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卖国“面试”成为传统!侯友谊高调访美,打了多少支持者的脸

乐蓉评历史 2023-09-16 22:30:02

一个月前,赖清德不顾多方劝诫,利用前往所谓“友邦”巴拉圭的契机,中途过境美国“拜码头”,但最后只落得尴尬收场。

不仅那句“走进白宫”的豪言没有实现,反而连华盛顿的边都没摸到。在旧金山,他只待了9个小时就被美方催着离开,连在招待处睡一觉的时间都没给,这样的规格属实有些尴尬。

说白了,美国虽然有心利用赖清德充当搅乱台海局势的排头兵,但也不想明面上和他走得太近。为了这样一号人物把自己惹得一身骚,根本不值得。对于美国来说,赖清德停留的时间越长,得罪的人也就越多。

他在美国出席“侨宴”,大打感情牌,结果场外上百侨胞抗议高喊“滚出去”。而在8月10日,中方也在适当的时机给赖清德“加了餐”:东部战区海空部队在没有提前预告的情况下,展开突袭军演,而演练科目就是舰机的高度配合,以夺取台海制空权和制海权为战略目标。

而转回岛内,对于赖清德的口诛笔伐也是甚嚣尘上。现在岛内民众最怕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打仗,而赖清德为了一己私利执意串美,也彻底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岛内舆论炸开了锅,不少网友在台海军演开始后留言骂道“赖清德应该去上战场”、“投赖清德就准备当炮灰吧”、“苏贞昌还不拿扫把出来赶人”。

一个人能遭三方嫌弃,赖清德实在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然而现在赖清德的风波刚刚平息,作为他头号竞选对手的侯友宜,竟也高调宣布访美。也就在14号傍晚,侯友宜已经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而且这次不是“过境”,是直达。

有了前车之鉴,侯友宜为什么还要去趟这趟浑水?只能说他并非不清楚后果,而是到了该放手一搏的时候,就必须打打小算盘。

根据9月8日曝光的2024年岛内地区选举最新追踪民调显示:赖清德支持率为38.8%,侯友宜为21.0%,柯文哲为18.4%。

如果加上宣布独立参选的郭台铭,变成“四脚督”的状况,赖清德支持率为38.3%,侯友宜为19.9%,柯文哲则为15.6%,最后郭台铭为9.4%。

单纯这项数据上来看,侯友宜进步明显。他的支持率在近期暴涨,不仅反超柯文哲,摆脱了垫底王的尴尬,还与赖清德缩小了差距。而且在最新一轮民调中,侯友宜是唯一一个支持率上升的,说明近期以来的造势活动效果显著。

但同样,在离决战仅剩最后几个月的情况下,侯友宜虽然对赖清德形成进逼之势,但接近20%票数差异,也等于一道天堑,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侯友宜要超过赖清德就并非易事。

所以时至今日,关于“在野整合”,让侯友宜、柯文哲联手的意见已经成为主流,以多敌一去对抗赖清德,可能是唯一的办法。但如此一来,侯友宜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恐怕要大大降低,而且他和柯文哲到底谁主谁副,也难免会引发新一轮的竞争。

所以在这个当口,侯友宜破釜沉舟去美国闯一闯,也未必不是一种办法。

访美在岛内有个行话叫“面试”,就是说竞选人为了拉票,要想方设法与美国主要政客会面,增进这些精英上层对他们的了解,最后得到“美国认可”。因为在某种固态化的思维里,只要有了美国这种大国的支持和保护,都等于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岛内的舆论空间并不大,但美国却是连接世界的一个新闻枢纽。只要竞选人在美国面见高官,或者在重要场合闹出大新闻,这些话题就会迅速传回又岛内,形成巨大的曝光度。

所以自1996年开始,几乎每一届的岛内竞选人都要到美国接受“面试。今年5月,柯文哲、郭台铭就去了华盛顿,8月赖清德又去了,如今轮到了侯友宜。如此高的面试频率,也勿怪岛内坊间有一种说法:

“我们安排一个芝麻大点的官员,都需要美国人同意。”

这虽说是一种戏言,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也是真话。嘴上说着要充分自主,说话做事却完全指望他国的眼色,甚至紧赶慢赶地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去面试,真可谓戏谑。

当然,比起闹得一地鸡毛的赖清德,侯友宜也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他身份没有那么敏感,二是他的立场没有赖清德顽固,访美不至于引发过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在其他竞选人都已经去过的情况下,他也不是出头鸟,美方对这个以往在国际舞台上没有过多大新闻的人,也有“高度期待和好奇”,想要听一听他到底能表达什么。所以单从效果上来说,侯友宜访美可能是几个同僚中效果最好的一个。

而为了博取关注度,侯友宜在访美前也在极力打造一种人设,想要体现自己既可以继承对手的优势,和美方打的水深火热,又可以游刃有余处理大陆的关系。包括在机场发表临行演讲时,他也一再强调这是“非官方的互动”,要一直致力于“两岸和平”。

这种人设说好听点是左右逢源,说不好听点就是没有准确立场,想要两头讨好。不过在对待两岸关系的态度上,圆滑的侯友宜总比破罐子破摔的赖清德要更容易让几方接受。

侯友宜此行“访美”,行程为期8天,三大目的也是明明确确:

第一、 会见美国政界人物(找轰动新闻)

侯友宜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三个人: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前任议长佩洛西、AIT理事主席罗森博格。

对于侯友宜来说,接待他的“面试官”级别越高,表明美方对他越重视,得到噱头也越多,这能帮助他有效提升选情。相比来美国碰了一鼻子灰的赖清德,侯友宜此次赴美如果真的能与麦卡锡和佩洛西见面,也算是打了一场大胜仗。不过按照他的身份,大概率连助理国务卿都见不到,助理国务卿层级以上的更难。

第二、 出席侨宴(拉选票)

在侯友宜的访美详细行程中,联谊也是个大头。比如15日下午他要在纽约拜会“侨社”,晚间举办“侨宴”,16日要前往新泽西与“全美岛内同乡”联谊。对于侯友宜来说,海外侨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集体,不仅能带动选票,也能帮助他打响国际名声。

如果会见美方高层的诉求不能达到,那么侨胞就是侯友宜唯一能够争取的新闻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必然会想着闹出一点动静,甚至有人让他赶紧拉动在海外侨社有号召力的韩国瑜前来救场,以壮大声势。

第三、 智库发表演讲(得到认可)

所谓演讲,也是侯友宜面试的一个关键环节。

早在侯友宜出发之前,就有岛内学者预测他此行会被问到两岸、兵役、能源等问题,包括“美中台三边关系的主张”、“对于九二共识的解释”都是核心问题。

一向习惯模棱两可的侯友宜,这次会不会在“面试”中把话讲清楚,也是一个未知点。当然,在美国的演讲,所提的观点、策论都必须得到美国的认可,要站在美国的立场讲话,这就注定侯友宜只能捡着别人爱听的话去说。

总而言之,所谓“赴美面试”本身就是畸形的。侯友宜一面想要大喊和平口号,拉拢那些厌倦战争困境的岛内民众,一面又要随大流去赢取其他大国的欢心,谈不上爱岛、爱国,只会寒了多数支持者的人心。

0 阅读:1

乐蓉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