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全军整编,19个兵团番号中,为啥没有6、11、16、17兵团?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40:19

1949年1月,中央军委对全军番号进行了统一整编,此次整编的目的,一是为避免各部队番号出现重叠从而影响大部队协同作战,二是加快部队正规化建设,以便适应更为复杂的战场形式。

按照中央军委颁布的《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以及《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全军番号改编如下:

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

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

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

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

四大野战军,各自下辖数量不一的兵团,其中,一野下辖第一、二兵团,二野则下辖第三、四、五兵团,三野下辖七、八、九、十兵团,四野则下辖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

除此之外,原华北军区的部队,则整编为十八、十九和二十兵团。

而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我军又分别整编了三支国军起义部队,即原湖南陈明仁部、原新疆陶峙岳部以及原绥远董其武部。

这三支部队在起义之后,分别被改编为我军的二十一、二十二和二十三兵团,如此一来,我军在1949年年初时拥有的兵团单位,就达到了19个。

说到这里,就有人看出问题所在了,在这19个兵团中,咋就没有6、11、16、17这四个兵团呢?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得从我军兵团这个单位出现开始说起。

在我军的历史上,主要的部队番号,从小到大分别为班、排、连、营、团、旅、纵队、军、军团、方面军、兵团以及野战军。

这其中,相较于其他如军、军团、方面军和野战军这种常见的部队单位,兵团的出现时间是比较晚的。

按照资料记载,我军最早使用兵团这个单位的时间,要追溯到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打响之后,陕北地区的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并迅速奔赴各个战场,而主力部队奔赴前线,就造成了陕甘宁边区防守力量相对薄弱。

针对这一情况,也为了加强那陕甘宁边区的防守力量,同时也为了保卫中央,在1937年的8月25日,党中央决定组建八路军后方留守部队。

这支留守部队共有9000余人,主要组成是以八路军120师359旅的718团、385旅旅部以及770团等部队构成。

部队成立之后,为便于统一之后,中央又成立八路军留守处,由萧劲光担任留守处主任。

到了1938年的8月,这支留守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之后,正式改称为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担任兵团的司令员兼政委,曹里怀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

而八路军留守兵团,便是我军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兵团建制。

当然,就部队的规模来讲,这个八路军留守兵团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兵团番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我军首次使用兵团番号。

而真正战略意义上的兵团,则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

进入解放战争后,尤其是自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与陈粟、陈谢两支大军配合,拉开了我军全面战略反攻之际,中央军委就根据战争形式的变化,决定组建野战兵团。

组建约野战兵团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截止到1948年11月之前,我军相继出现过十个兵团,这十个兵团,分别分布在华东、东北、中原以及华北四大系统之中。

其中,华东系统就有四个兵团,按当时的番号顺序分别是一、二、三、四兵团,不过,因为当时我军部队番号有重叠现象,所以一般都是按照这四个兵团的司令员来称呼。

而这里面的第一兵团,司令员为粟裕,当时下辖华野下辖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因此就被称为粟裕兵团。

第二兵团,司令员为许世友,政委为谭震林,因此也被称为许谭兵团,下辖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在济南战役中,就是这支兵团一马当先,解放了济南城,并活捉了王耀武。

第三兵团,司令员则为陈士榘,政委唐亮,因此也叫陈唐兵团,下辖第三纵队,第八,第十纵队,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支兵团虽说建制归华野,但实际指挥却是刘邓。

而第四兵团也叫苏北兵团,司令员为韦国清,政委为陈丕显。

这便是华东系统的四个兵团,除华东之外,华北当时也有三个兵团,这三个兵团的司令员,分别为徐向前(一兵团)、杨得志(二兵团)、杨成武(三兵团)。

与此同时,当时的东北我军,同样也成立了两大兵团,其中,一兵团司令员为萧劲光,二兵团司令员为程子华。

最后就是中原系统,中原系统当时只有一个兵团,即陈赓兵团,不用说,司令员便是陈赓陈大将。

上述便是在1949年全军整编之前,我军各大野战军、军区成立过的兵团单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兵团司令,就能力而言,相对要厉害的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当时我军各野战军的基本作战单位是纵队,而纵队属于军级单位,所以兵力并不是太多,而按常理来说,既然兵力不是太多,那野战军指挥机构是完全可以胜任指挥工作的。

在这种情况下,却把兵团级建制普遍推行,原因就在于为了应付更为复杂的军事形式。

以陈赓兵团为例,该兵团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保障刘邓大军的后路,扯住国军进入中原的节奏,以配合刘邓大军。

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兵团司令的军事指挥能力是要求相当高的,如何达到战略目的,又如何在此基础上最大化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都是兵团司令需要考虑并下决断的事情。

总的来说,当时的兵团司令,个顶个的都是人中龙凤,军事能力更是数一数二之资。

而正如前文所说,到了1949年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就阶段,在这种局势下,加快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就成了极为必要的工作,因此在当年年初,中央军委就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

整编之后,西野、中野、华野、东野改编为一野、二野、三野和四野,加上华北军区部队,共整编出了16个兵团。

此外,三支起义队伍加入后,则增加为19个兵团。

但问题就在这里,19个兵团,理应按照顺序排下来,可为何偏偏少了6、11、16、17这四个兵团呢?

我们一个个来说。

先说6兵团,按照文章开头提到的各野战军所下辖的兵团顺序,若是真的成立6兵团的话,那么大概率是属于二野的。

实际上在最初,中央军委还真的有成立6兵团的计划。

二野的前身为中野,而在中野最初组建的同时,中央指示重建中原军区,于是在1948年的5月,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为中原野战军,之后,中原军区也随之成立。

成立之后的中原军区,下辖七大军区,分别为:

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鄂豫军区(王树生任司令员)、皖西军区(曾绍山任司令员)、豫西军区(李成芳代司令员)、桐柏军区(王宏坤任司令员)、江汉军区(张才千任司令员)、陕南军区(刘金轩任司令员)。

而在这其中,鄂豫、江汉、桐柏这三个军区的驻军,都是由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部分部队负责的。

如鄂豫军区,是从原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19旅、2纵5旅以及6纵3旅中,各抽出了一个团,组建了驻守部队。

而江汉军区,则是原晋冀鲁豫野战军10纵就地组建而来,至于桐柏军区也是如此,其是由原晋冀鲁豫野战军12纵组建扩充而来。

也就是说,这三个军区的部队,其实都是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老底子,也是真正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正规部队。

到了淮海战役结束之后,由于中野在此战中损失较大,加上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又要参加渡江战役,所以军委就考虑,有必要给二野增添病病员力量,以便打好渡江战役。

而当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如果要增添兵员,自然是正规部队要比地方部队合适,这么以来,鄂豫、江汉、桐柏这三个军区的驻军,显然就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所以,当时军委的考虑是,如果确实需要给中野增加力量,那就把这三个军区的部队组建成第六兵团,加入到中野序列之中参加渡江作战。

但我们都知道,三大战役让国军基本上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而随后确实也是兵败如山倒,解放战争的进程也大大加快。

而放到中野这边,在渡江之后,以雷霆之势迅解放了江西,又在西南地区歼灭国军90余万人,整个过程是相当之迅速。

在这种情况下,再组建第六兵团的的意义也就不是太大了,所以最终第六兵团并未建立,不久后这三个军区也被撤销并并入湖北军区,更无从谈起建立6兵团了。

而11兵团与6兵团的情况类似,中央原定的是将山东军区的地方武装升级为11兵团,并且司令员也暂定为许世友,为三野渡江之后若在攻打大城市中出现大量减员的话,就让11兵团南下。

但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形势比人强,三野渡江后打的基本上也是比较顺利,并且麾下的七、八、九、十兵团也各自有了各自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也没有再把山东的地方武装组建为11兵团的必要。

况且,在1950年,由原山东军区地方武装升级而来的32军也划归了三野十兵团建制,这就更不可能再组建11兵团了。

最后就是16 、17兵团,按照顺序,这两个兵团的番号,自然是留给百万大军四野的。

但为什么四野没有成立这两个兵团呢?其实说起来是被耽搁了。

东野入关时,下辖共有12个纵队,而在平津战役之后,原傅作义的一部分部队也被划归至东野,这么一来,东野的实际人数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百万之众。

在这种情况下,东野改编为四野,并将原有的第一、第二兵团番号裁撤,成立了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司令员分别由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担任。

但由于四野兵力已达百万,所以中央就考虑,在四个兵团的基础上,再各自抽调一部分出来,从而组建两个新的兵团,也就是16、17兵团。

并且,当时就有说法认为,若这两个兵团成立,那兵团的司令员将分别是李天佑和黄永胜。

但就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夕,为了保证二野、三野渡江战役的顺利,同时也为了避免白崇禧对我渡江部队造成威胁,所以中央就决定,让四野在1949年的4月1日前完成南下准备。

按照这个部署,四野派出了由40军和43军组成的先遣兵团先行南下,以配合兄弟部队顺利完成渡江战役。

正因为如此,四野大部也只得暂时停止了组建16 、17兵团的工作,开始全力南下作战。

再往后,就是四野主力渡过长江,进军中南,并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之后,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进程愈发加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没有时间再去组建16和17兵团了。

总结一下就是,全军整编后的19个兵团中,之所以会缺少6 、11 、16 、17兵团,主要是因为一句话,形势不等人,由于解放战争的进程大大加快,很多原本预想中的计划,就有必要作出调整和改变。

比如在1948年的3月,毛主席曾预测解放战争一共需要五年左右(从1946年7月算起),但在当年的11月,毛主席就在他撰写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提到,“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之所以形势会变化如此之快,一方面是因为我军摧枯拉朽的英勇作战,另一方面,则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当时在南洋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多年的胡愈之就说过;”“国民党不仅军事崩溃了,人心也崩溃了。如今都希望解放军胜利,老百姓已经等不及了”。

0 阅读:1

史晓生追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