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每日里买菜做饭成了我的主业。菜市里,卖芋秧梗、马齿苋、南瓜头的摊位我从未光顾。不是说我忘本,对于一个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人来说,平时的就饭菜食材主要来自自家的小园地,不乏冬瓜、望瓜这些,花钱买菜少之又少。
冬瓜是大众食材,冬瓜烧猪肉更是现在家庭夏季餐桌上常见的菜。削掉的冬瓜皮很少有人问津,小时候辣椒炒冬瓜皮可是我常吃的菜。中午做饭时,母亲到园地里摘一个冬瓜。我帮着削皮,皮得削得稍微厚一点,因为还要切成丝炒。草锅烧热后,往里面抹一点猪油,把清洗后切成丝的冬瓜皮和红辣椒一起倒进锅里,翻炒几下,一道普通穷苦人家的家常菜就做好了。然后,母亲再用切好片的冬瓜加上一些粉丝烧汤。冬瓜两种吃法,就是比较好的下饭菜了。这样的一菜一汤加米饭,比起米饭面皮组合强多了。有的时候做午饭,一口草锅做米饭,另一口锅下面皮,盛饭的时候面皮里放点猪油,就算菜了。大铁锅做米饭,锅巴金黄金黄的,再用猪油面皮汤泡一下,又酥又香。
这些饭菜都是自家栽种的食材做的,不用花钱。偶尔也有改善伙食的时候,鱼锅焖大豆饼子,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算是大菜了。逢集的时候,母亲上街买点小鲫鱼,在鱼汤里放一些自家摊的大豆饼子,我们兄弟姐妹最爱吃母亲做的这道菜了。现在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的时候,母亲还是要做这道菜给我吃,还是当年的那个味道,只不过有时盐放得太多了。对于已界耄耋之年的人来说还能做饭给儿女吃,实属难能可贵了。
马齿苋,我们村里也叫马银菜,生命力顽强,夏季旱田里多得是。对于农民来说,马银菜锄了又长,很难拔草除根。那个时候,母亲下田干活,偶尔也会拾一些嫩的马银菜回家,焯水后晒干,留腊月二十八包馒头。我不知道现代马齿苋的吃法是怎样的,反正我是不会买的。南瓜我们村里也叫望瓜,只要有园地都会栽种的。嫩的望瓜母亲也会炒着吃,只有老的上了面的才会烀着吃。即使是那个年代,我也没有吃过南瓜秧尖。至于芋秧梗,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夏天,我会跟父母下田翻芋秧。芋秧须根扎在土里难扯起来,弯腰翻芋秧是累人的活。到了秋天,起芋头的时候,还得把芋秧砍掉,就得又一次腰酸背痛。在种小麦的时候,还得要把芋秧用平板车拖到场上晒干成糠,留作喂猪用。我不知道现代人买南瓜头、芋秧梗是怎么吃的。
那个年代,像我们这样穷苦的农村人家,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做到一顿饭上有鱼有肉。现在我上街买菜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很多人说不知买什么菜吃的话,也难怪鸡鸭鱼肉常吃也有吃腻的时候。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卖马齿苋、芋秧梗之类的食材了。我虽然不买这类菜,我也好奇别人买的原因。我百度查了一下,原来吃这些东西既营养又健康,有的还有延缓衰老的功能。我有些后悔当初没有菜吃的时候,没有把那些现成的又不需要花钱买的东西当作菜来吃!
过去人们想吃的,却很难吃得到;不吃的,现在当成宝。过去人们讲的是果腹,现在追求的是营养。个中缘由,除了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外,其中应该不乏时“味”移人的因素吧!
作者简介:
朱战斗,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五河县武桥镇天井小学教师。
微刊投稿邮箱:1505105907@qq.com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刘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