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言货重"公众号的第151篇原创文章
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并帮忙点击文末的“赞”和“在看”!
一夜之间,好像换了人间。
北京不要求48小时核酸,阳性可以居家隔离,人日说新冠没有后遗症,广州16万感染者重症屈指可数。还有更多小道消息说,新冠按乙类传染病管理,周一就会发布第十版指南。一切都向共存的方向狂奔,那这刚过去的半年折腾个什么劲?
上半年我在上海,流光溢彩、摩肩接踵的上海滩,一夜之间万籁俱寂。南京路、外滩、陆家嘴空无一人,明媚的春光里只剩鸟鸣。禁足在家的人们,从开始以为很快会解封,到四处跪求物资,再后来无奈接受,又激烈争论楼门口能不能放核酸亭。
解封之后没过多久,大家就习惯了每天测核酸,要是没捅嗓子眼,就觉得有最重要的事情没做。全国都开始了核酸常态化,这刚过去的半年,对所有人来说,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对比望京连夜吊走核酸亭的照片,各个群热烈的传播和讨论,那感觉,就像过年。
年中我回了北京,本以为主动屏蔽疫情信息,就能取得片刻安宁,没想到时间线又开始倒回。北京大街上人丁冷落车马稀,商家关门闭户,再加上寒风凛冽,又回到了半年前那个魔幻的上海。诺大的京城,看起来比大年初一还清净,阳光白灿灿的,只是一地的落叶提醒,不是初春已是初冬。
上周感觉事情起了变化。北京毕竟和上海不一样,尽管疫情在加重,但始终没有封城,也没有一刀切。“二十条”给市场带来久违的乐观情绪,虽然随着石家庄掉头及北京疫情加重,情绪又逐渐趋于负面,但北京的小区没有再被封,上面也暂时没有继续强压,大家就又乐观了起来。
人日等官媒继续强调,不允许基层管理者层层加码,又允许合理合法的诉求进一步传播,从侧面证明,决策者已经从单向施压清零,转向尝试压平感染曲线,渐进式的给社会松绑。前两天中央开会,没有再强调“动态清零”,各地的施政者也动了起来,朋友圈感觉,虽然即将进入隆冬,却好像春天要到了似的。
其实,这种将短痛化为中痛的方式,和绝大多数地区一致。事实证明,香港、新加坡等华人社会,在付出代价后都逐渐走出疫情。如果以清零为目标,只会陷入一场接一场的运动,最终还是被迫与病毒共存。当然共存也不会一帆风顺,毕竟要付出代价,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之前的反对者也确实感染风险最高。
封城隔离等过去有效的措施,很难阻断奥秘克戎这种传播异常迅速的病毒,飞沫、气溶胶传播遵循物理定律,这是不可能主观否定的。顷刻间撤销所有防疫措施,只会引起病毒大规模的传播。严格的防控措施只是为了争取时间,来提高疫苗注射率增加免疫保护,但过去的半年本末倒置,测核酸反而成了最重要的目标。
突然放开防疫措施之后,每个人被感染成为大概率事件,甚至有些人可能被反复感染。最高效的方法依然是接种疫苗,不管是有丑闻的灭活疫苗,还是有风险的mRNA疫苗,都值得接种。另外,因为个体差异,即使青壮年也可能高烧不退必须寻求医疗救助,为了避免医疗挤兑,必须让基层医疗机构实施首诊来分流。
经过半年的信息传播,大多数人都知道奥秘克戎并无高效的治疗药物,感染之后的治疗方式和感冒并无太大区别,那么就必须做好宣传和教育,让公众都了解预防方法和感染后的处置流程,不能继续宣传疫苗无用或有害,当然也不要再继续宣传新冠多致命,毕竟新冠肺炎已经变成了奥秘克戎喉炎。
疫情前两年,为了避免危及生命,把清零作为目标有利于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但随着奥秘克戎毒力下降,传播力升高,清零作为防疫目标已经不合时宜。在防疫目标真正转变为,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和工作能力时,接种高效疫苗 + 储备抗病毒药物 +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 让公众做好思想准备,成为必然。
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既要避免“我妈喊我穿秋裤”,更不要埋怨“前男友不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