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家|马济元:风水宝地铁李市——简介中国传统村落李市

冰海谈小说 2024-04-10 03:28:24

常熟地处苏南水乡,是一方“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的福地。可是,位于常熟市东南角山泾河畔(与昆山市石牌镇接壤)的李市,因为地势低洼(海拔高程仅3.4米~2.8米),处所偏僻,交通闭塞,所以向来地广人稀。然而,这么块平常人看不上眼的锅底旮旯,却被睿智者认定是方风水宝地,他们一批又一批举家迁往山泾河畔,促成了李市持续将近600年的发展与兴旺。

笔者认为,李市将近600年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段。

肇始时期,李市是剿倭英雄杭州李氏通判告老还乡最中意的颐养天年之地。

杭州李通判落户山泾河畔筑墅隐居,从而开启了李市成为水乡小集镇的发展先河。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李市为明朝正统(公元1436年)年间,杭州通判李氏所创。1973年,李市小学在暑假里翻建校舍时,发现了一块高近2米,碑宽0.8米的青石碑,青石碑上的文字记载:明朝的宣德(公元1426年)年间,倭寇频繁袭扰东南沿海,他们杀人越货,放火抢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其时,杭州通判李氏(名字看不清楚了)带兵屡屡击溃倭寇,而且严惩甚至处死了私通倭寇的内奸。及至明正统年间,李通判因年事已高而告老还乡。为了避免倭寇余孽报复,李通判没有回故里而是坐船一路北上,找着了环境幽静,民风淳朴的山泾河畔,然后筑墅居住。附近的老百姓都敬仰保家卫国的英雄,于是纷纷迁宅李墅周边,偏僻地域从此慢慢地形成了水乡的一座小集镇,时人称呼该小集镇为“李墅”,由于吴方言里李墅和李市音近,遂将此李墅集镇叫做为李市。不料想树大招风,有倭寇余孽终于探知了李通判隐居于李市,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将李通判全家四、五十口残酷地杀了个精光。后人老百姓为了纪念抗倭英雄李通判,就在他家的祠堂里设立了李通判的塑像,称其为李王老爷(这也就是山泾河一带李王庙的由来),让他接受李市以及李市附近老百姓世世代代供奉、叩拜,并且定下了每年农历的四月初三为李王庙(李市人称为西庙)庙会(东庙是周神庙,庙会为四月初二)。所以笔者认可,李氏通判筑墅落户山泾河畔,是山泾河畔择水而居的老百姓由零星逐渐渐汇聚李市小集镇的肇始。

全盛时期,李市是苏州东山朱氏景行堂迁址落户之所。

景行堂的朱氏家族,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脉,这一脉世居苏州洞庭湖东山。由于明朝末年太湖时不时有湖匪上岛打家劫舍,岛上居民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很不安宁,所以东山景行堂的朱仲周选中了交通闭塞、环境清幽的山泾河畔小集镇李市,于明末清初(公元1628年前后)举家迁址至李市定居。朱仲周在李市西街建造了一座庞大的官宅景行堂,此宅内厅堂楼阁花园一应俱全(朱家还有朱家大快船和几匹快马,供朱氏家人外出和朱家贡生上京城读书)。由景行堂大门前台阶拾级而上,可以见着门口平台两侧两尊硕大的石狮子蹲在圆圆的抱鼓石上(在封建皇朝,文官家的石狮下是方石墩,方石墩表示书箱;武官家石狮下面是圆石墩,表示战鼓。朱家是朱熹后裔,是书香门第,理应是文官。可是景行堂门口两边的大石狮下是圆石墩,可见朱家祖上还曾做过武官。此外,石狮子和抱鼓石的大小可以判断宅邸主人官职的大小,朱家的石狮子和抱鼓石很大),威武地看护景行堂大门。门口西侧的抱鼓石旁,有四个溜圆的带花纹的旗杆石,旗杆石中间有一个很深的插旗杆用的孔洞,旌旗飘飘,气势威武。进得大门有一砖雕门楼,高约6米许,宽约3.2米,顶部是单檐歇山卷棚,戗角起翘,造型轻巧别致,极富灵气。上方嵌有四幅镂空的金砖砖雕,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桃园三结义”“赵匤胤千里送京娘”等历史故事,此类珍品十分稀少!走过门楼进得大院,院内的地面都以金山石铺就,可容纳周边乡村民众走进景行堂看戏,因为景行堂经常请戏班进驻搭台唱戏。大院的墙面则用上像城墙砖般大的磨光砖,屋面滴水都用的是圆瓦连头瓦当。过院子再上三级石阶即是300多平米的大堂,大堂正方高悬“景行堂”匾额,匾额下方的题跋曰:‘遽翁先生世居洞庭之东山,其堂曰景行’。景行堂作为接待和议事之用,十分高大宽敞,建筑典雅,梁枋檩额等处都施以彩绘,有“狮子滚绣球”、“松鹤延寿”等式样,色彩素雅,构图精巧,装饰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器宇轩昂。清朝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苏州知府以及常熟、昭文的知县,每年都要开着官船浩浩荡荡地前来李市来拜访景行堂主人。清朝著名的文人孙原湘、俞樾等都来到李市景行堂拜访过。

景行堂后面的建筑更是辉煌:每一进都另有客厅,花厅,茶厅;每进之间都有天井、库门、塞口墙相隔,墙上多处镶有精美的砖雕;左右有备弄、厢房、书楼相连。景行堂最里面的堂楼是朱家各房各份的居室,最后是花园荷花池。景行堂两边不是住房,而是书房。

景行堂东边的书房分前后,后面是楼房,前面是大厅,称书厅,厅场布局精巧,左右两边种两棵树,一棵是玉兰,一棵是金桂,寓意金玉满堂。俩树中间是一座又高又宽大的太湖石假山,因此书厅取名为“一房山”(与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与书厅格局非常相似,只是它那假山更宽大一点)。各房的书厅或书房名称不同,有黄叶村居、碧云楼、蔚亭等,祖上诗词结集都以书厅命名,譬如朱曾垣的《一房山诗集》、朱宫桂的巜黄叶村居集》、朱鼎枚《碧云楼诗集》、朱贻燕的巜蔚亭小稿》等等。

景行堂西边的书房没有厅,都是楼房,两上两下,中间一隔为两,西边是大楼,前面是个小院子,南面的围墙中间开个六角门洞,门洞外面的院子里也有一座高高大大的太湖石假山;东边是小楼,楼下有一个天井,天井也一隔为两,东边是过道,西边天井的角落里也有一座小巧的太湖石假山。

朱家景行堂的规模以及它的众多建筑,都是那么庞大、气派、豪华。有景行堂后代这么说:“退休十多年来,我游遍了苏州城里城外各处的景点,还没有看见过像景行堂那么大的厅堂,更没见到过像景行堂那样精美的砖雕!一句话,景行堂之大气确确实实远胜于太平天囯在苏州城里建造的忠王府!”

落户在李市西街的景行堂如是富丽堂皇、不同凡响,因此在常熟东南一带影响深广。此后就又有常熟城里的陈介卿相中李市这块风水宝地(周边农村地广人少,土地价格低廉,性价比高,盈利空间大,发展潜力足),亦迁来了李市,建造了景德堂,做了景行堂的东邻。景德堂的建筑也很宏伟,似乎是想与景行堂媲美(插个后话:景德堂于1937年惨遭日本鬼子的一把大火烧得仅剩下两间破洋楼;景德堂西邻朱宅,其景行堂大厅后头在清中与清末建造的介福堂和恩荫堂以及景行堂大厅之后的众多居住朱家各房家眷的洋楼等等建筑,也都被日寇纵火焚得片甲不留)。这段时期,还有安徽的梁氏,以及沈氏、吴氏等等众多大户富商亦纷纷落户李市,经营李市,更有头脑灵活的,凭借着李市周边四通八达的河道网络做起了水路航运等等生意。到民国时期,在常熟东乡广为流传的“金唐市”“银梅李”一说之后,又加上了个“铁李市”。

此时的李市集镇规模已定型为三条老街。中街为通衢,长300米,宽3.5米;东街长200米,宽2.5米;西街长150米,宽2.5米。路面用石块与石板铺设,古朴典雅。街道两边的房屋多为明清建筑,虽然有点低矮、狭小,但是精巧、幽深。这些旧宅的门面4米~6米,有3进~4进,每座宅内都有天井、后场,第2与3进房屋都为木结构楼房。街面的大门较矮,然而都辅以马头墙,正方门端有各式砖雕,或人、或花、或狮、或龙,视门第之高低而配以不同雕刻图案,即便是墙门内侧,亦有相同砖雕。里屋正梁都有木雕,各式回纹图形的奇花异草烘托出吉祥如意的氛围。李市古街区总占地面积为0.0516平方公里,有大小店铺70 余家,其中有米行、米厂、南会货店、药店、私人诊所、肉店、面店、酒店、布店、茶馆、书场、铁店等等(40年代,古街上有酒店8爿,茶馆10多爿,3家书场)。尤其是每天的清晨,李市街道上,东市河的永祥桥上,南市河的惠绥桥上,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李市市河里,小划子、小摇船、大航船,欸乃声声,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十分的兴旺热闹。《常昭合志》又载道:“李市跨东山泾(旧属双凤乡),距城约四十里,街五、六道,居民六、七百户,有城隍庙、石桥一、木桥六。附近小村庄曰山泾,居民数十户。”

至于李市的境域,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多有变更,然始终隶属常熟。

据明代嘉靖年间编撰的《凤林备采》记载,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始建双凤乡,曰:“地方百里,内辖甘草、璜泾、沙头、直塘、李市、涂松、唐市”中,这是有关李市的最早记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常熟地方设虞乡(这是属地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常熟地方有虞乡、南沙乡,置司盐都尉,李市隶属虞乡南沙。南北朝大同六年(540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李市隶属常熟县。唐代《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内下辖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12都(乡),李市隶属双凤都。从唐代直至明代,都隶属于常熟县。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隶归属昭文县(昭文县的县衙也设在常熟)。1912年李市隶属白茆乡,此后一度划归双凤乡。

1949年李市隶属唐市区,1958年隶属白茆人民公社,1983年实行公社改乡制,隶属白茆乡,1992年隶属白茆镇。2003年10月,白茆镇并入古里镇。是年起,李市隶属古里镇。2022年,李市村总人口为2494人,逐渐地有了减少的态势。

建国初,李市镇是李市小乡、中乡的乡政府所在地,1957年9月撤区并为大乡,李市遂并入白茆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大搞水利建设,疏浚山泾河,建设大荡圩。之后政府又重视了交通建设,开通了过境李市开往昆山的昆山班轮船。

1983年,白茆利用大荡圩干渠修筑了白李公路,李市首次开通公共汽车。李市集镇区也新建12米宽180米长的李市新西街。因此解放后的李市供销站、李市粮食供应站、李市粮库、信用社李市分部,纷纷从老街搬迁至李市西街。此外,新建农副产品市场,改造并扩建了李市小学,建设了一南一北两座李市大桥,大部分商店从老街逐步向新西街和白李公路迁移。所以,李市老街的商店所剩寥寥无几。经年累月,由于交通以及行政格局的改变等等因素,李市集镇逐渐衰落,原来沿主街经营的店铺相继关闭,李市的居住人口相继外迁(其中多数是“书包翻身”跳出了农门的念书人,更有在外经商的老板们等)。不过,李市也因此而保留了当年的古集镇的样貌、格局。

当下新时期,李市是苏州市现代高效渔业标准化示范区落户核心区。

2013年8月,李市村被中央住建部等三部门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11月,常熟市市名城办与古里镇政府依据省住建厅通知要求,给李市挂上“中国传统村落”牌匾。2013年开始,古里镇开始将李市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作提上日程。常熟市以及古里镇两级政府投入专项保护资金,对李市传统村落区域内的消防、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和驳岸、河道等进行提升改造,并组织专业力量对传统村落区域部分建筑实施修缮,使得李市古村落的水乡风貌得以保存。古里镇又建立健全了保障工作机制,倡导活态保护古村落,在对古建筑、古桥、古井等实物进行保护的同时,保留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形成开发、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如今,李市古街区的供销社、李市大街63号民居、塘洞泾河部分驳岸的修复工程已经完成,永和、文昌、惠绥、永祥等4座古式桥梁完成修复,其中永祥桥由平桥修复为原样的石拱桥(两桥堍的古桥联依然清晰可读,桥联的企盼今朝得以实现)。更新后的供销社已成为李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日常承担老年人休闲、评弹演出、志愿者活动驿站等功能。李市大桥以及新西街,已修葺一新。古街区的规划、修缮,也正按部就班展开。可以肯定地说,今后的李市古街区,将为世人充分地展示,完美的阐述李市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古集镇样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保护、修缮李市古街区齐头并进,2011年苏州市在常熟市古里镇建立了以李市村为核心的高效渔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规划总面积1.2万亩,包括李市、联泾、康博、坞坵、紫芙等5个行政村的水产养殖资源,其中位于李市村的核心区面积5500亩。李市核心区以从事特种水产品养殖为主,主要有锦鲤养殖、虾蟹生态养殖以及水产品苗种繁育等。同时结合农业休闲观光,进行垂钓、餐饮、采摘、渔趣等等休闲活动。其中锦鲤养殖繁育1000亩,蟹虾生态养殖1200亩,休闲垂钓区300亩。配套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投入品配送中心、渔民培训中心等服务设施,形成生产养殖区、管理服务区、休闲观光区等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高效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前来李市现代渔业产业园落户的,除了金唐市、国人等十多家规模企业,还有著名的东方锦鲤和产供销(做预制菜)一体化的大公司恒兴等。东方锦鲤的老总刘瑞泉,曾为寻找适合锦鲤生活繁育的优良环境,上北京、下海南,终于落户李市。因此他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道:“我所以选择落户李市,是因为李市是一方可遇而不可求的风水宝地啊!”

今日的中国传统村落李市,有白李村镇公路、烟沪国道、常嘉高速公路以及锡太一级公路交汇,使得李市深度融入了长三角一小时都市圈,故所以笔者说,李市的腾飞是万事俱备。眼下李市村的古街区的修缮,现代渔业产业园的完善正齐头并进,也必将比翼双飞!当年铁李市这块风水宝地,重振雄风、繁荣兴旺的新时期来到了!

作者简介:

马济元,男,退休小学教师。有小说、散文等文字散见于《小说界》《语文报》《中国教育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广州日报》等媒体。

微刊投稿邮箱:1505105907@qq.com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刘云宏

0 阅读:0

冰海谈小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