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我国打捞“阿波丸号”,却未捞出贵重物品,叶飞分析三点原因

漫步史书 2024-05-13 10:08:52

1977年年初,时任交通部部长的叶飞与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共同签发,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打捞二战时期日本沉船“阿波丸号”的请示。

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一请示,标志着打捞阿波丸号的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打捞“阿波丸号”在当时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事,因为这艘二战时期日军的轮船上载有巨额宝藏似乎并不是一个秘密,也因为“阿波丸号”沉没区域是在我国境内,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阿波丸沉船属中国主权所有。不少国家都很关心,中国能从这艘沉船上捞到多少好处。

可出乎意料的是,我国耗费了三年多时间,却并没有发现所谓的“巨额宝藏”,甚至于早些时候流传的“阿波丸号”上有遗失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也是子虚乌有。

“阿波丸号”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一艘远洋游轮,重达万余吨,尽管当时名义上这是一艘商船,但实际上日本却是按照军事性能要求打造的,当时和阿波丸号一同出产的4艘商船都被改装成了轻型航母。

从这个情况来看,阿波丸号的悲剧命运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

在1944年,美日双方达成了一个协定,即对日占区人员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阿波丸号”开始出现在盟军视野之中,当然任谁也不会想到,日本人后来利用这一协定,大肆运输军事物资给东南亚的日本陆军。

“阿波丸号”后来也成为日本陆军的王牌运输船。

1945年3月,阿波丸号抵达新加坡,在当时日本战败可以说已经是注定了的,所以这艘抵达新加坡的日本轮船就成为尚在东南亚的日本人最后一条生路。

在后来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日本人往这艘轮船上塞了无数从占领区掠夺来的物资,还包括一部分日本高官,诸如日本驻缅甸最高长官小乡宦一郎、日本驻东南亚秘密部队总参谋长岩桥一男等要员及家属。

1945年3月28日,阿波丸号从新加坡出发,尽管这艘船当时是唯一一艘可以在太平洋上活动的日本轮船,可在战争状态下,这艘轮船的安全不可能得到任何保障。

至4月1日,美军皇后鱼号潜艇发现了这艘船,并发射鱼雷击沉它,“阿波丸号”就此终结了他的命运。船上除了一人侥幸脱险外,2008人葬身大海。

也因为是攻击了一艘邮轮,该事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酵,日本政府还通过中立国就这一事件向美国政府发出质询。

直至二战落幕后,日本无条件投降,他们后来也签署协议,放弃了对“阿波丸号的索赔权力。

抛开对“阿波丸号”一些未解之谜不谈,其实人们更关注的是这艘邮轮上载有日本在战争时期掠夺来的巨额财富,就像航海王里的“one piece”一样。

人们一开始怀疑“阿波丸号”上有宝藏,主要是因为美日政府在战后模棱两可态度的猜测。

毕竟,“阿波丸号”从启航开始,就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日本人也绝对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宣称这艘船上运载着宝藏。

有意思的是,七十年代初的时候,一位访问中国的外国元首曾提到“阿波丸号”,并愿意提供打捞设备以及人员,捞出来的东西对半分成。

不过,我们并没有答应。

一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才明确带来消息,阿波丸号上确实有价值不菲的货物,这其中包括:40吨黄金、12吨白金、40箱左右的珠宝和文物、3000吨锡锭、3000吨橡胶以及数千吨大米等等,总价值在50多亿美元。

“阿波丸号”上有宝藏的消息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德国纷纷提出要帮助中国打捞,甚至就连日本也想掺和一脚。

对于这些国家的请求,我们统统选择了拒绝。

不过,局限于技术条件,“阿波丸号”又在海底躺了几年,直至1977年才又旧事重提。

为了能捞上来这艘邮轮,我国也抽调了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

除了海军以及交通部联合打捞外,福州军区还特意调集了数艘军舰以及飞机,在打捞海域附近巡逻,并且还在海岸上部署了高射炮,严防死堵。

尽管资料表明,“阿波丸号”沉没在福建平潭牛山岛以东海域,但确定具体位置,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当时,我国海军、交通部联合派出工作人员,在平潭走访渔民,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情况,当地渔民不少人都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比如在某某海域,经常会碰到海底硬物剐蹭船只,有时还会把渔网弄破。

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海军迅速派出舰艇,在可疑海域附近探测,并派出潜水员下水。

1977年4月9日,我海军确认了疑似沉船,效率不可谓不迅速。

经过潜水员水下不断地探寻,最终确认这艘船就是沉没的“阿波丸号”,当潜水员把重达几十公斤的锡锭捞上来时,几乎所有人眼中迸发出了兴奋的光芒。

其后就是漫长的水下作业时间。

打捞“阿波丸号”才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工程,对于我国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阿波丸号”后来陆续打捞了三年多时间才彻底结束,也不难看出这其中的难度,甚至于我国在打捞这艘沉船所用的时间,比西方不少国家给出的预计打捞时间都要快的多。

当然,也因为海面上阴晴不定,实际上也只有每年的5月到9月才是打捞最佳时间,然而这段时间内,又是台风多发季,每当海上挂起大风,打捞团队就只能回港暂避,无形之中也耽搁了不少时间。

甚至于在打捞期间,有的同志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尽管三年多的打捞,我国的海上打捞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关键问题是,打捞“阿波丸号”上的物资虽然不少,但总计价值也只有5000多万,其中一开始就号称有5吨重的黄金,并不见踪影。

1980年7月,我海军舰艇将“阿波丸号”的船体截断,并将它的船头调上来。

至此,打捞工作圆满结束。

“阿波丸号”上没有巨额财宝,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有关的各种猜测也很多。

美国的一个打捞公司就曾经说过:

“中国人打捞了两年多,只捞起了一部分贵重物品。他们未经我的帮助找到了这艘船,只捞到了锡锭。保险库里装的财宝只是小部分,大部分黄金藏在船的其他地方。”

也有人认为,阿波丸号葬身海底几十年,至少在这个时间段里面,有可能会有一些海底盗金者不要命的去捞,船内的珍宝,很可能早就被盗走了。

叶飞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有过详细的分析:

“一是该船装载有贵重物品的传说虽多,但说法不一,并无确凿证据,可能是以讹传讹,并非事实;二是当时日本运送掠夺物资的船舶很多,有可能采取声东击西的手法,已由别的船将掠夺到的贵重物品运走,这一点可以从日本官方的态度中看出,比如“阿波丸”沉没后,日本向美国提出的索赔清单中并未提出任何贵重物品,再如,几十年来日本官方对该船装载有贵重物品的传说一直没有表态等;三是从美国潜艇击沉“阿波丸”,到我方实际控制台湾海峡,其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间隔,美国如事先获得“阿波丸”装载有贵重物品的情报,在该船沉没后即设法捞取,这一点按照当时美国的设备和能力,并非不可能。”

当然,有关“阿波丸号”还有一个最大的谜团,即北京人头盖骨之谜。

1941年,正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为了保护北京人头盖骨,当时工作人员决定将它送到美国保存,但在运送过程中离奇失踪,就此成为一个谜。

不少说法称,北京人头盖骨就在“阿波丸号”上,但这个说法得不到印证。

“77·13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原海军防险救生部部长程文举在为郭挺杉著作写的序言中,言之凿凿地表示:

“北京人头盖骨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捞到。”

一些考古学家也认为,如果当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落到日本人手里,没可能在时隔四年以后,才运往日本本土。

不过,原《光明日报》记者李树喜却有不同看法,他从当年“阿波丸”打捞工程的现场指挥张智魁老人手中,获取了不少有关“阿波丸号”的资料,潜心多年研究,认为“北京人头盖骨在阿波丸沉船”一事不是空穴来风。

有关说法也太多,这里也不再一一列举。

也有不少资料表明,当年打捞“阿波丸号”的工作本身并没有完全进行下去,因为当时我国打捞的技术并不高,船体的后半段由于体积太大,考虑到内部物资也基本捞出,就留在了海底。

这似乎也意味着,“阿波丸号”上的谜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开。

0 阅读:56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