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在生活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明显偏低。虽然当时有早婚早育的习惯(古代十几岁就结婚生子的情况很普遍),但要实现五世同堂,也并非易事。
因为,想要五世同堂,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家中的长辈要长寿;其次,中间每一代都要保证及时生男(古代的五世同堂通常只算父系,生男太晚的话,也会影响世系数);再次,五世中的每一世男丁都要保证健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形在古代也不少见)。正由于这么多条件要同时满足,五世同堂的情况才难得一见。在古代,一旦某个州县出现这种例子,官府就要当作祥瑞之兆进行记录,并可以向朝廷申请相应的旌表奖励。
以胶东半岛为例,在清代修撰的州县志当中,通常都会专门记载本地“五世同堂”的情况。接下来要重点介绍的,就是道光版《荣成县志》所记录的两则五世同堂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则五世同堂案例并非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连续发生在同一个大家族之内,两位主人公(五世同堂中辈分最高者)具体是父子关系。
根据记载,两位主人公中的父亲叫作刘世福,他在八十七岁时实现五世同堂,其身下的四代男丁分别是:儿子刘璞、孙子刘沅嵩、曾孙刘树言、玄孙刘忠元。
时隔多年之后,刘世福的玄孙刘忠元长大成人。他照例娶妻结婚,并顺利生下了儿子刘厚德。此时,刘世福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刘璞、孙子刘沅嵩、曾孙刘树言都健在。就这样,刘璞便由“曾祖父”升级为“高祖父”,同样实现了五世同堂。那一年,他已是九十五岁的高龄了。
父子两代连续实现五世同堂,这一情况不仅在胶东历史上相当少见(笔者暂时还没有查到其他例子),即便放在更大范围内,恐怕也为数不多吧。
对于这个刘氏家族的具体居住地,《荣成县志》也有相应记载,称:“刘世福,东墩村人。”这个东墩,就是现在荣成市宁津街道辖区内的东墩村。
东墩刘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根据《荣成市地名志》的记载,明嘉靖年间,刘姓从文登高村迁此建村,因附近设有防倭烟墩,就以烟墩和方位将村庄命名为东墩。而当地刘氏家族在近现代也培养出一位杰出人物,那就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原名刘家语)。
现在的东墩村保留有大量传统海草房民居,经过前几年的打造之后,已经成为一处有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感兴趣的朋友,在去参观海草房的同时,不妨也可以了解一下村庄的历史。(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