖耀湘“撤退营口”的设想,乘辽南解放军防守空虚之际,把沈阳主力,秘密集中于辽中以南地区,利用新1军骑兵部队所到达的最南端为出发线,急行军一天时间,一举袭取营口。到营口以后,或按蒋介石的计划立即放弃沈阳,或暂时以预定之防御兵团甚至再酌加一部分兵力守住沈阳,把东北“剿总”及所有行政机构都迁往锦州,甚至把中专以上的学校都移走,尽量疏散不必要留在市区的人口,以避免重蹈长春之覆辙。
其四、卫立煌对廖耀湘“撤退营口”的态度。最初敷衍说,可以考虑。当廖耀湘提出公布机动兵团与防守兵团、及时采取行动时。卫立煌又表现得忧心忡忡,迟疑不决,一是顾虑影响长春郑洞国部,又怕引起周福成第53军官兵的疑惧和不安,更顾虑长春、沈阳陷落,自己背负“丢失东北”的责任;二是不愿当光杆总司令,把沈阳主力都编入机动兵团。
其五、廖耀湘“力劝”卫立煌,到了8月初,事态发展更趋严重之时,廖耀湘觉得,沈阳守军要想生存,只有自救一条出路,于是再三向卫立煌建议,速下出营口的决心。还联合了辽宁省政府主席王铁汉等人,向卫立煌进言,促成实施“撤退营口”的计划。
其六、卫立煌压制廖耀湘的“撤退营口”计划,致使计划无果而终。卫立煌在一次总理纪念周会议上,说:“凡建议上级的方案,只是供上级选择,采纳与否,权在上级,不必到处活动,一定要迫使上级采纳自己个人的意见。”廖耀湘知卫立煌已经明确反对,便又直接向蒋介石报告。然而,此时济南战役已经打响,蒋介石也只好把此事给拖了下来。他们不知道,林彪的兵锋,已经指向了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