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还是教不好孩子?

心链读书 2024-04-12 21:05:53

1

有多少人在努力做着“好父母”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在努力做“好父母”,就像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那样。

为了继承自己的摔跤技能,也为了让女儿们能摆脱低人一等,任人摆布的人生命运,摔跤冠军辛格,选择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去练习摔跤。

但女儿们一开始很难理解爸爸的所作所为,认为爸爸就像一头野兽,没有人性,只知道无休止地折磨她们,让她们失去美好的童年。

电影《摔跤吧!爸爸》

她们怨恨爸爸,认为是他剥脱自己的自由和生活,甚至都不允许她们留长头发,穿裙子。

电影《摔跤吧!爸爸》

幸好,努力又有天赋的女儿们,最终理解了父亲的苦心,用一个又一个的冠军,实现了父亲的梦想,也为自己打开了新的人生道路。

只是,电影只是电影,银幕上的完美父母的童话背后,是现实生活里无数用力过猛的父母。

我的一位心理咨询来访者,就提出了这样的困惑:

“我学了这么多育儿知识,为什么还是教育不好孩子,还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

困惑的背后,是她还在幼儿园大班的儿子,真实的经历。

这位来访者的儿子,平时比较内向腼腆,面对比较顽皮的同学,有些不知道如何应对。

但她在听了一个所谓的育儿专家讲的《孩子之间的矛盾,交给孩子自己处理》的线上课后,就直接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直到有一次,她的孩子在游乐场和小朋友发生了争执,她也完全不去干涉。结果孩子在争执中被一把推倒在地,锁骨骨折。

事后她才反思,对于内向,沟通能力欠缺的孩子,应该先帮助他具备应对冲突的心态和能力,再放手让他面对纠纷。

一味拿某个育儿技巧套用在孩子身上,却不分析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这不就是刻舟求剑吗?

其实,这也是这一届80后90后父母的通病:

无比热衷于学习各种教育理念,想要做好的父母,但被五花八门甚至截然相反的养育理念,搞得晕头转向,反而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2

掉进“养育标准病”陷阱的父母

在无数中国父母的眼中,世上的孩子分两种:

一种是别人家的孩子,是那种符合社会规则和优秀标准的完美孩子。

一种是自己家的孩子,满身是各种缺点、各种讨厌和各种需要纠正的行为。

即使自己的孩子已经很优秀了,挑剔的父母们依然会拿着放大镜,找到孩子身上的缺点。

然后一通报名上课,学习练习,再把这些育儿理念拿回家,一通打压贬低孩子,再来一轮新的改造计划。

在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看来,这种眼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唯独没有自己孩子的父母,都得了一种叫做“养育标准病”的心理疾病。

在河合隼雄的著名心理畅销书《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一书中,他提出:

很多父母会一厢情愿为孩子设定一些“成长标准”,一旦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设的轨迹成长,就会觉得“这孩子完了”。

比如有些父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哪怕孩子拥有“积极阳光、爱劳动、情商高”等众多优点,只要成绩差,父母就会粗暴地批评孩子“啥都不行”。

电视剧《小舍得》

除了“成绩标准病”,很多父母还有很多其他标准病:

有的父母会把单一的育儿知识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从不考虑这套理念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有的爸妈用自己认定的“好孩子”标准,去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跑偏”;

还有的父母把自认为的“幸福标准”强加给孩子,从来不去了解孩子想要过怎样的人生。

正是这些父母不自知,不觉察的“标准病”,破坏了孩子原本丰富多彩的人生。

河合隼雄在《什么是最好的父母》书中,讲了这样一个让人有点心酸的故事:

在日本的一所小学里,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写出自己的五个优点,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能立刻写出来,孩子们只能想起自己的缺点,比如不好好学习,不做家务,懒惰马虎。

老师说:“不是写这些,要写优点,你们回家去问问大人,问问你们的妈妈,就知道自己的优点了。”

没想到孩子回家问妈妈之后,几乎都被妈妈教训了一顿:

“你想什么呢?你还能有五个优点?还不快去做作业?还找你的优点,不揍你一顿就算不错了!”

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很多父母整天都陷在“养育标准病”里,生怕孩子有一点跑偏,只把孩子硬塞进自己心中的“标准模子”里,才觉得安心。

可惜,正是自己的“养育标准病”,破坏了孩子原本丰富多彩的人生。

3

12个字,做孩子最好的父母

如果说要为这些爱学习的父母,喜欢有标准养育法的父母,找出一条最适合养育孩子成长的道路,全国人大在2021年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应该是所有父母都要好好学习的必修课。

01

陪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李红就是这样的经典的案例:

自小学一年级开始,李红的爸爸就每天带她跑步,一直跑到高中毕业。

12年的陪伴,12年的坚持,让李红养成了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成长为一个自信自强的优秀人才。

02

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形成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因素。

如果父母热爱生活,每天的饭菜做得色香味俱佳,孩子很可能也热爱生活,愿意做家务。

如果父母讨厌做家务,家里缺少烟火气,总习惯于叫外卖,家庭生活贫乏无趣,孩子怎么会喜欢家庭生活?

03

发现

优秀的父母会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与需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理解、帮助和支持。

电视剧《三十而已》

这就要求父母多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去自我发现。像著名作家郑渊洁,就是在少年时体验到阅读的强烈幸福感,有了一个文学梦。

如果没有父母的发现,没有父母支持郑渊洁的自我发现,我们国家就缺少了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04

尊重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最难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并非意味着盲目放任孩子,无脑相信孩子,而是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接纳合理的意见,支持孩子区分不合理的部分,帮助孩子更好地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

05

支持

支持不是控制,替孩子把事情做了,给孩子规划好每一步;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敞开的氛围和环境,让孩子能够大胆尝试。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个重要主张: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放手与拉手之间,灵活自如,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06

成长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新时代父母的唯一出路就是与孩子一起成长,学习学习再学习,成长成长再成长。

而且,父母不仅要学习社会的新知识,更要有像孩子学习的魄力和觉察。

像每个家长都头疼的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北京史家小学四年级两位小学生,用宣传倡议加打卡记录的方式,影响了一千多个家庭的父母,每天晚饭后两个小时,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聊天、游戏和学习,半年累计放下手机5.4万个小时,有效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陪伴,榜样,发现,尊重,支持,成长,也就是发现孩子、解放孩子、发展孩子。

当我们听了太多的方法论,用了太多标准,都不够奏效的时候,说明我们该回归本源关注自我了。

因为你是什么样的父母,你的孩子大概率也是什么样的孩子。

- End -

0 阅读:7

心链读书

简介:用心理学链接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