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的画外空间

强强聊历史 2023-03-17 21:13:01

文|侯博士的笔记

编辑|侯博士的笔记

前言

一谈到电影的“空间”,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屏幕上那四个“格”字,以为“格”就是“格”字的意思。

事实上,屏幕仅仅是影片可见的一小块区域,画面之外还有一块无形的区域,叫做“画外”。

电影的空间

电影属于视听语言艺术,在电影院中,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看、听。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

这一刻,我们仿佛来到了一处窗口,无意间将窗口内的景象尽收眼底。

举个例子,你来到窗前,看见一对夫妇,他们背对着你,你看不清他们长什么模样,但你可以听见他们在争吵,争吵过后,丈夫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留下了妻子一个人哭泣,我们只能看见一个人的背影,我们能看见他们离去时脸上的怒容吗?我们见过她哭得伤心的样子吗?

事实上,屏幕就是一道窗口,你所看见的那对夫妇的背后,就是画面的内部,而你所不能看见的,则是画面的外部。

在画内空间中,观众所看到的,就是电影所拍摄的,而电影没有拍到,观众也能感觉到的,就是画外空间。

因为荧屏是一扇窗户,所以观众能通过它看到空间以及在它外面看不到的空间,这应该是一个整体,就好像阳光照射进来,就算我们在这扇窗户里面看不到太阳,也可以想象出外面的阳光灿烂。

这样,窗口的光线与窗口外面的光线形成了一个整体,窗口的内部是画中的空间,窗口的外部是画外的空间,也就是画中的空间和外部的空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以,一个完整的电影空间的表述方式,就是“电影空间=绘画中的空间+绘画中的空间”。

影片所要传递的讯息,有可能完全在“框架内”,或有一部份在“框架外”。画中的空间很明显,但画外的空间又是什么?

电影的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的定义

所谓“镜头之外”,其实指人们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的东西。

为什么观众们看不见?这是因为,导演并没有把这场戏拍完。就拿《花样年华》来说,男主角和女主角是邻居,电影里,导演都没有用正片,只是从背影和声音上,就能让人感觉到两个人的气息,还能让人知道两个人有了私情。

又例如,一个小孩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回来之后,只能拍妈妈抱着他的背影。尽管没有拍到妈妈脸上的表情,但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想见妈妈此刻肯定已经哭得稀里哗啦。

就好像我们一起去参加婚礼,在婚礼上,他们的父母和他们的子女相拥在一起,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眼中的泪水,而你,眼睛里却有泪水,这是为什么?由于情感的感染力,由于你的想象。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画面之外的空间是如何构成的。所谓“画外空间”,实际上就是观者和画面之间所构成的一种虚拟的、想象的空间。

绘画内部的空间是在屏幕里,而外部的空间是在你的头脑里。这种“画外”现象的出现,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

画外空间的理论依据——视觉心理学

眼睛是人身上最奇妙的东西,它能完全看清事物的本质。

这一点在库里肖夫试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库里肖夫是一位杰出的苏联电影评论家,他在19岁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试验。他把“电影皇帝”伊凡·莫兹尤辛,从老片子中截取了一张静止的、面无表情的近景,并与其它片子中的三张照片进行了拼接,一张是一碗汤,一张是一口棺木,还有一张是一位正在嬉戏的少女。

三组连贯起来以后,库里肖夫就向不明真相的人展示,三组连贯起来以后,大家都很欣赏这个男主角,说他的演技很好,他能很好地表达出各种情绪,他看见一碗汤就像饿极了,看见一具死尸就像悲伤一样,看见一个小孩就像看见一个婴儿一样,满怀爱心。

我们都知道,每一幅画里,都有一个人,他的脸上带着同样的表情,但是,他是怎么被人看到的?

库里肖夫将其看成是一种观赏者在生命体验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观者将自身的精神状态映射到了镜头中人物的面部表情。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试验,也是蒙太奇试验,这一试验的结果就是“库里肖夫效应”,即通过对物体的外部与内部的关联,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对物体的刺激效果。这就像是视觉心理一样。

视觉心理是一种从外部形象到内部形象的变化。从外部到内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由这些情景的改变所引起的情感投影,即为受众的心理补偿。在影片的画面中,给了观众更多的心理补偿,使他们更多的参与,进行更多的联想,产生更多的情感。

由于画面之外的空间是一种观众看不见但能感觉到和想象到的空间,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在影片中,画面之外的空间给了观众更多的心理补偿,从而使画面之外的表现更加丰富,而观众的参与性也自然更高。

画外空间的表现力

在人们的感情表达上,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此时不言,胜过千言万语”。

文字固然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加丰富,但是,不说话也是一种表现,有些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明星蒋雯丽在她申请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次考试的题目是《唐山大地震后》。一个个考生抱着书包,哭喊声此起彼伏。

唯有蒋雯丽盘膝而坐,仰头看着屋顶,两行清泪从眼角滑落,无声地宣泄着她因亲人逝去而悲伤的情绪。

她一言不发,但每个人都被她的话语所打动,这便是沉默的力量。而在影片的视觉语言中,“视觉”其表现形式往往比“视觉”更具表现力。

例如,表达一名年老的父亲对一年才回家一次的子女依依不舍,在送别子女的场景中,我们不需要让演员做太多的动作,只要一名满头银发的老父亲目送子女离去的背景就足够了。

在这个时候,画卷中的空间里,只有那位老父亲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身影,就会想到他未来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寂寞,会想到他日夜对自己的孩子的思念,甚至会想到,我们老了以后,是否也会有这样一天。

这就是画面之外的空间,其表现形式比画面中的空间要丰富得多。

《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里,虽然没有太多关于父亲的影像,但我们还是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亲情。

妈妈很爱爸爸,常常在课堂上听到爸爸在外面朗诵;妈妈想见爸爸,总是在爸爸常去的小径上等爸爸,爸爸带着小朋友在远方的歌声中唱着歌。虽然只是听着,但是这一幕,却让她觉得无比的美好。从她的语气中,林梦雅听得出来,这是一种浓浓的母爱。真实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视觉画面所能窥见的只是一隅之地。

尽管,电影的空间是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组合体,画外空间一直都是存在的,有时候,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就需要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对画外空间进行塑造。

画外空间的塑造,画外音

画外音,就是在一部影片中,声音的来源并非是被画面中的人物或事物所发出。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了解到的画外音,包括了旁白、独白和解说三种方式,但是,组成画外空间的画外音并不是这三种方式共同组成的,它是由画面中没有完全出现的人或物所发出的声音。

就像是《我的父亲母亲》里,父亲念故事的时候,这个声音是画外音,因为它的声源不是由画面内的人或物发出,在画面中我们看不到父亲的样子,只能听到他的声音,可是这个声音又不是旁白、独白或解说。

而《花样年华》中,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依靠“旁白”的作用。

比如,描写女主人公和要去外地出差的丈夫之间的一段对话:“你记得回来的时候带两个上次送我的皮包。

”“是谁要呀 ” “我老板。” “要那么多啊?” “还用说!” “要不要不同颜色的?” “一样颜色就行了,她们不会碰到一起。” “你说的啊。”

在这段对话中,画外空间的表达有三层意思:第一,画中只有她独自一人在门前谈话,而她的老公则远在画之外,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谈话中感觉到他的存在;

二是通过二人简短的交谈,向听众提供了一种讯息,女主让老公给自己的上司买了两只女士的手袋,到底是给哪一只呢?“还用说!”陈小北淡淡一笑。“只要是同一种颜色,就不会撞在一起。”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观众马上会联想到两个包是送给老板的情人和妻子;

三是这段对话的描写为以后的剧情发展做了铺垫,暗示发生在老板妻子身上的事情有一天也会发生在女主人公的身上。

而这个画外空间的形成,不仅只依靠画外音,而且还依靠了画面的构图形式——不平衡的取景,以及指向画外的视线。

不平衡的取景及指向

画外的视线在前面所说的《花样年华》中,有一个女性与她的丈夫之间的谈话,在这个谈话中,女性站在门外,眼睛望着外面。

这种布局,极易将观者带入画布之外的世界。他的声音一出来,观者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画面之外的世界。

因此,在这样的构成中,尽管导演把一个人放进了画里,可是,在画外的空间里,却让人感觉到了另一个人。

所以,在这种单一视角的影片中,影像呈现出两个角色。为使画面更好地表现画面之外的空间,有时还必须运用失衡的取景手法。

例如,人物紧靠着右边的画框,目光指向画外的空间,而画面的中央和左边则是空白,这就是一种非传统的不平衡取景。在这样的拍摄中,观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画面之外的空间。

有时候,人物向画外看的目光中,会表现出一种紧张的情绪,或是在他的眼神中,蕴含着一种深深的含义。

这种情况下,画外空间就会显得比画内空间更具有意义。

因为,在这个时候,观众会非常想要了解,画面中的人物究竟看到了什么,而那个看不见的空间,至少和观众看到的空间同样地重要。

画面中的投影

在爱森斯坦导演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有一段《敖德萨台阶》,描述了一名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小孩被一群惊慌的士兵践踏而亡,她带着小孩逆流而上,并对士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在这个构图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小孩,正对着一列“沙皇”的影子,这意味着“沙皇”的部队在框架之外,从而构成了“画外”的空间。

局部的取景

局部拍摄可以使某些人或事物从照片中凸现出来。

就画面自身而言,由于画面自身的外延,所以每一个画面实际上都存在着“画外”空间。

然而,如果不是有意地将画面进行构图,观者也不会察觉到画面之外的空间。例如,一个人在画内空间中,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观众不会认为有画外空间,除非有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观众才会意识到画外空间的存在,才会想这是谁的手,画外的人要做什么、要说什么,这只手就是局部的取景,构成了画外空间。片断式的拍摄,可以使观者感受到画面之外的空间,从而形成画面之外的空间。

总结

上述,就是作者对“画”之外的空间所作的一些粗浅的探讨。

对画外空间进行造型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但千变不离其宗,要使画外空间具有表达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对画内空间的处理。

出了这幅画,便没有了外面的世界。只要将“画中空间”拍摄和剪辑好,“画中空间”就会展现出影中它的魅力。

“镜头之外”的空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影片之美。

或许,每一个人所能体会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正如“千位听众,就有着千位哈姆雷特。”

影片“画外”的魅力就是只能感受而不能用语言表达,它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无限的回忆。

【参考文献】

1.崔玉峰.影视剪辑——观念与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谢红焰.电视画面编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3.周新霞.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周新霞.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0 阅读:21

强强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