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气短、乏力、多汗、爱感冒?八旬老中医爱用这味药出奇制胜

丝佩康康 2024-05-03 14:12:34

现年57岁的郭女士,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2个月前出现中风症状,住院治疗不见好转,经熟人介绍,在老伴陪同下,来到诚顺和中医馆,找到湖北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国内著名中医疑难杂症专家向贤德教授诊室寻求治疗。

向贤德主任一边诊脉,一边听郭女士老伴叙说病情,2个月前,郭女士因在单位上夜班过度劳累,夜间偶感风邪,突然出现左侧肢体瘫痪,伴舌头发麻,语言表达不利的症状,随身携带的医院检查结果表明:CT检查示脑梗死。肌力检测示左侧肢体运动障碍。肌电图检查示肌力2级。

刻下:面色萎黄,表情淡漠,神疲乏力,纳差,不寐,大便干燥,小便调。舌质淡,有瘀点,苔薄白,左关脉软,右关脉细涩,右寸略浮数。

向老综合四诊信息,诊断结论为:西医诊断――中风后遗症;中医诊断——气虚血瘀证。宜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治疗,选用升陷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如下:

黄芪50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升麻10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15克,川芎12克,天麻、熟地黄、当归、赤芍各9克,白芍、麻子仁9克,桂枝6克,大枣5枚,生姜8片。水煎服,早晚分服。嘱先服5剂再诊。

二诊时,郭女士反馈:服药后自觉左侧肢体麻木稍有减轻,大便调,但言语仍不清,胃口差,睡眠差,察:舌质淡暗,左寸脉细涩。向老以上方去麻子仁9 克,加全蝎3克,合欢皮30 克,龙骨、牡蛎各15克(先煎)。嘱再服10剂。

三诊时,郭女士反馈:服药后自觉左侧肢体麻木明显减轻,失眠症状缓解,舌麻减轻,察:舌质淡,右关脉略涩。向老以二诊方白芍加至12 克,全蝎加至5 克(研末冲服),加党参片10 克,川牛膝30克。嘱再服10剂。

郭女士连服10剂后反馈,左侧肢体活动较前好转,麻木已不显,语言较前清晰。后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又服用40剂中药后,去医院检查,肌力恢复至4级,生活恢复自理,语言清晰。

后向老嘱咐郭女士及家属,平时做好情绪管理,勿过度喜忧、暴怒,饮食上多吃黄花菜,每日冲服三七粉3 克或者冲服3~5朵三七花代茶饮,坚持三个月,以提高免疫力,并巩固疗效。

向贤德主任介绍,中医学把缺血性脑病和出血性脑病形成的后遗症都归为中风后遗症的范畴。其临床症状是: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痛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缺血性中风因血液停滞不前,致瘀血阻络,发为中风;出血性中风属血溢脉外,离经之血瘀阻经络,发为中风。 总之,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亏虚多见,标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

中风病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一种疾病,可伴随诸多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中医又有真中风、类中风的划分,中经络、中脏腑的分类,以及定位论治分期立法的治疗法则。临床上采取综合分析,辨证论治的原则,总以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理脏腑为根本。

治中风后遗症,为什么重用黄芪?

作为《神农本草经》的上品之一,黄芪算是中药中的“红人”了,有“补气之长”之称。

黄芪,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黄芪最早是写作“黄耆”,“耆”是年长者的意思,在这里引申为补气作用强于其他药的意思。在秦汉时期,当时认为黄芪在补气药之中,作用最好,可能认为它还在人参之上,有的还认为它“补气第一”。后来便于书写,才改为了“芪”字。

中医学认这,黄芪味甘,性微温,主入脾、肺经。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炙用补气升阳。由于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血脱者,益其气”,因而以黄芪配补血之品,又可补气生血,故又称为“气中血药也”。

民国大医张锡纯最擅长应用黄芪,而且,用量甚大。张在升陷汤等方剂中皆重用黄芪以补气。他有一篇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向老指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所以重用生黄芪,取其补益元气之力,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而络通,故常选用其为君药。向老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常使用大量的黄芪补气活血、通络行滞,并用当归、地龙、川芎等中药配合黄芪行气活血、通滞行脉,用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诸药相配,则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得以彰显。

黄芪在补气方面,历代医家对它都十分看重——

●李东垣认为黄芪可以“益元气”;

●朱丹溪认为黄芪可以“补元气”;

●邹澍认为黄芪能够“补中气”;

●张锡纯还认为黄芪能“补肝气”,并指出“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

但在临床中黄芪的补气养血的功效要想发挥得更好,其实应该与人参配伍使用,因为它们二者在一起,就能带来更大的震撼。

黄芪有哪些功效和养生作用?

现在,气虚的人特别多,上班坐着,开着空调,下班开车回家,正气在下降,所以舌头有齿痕、颜色淡,整天乏力,气虚的人比比皆是。出现肥胖、体内水湿重、水肿等症状,而这些全是黄芪的适应证。从中药学的角度来看,黄芪有五大功能:

|补中益气|

黄芪不止可以健脾补气,而且能补五脏之气,出现了气虚症状时,就可以用一些黄芪来调理。

|升阳举陷|

脾主升,如果脾气不足,就会下陷,出现内脏下垂、子宫下垂、崩漏下血、脱肛等症。黄芪可以补足气,让脾气能正常上升,避免出现下陷的情况。

|补气益卫|

卫气就是保护体表的气,黄芪不仅能补内补中气,还能补外,也就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经常感冒的人可以用黄芪来预防。

|利尿消肿|

医圣张仲景就曾在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提到用黄芪来治疗风湿水肿,针对气虚引起的水肿,黄芪有很好的疗效。

|托毒生肌|

如果身体气血不足,出现了疮痈溃破后久不收口,或者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用黄芪有很好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以下养生功效:

1.补虚补气、延年益寿

黄芪味甘微温,能够“补虚”、补中益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民间一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现在全球通过各种实验研究,研究者发现黄芪能够有效地阻止端粒酶缩短,所以,认为黄芪是对人的寿命非常有影响的药物,能有效延长人的寿命。

2.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

3.强心、抗衰老

黄芪能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强心、抗衰老的作用。

4.预防冠心病

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具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5.增强免疫力

黄芪能够升阳充沛营卫之气、培补元气,增强人体防疫疾病的能力。

哪些人可以用黄芪泡水喝?

1.气虚的人

很多老年人气虚导致的哮喘,动一动就喘的(心气不足);有食少腹胀、少气懒言、便溏等不适症状的(脾胃气虚);胆子小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的(肝气不足);肾下垂也有好处(肾气不足)。

2.自汗的人

自汗的症状就是稍微一动就出汗,出汗后感觉很虚,很乏力。其实,这多属于表虚自汗,说白了就是气虚,卫气不足,无法固摄汗液,黄芪刚好可以补气以固摄汗液。

3.水肿的人

通过利尿来治疗慢性水肿多是治标不治本,这是因为,慢性水肿不是因为身体里的水多了,而是没有被利用的水多了。这主要是因为身体气不足,无法把身体的水有效利用。黄芪恰恰可以补肺脾肾之气,促进人体水液代谢。

4.便秘的人

便秘有很多种,黄芪治疗的是那种气虚便秘。即有便意,但是大便很吃力,用力排便也只能排出少量大便,而且超细,像面条一样,如厕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夏天气虚无力,容易出汗,如何用黄芪补气?向老推荐:黄芪搭配一物,气血双补!

1.黄芪大枣茶

材料:黄芪30克、大枣7枚、陈皮3克,水煎服。

功效:大枣补气血、养脾胃,陈皮理气行滞,免疫力低下者长期服用能增强人体抵抗力。

2.黄芪山楂饮

材料:黄芪20克、山楂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黄芪补气,山楂活血,两者搭配,尤其适合气虚型心脏病、三高患者使用。

3.黄芪参杞饮

材料:西洋参、枸杞子、黄芪各10克 。以上药材为一天的量煎水喝。

功效:益气滋阴、清热降火、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特别适合经常熬夜的人群 。

哪些人不宜用黄芪泡水喝?

|阴虚湿热者不宜喝|

如果是属于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那么千万不要用黄芪泡水喝,因为这不仅不能够令身体恢复健康,反而会加重病情。这一类型的患者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就应该将黄连、大黄、败酱草以及栀子一起泡水服用,千万不能够选择黄芪。

|肺结核不宜喝|

如果是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单独使用黄芪泡水喝,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合适的中药。

|经期不宜喝|

正在月经期间的女性也是不适宜服用黄芪水,否则会对月经还有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感冒期间不宜喝|

感冒发热的患者也别喝黄芪水,这不利于身体退烧。

|孕期不宜食用|

怀孕期间的女性服用黄芪也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可能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伤害,特别是孕晚期的准妈妈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1 阅读:73

丝佩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