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追悼会上,周总理因无悼词而发火,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的信

史海任我行 2024-03-16 14:03:03

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黄冈县张家湾村的一户农民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这户家庭的男主人名叫李卓侯,是晚清的一个读书人,因为仕途之路坎坷,回到家乡开办私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李卓侯为儿子取名为“李仲揆”,幼年时期的李仲揆一直在父亲开办的私塾中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仲揆不得不辞别父母,报考了武昌的一所高等小学,那一年他年仅14岁。

由于在填写信息表时,李仲揆误把姓名栏当成了年龄栏,不假思索的在年龄栏中写下了“十四”,等他反应过来时,信息表上墨迹已干。

李仲揆灵机一动,在“十”字上填了几笔,改为了“李”,并在“四”字后面加了一个“光”字,暗指将来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名粗心的学生多年后竟然成为了中国地质学之父。

不与独裁者同流合污

李四光背井离乡,前往武昌求学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刚刚结束,清政府彻底沦为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他越来越清楚,中国的落后并不仅仅是因为科技,而是观念。深深埋藏于国人内心的封建思想才是中国走向强大的最大阻碍。

每当提起日本这个国家,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咬牙切齿,尤其是上世纪初,日本刚刚在《马关条约》中勒索清政府两亿两白银。

但李四光与那些人不同,他对日本的历史有很深的研究。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有被西方列强入侵的历史。

1853年的“黑船事件”之后,日本打开国门,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功跻身强国名单。

1904年5月,李四光参加了公费留学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之后便前往了那个令国人无比痛恨的国家。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清政府却未作出任何反应,李四光意识到,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经不能再代表中国人民,于是他在日本结识了革命人士孙中山、宋教仁、马君武等人。

之后,李四光还参与了同盟会的筹备会,并成为了同盟会的早期成员之一,是当时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孙中山更是称赞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在日本期间,李四光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反清斗争,同时也没有落下自己的学业,1910年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

一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李四光无比兴奋,立即购买了回国的船票,想要为中国革命贡献一份力。

但当他抵达武昌时,暴动已经结束,于是湖北军政府任命他为理财部参议,这一期间,李四光与共产党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相识,两人关系日益亲密。

1911年11月初,北洋军阀将领冯国璋率军进攻汉口,革命事业危难之际,身为一介文人的李四光不顾自身安危,组织码头工人运送军火,与黄兴、宋教仁共同抵御北洋军的进攻。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毒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宣告终结,考虑到在武昌暴动中的贡献,李四光被任命为实业部部长。

正当李四光准备带领湖北的工矿企业家恢复生产时,袁世凯却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出于多方面考虑,孙中山只能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之前被推举为湖北大都督的黎元洪为了向袁世凯示好,大肆打压革命人士。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迎来了全国人民的唾骂,李四光也为中国的前途感到担忧。

为了不与独裁者同流合污,李四光以“鄂中财政奇拙,办事棘手”为由,向黎元洪提出了辞职。8月8日,经过袁世凯的审批,北洋政府同意了李四光的辞职申请。

辞职之后,李四光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学识还不够,不足以撼动独裁者的统治,由于当时他的年龄只有23岁,于是他萌生出了继续去海外求学的想法。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雇佣杀手,将李四光的故友宋教仁暗杀于上海车站,孙中山随即发起了二次革命,但由于北洋军实力雄厚,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也被迫流亡于日本。

中国革命的前途无比渺茫,李四光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于是他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并在伯明翰大学钻研地质专业,并于1918年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英国求学期间,世界发生了诸多大事,一战爆发、十月革命、巴黎和会,每件大事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民也不再逆来顺受,反帝反封建的呼声此起彼伏,李四光再次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敢于挑战的爱国主义者

1920年,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李四光来北大担任地质系教授,由于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起点,李四光对这所大学的印象非常好,于是便欣然受邀,从此深耕于学术领域。

随着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廖仲恺遇刺,到中山舰事件,再到后来的四一二政变,李四光逐渐看出了蒋介石的独裁野心,在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期间,李四光一直想要摆脱国民政府的控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精卫以“曲线救国”为名卖国求荣。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四光就与汪精卫相识,国难当头,他以个人名义拜访汪精卫,劝他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

汪精卫不停的为自己的卖国行径进行辩解,争论之中,李四光怒斥了地位远在自己之上的汪精卫。

汪精卫也毫不示弱:“你就是个书呆子,什么都不懂!”李四光愤然起身,夺门而出,这次交谈不欢而散。

1938年,南京、武汉相继失守,李四光的地质研究所也不得不向内地转移,蒋介石本来邀请他前往重庆工作,但李四光果断拒绝,因为他只想沉下心来搞研究,不想成为政治家手中的玩偶,于是李四光前往了远离政治中心的广西桂林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李四光与重庆方面的唯一交流便是一年一度的中研院院务会议,为了拉拢科研人员,蒋介石便借此机会举办宴会,宴请这些知识分子。

但李四光要么连夜赶回桂林,要么借口生病,拒绝赴宴。有一次,蒋介石还特意把李四光的座位安排在了自己旁边,但依然未能见到他。

考虑到李四光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望,曾经又在英国留学,蒋介石曾经提出让李四光担任驻英大使,但李四光早已下定决心,不与国民政府有任何交集,于是蒋介石想拉拢李四光的计划再次落空。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前往了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周恩来早就听说李四光是个民主人士,一直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政不满,所以周恩来与毛主席商量:“听说地质专家李四光目前在重庆,他是个敢于挑战老蒋权威的人,我想去拜访一下他。”

“哦?只要是追求民主的人,那就是我们共产党的朋友,多与这些人接触一下,没坏处。”

一天上午,周恩来前往了李四光的住处,连敲几次门后都未得回应,后来从邻居口中得知,李四光上午要去某大学讲课,要中午才能回来。周恩来便一直在门外等候,直到午饭时间才见到李四光。

李四光被周恩来的真诚所打动,两人在屋里对当前中国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于毛主席、周恩来等人深入虎穴,参加谈判,李四光对这种勇气十分钦佩。

解放战争爆发后,李四光多次公开谴责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周恩来多次写信给他,劝他谨言慎行,如果有必要,可以去国外躲一躲。

1948年,李四光借口参加国际地质大会,乘坐飞机前往了伦敦,从此便开始了在英国的生活。在英国期间,他始终关注国内形势,迫切希望我党能够早日战胜独裁者。

没有悼词的追悼会

1949年4月,解放战争大局已定,郭沫若带领中国代表团前往了布拉格参加国际维和大会,考虑到李四光在异国他乡备受煎熬,周恩来委托郭沫若为李四光带去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9月份,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召开,李四光受到了邀请。得知消息后,李四光急忙收拾心理,准备返回想念已久的故土,但却被英国海关拦了下来。

因为国民党早已和英国政府串通好,只有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共产党委任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并保证不会前往中国大陆工作,否则英国政府将会对李四光进行人身自由限制。

李四光先是稳住了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然后借口去法国考察,逃离了英国。夫妻二人途径瑞士、意大利、德国、东欧等诸多国家,终于摆脱了国民党的跟踪,最终经过香港返回了大陆。

当李四光乘坐火车来到北京时,发现周恩来早已在车站等候多时,两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总理,我终于回来了,劳烦您等这么久。”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么?当时我等了你三个小时,不过从那天起,对于你李四光同志,无论等多长时间都是值得的。”

回国之后,李四光被任命为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落后,被西方国家扣上了“贫油国家”的帽子,李四光带领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勘探,最终发现了大庆油田,满足了当时国内的石油需求。

除此之外,李四光还间接的支援了原子弹工程。核爆的主要原料是高纯度的铀,而对于铀矿的开采,中国毫无经验,年近七十的李四光与地质工作人员风餐露宿,历经无数个日夜,终于勘察到了满足原子弹工程的铀矿。

1966年,邢台发生了大地震,李四光励志要在余生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可惜的是,人生的最后四年里,他始终被疾病折磨,最终在科研战线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临终前,他给女儿李林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中国迫切需要一款稳定的地震预警系统这一观点,希望晚辈们能够在这一领域坚持不懈,完成他的心愿。

1971年5月3日,李四光的追悼会如期举行,周恩来也来到了追悼会的现场,在与追悼会的主持郭沫若沟通后才得知,工作人员竟然没有为李四光准备悼词。

周恩来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两人经过商量后决定,将李四光临终前写给女儿的那封信当做悼词。

周恩来在追悼会的现场深情的读完了这封信的全部内容,其中包含着老人对科研后备军们的期望。

读完之后,周恩来小心翼翼的将这封信对折,放回了口袋,然后朝着李四光的遗照深深的鞠了三个躬。

2011年,成都高新减震研究所研发的ICL地震预警系统正式运行,并且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实现了与手机、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连接,能够第一时间发出地震预警。中国也成为了继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拥有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

相信在天堂的李四光看到这一幕,将会无比欣慰,他那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被科研人员传承了下来。

结语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他的一生都在为科研事业而奋斗。他曾说过:“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的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的祖国。”

他不仅是个科研人员,更是一个爱国者,正如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他的精神将永远指引中国的科研人员努力前行。

6 阅读:2333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