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开始集体右转,世界会发生什么?历史告诉我们答案

文山聊武器 2024-06-17 16:56:24

欧洲这下是彻底变天了。

五年一度的欧洲议落幕,虽说挺欧派侥幸保持了些微领先,但极右翼的势力如潮水般汹涌。

特别是在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其崛起势头令人瞩目。

现在,说欧洲“向右转”已不再是预测,而是铁板钉钉的现实。

此次选举不仅仅改变了议会的座次,欧洲的未来,可能正在走向一个不那么“友善”的新局。

欧洲开始集体右转,世界会发生什么?历史告诉我们答案

欧洲集体右转

欧洲有一个被公民直接选举出来的机构,欧洲议会。

它虽然没有提案的先机,但却对欧盟委员会,有着真正的牵制之力。

议会的权力之一,便是对欧盟委员会委员的任命拥有否决权,这一点赋予了它相当的影响力。

欧洲议会的议员们,他们可以对涉及国防、安全、司法、移民及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广泛议题的法律草案进行表决,这使得它成为了欧盟中一个关键的监督、咨询和立法机构。

这些议员们,由欧盟各成员国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

尽管各国在选举的具体操作上有着差异,例如选举制度的不同、选举年龄限制的差异等,但他们在选举中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原则。

当选后,议员们通常不单独行动,而是根据政治理念和党派归属组成跨国党团,以此作为自己的政治依托。

在日常工作中,这些议员们更多的是依据所在党团的政治诉求和方针来执行其职责。

他们在议会中的表现和决策,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欧盟的政策走向和立法成果。

尽管欧洲议会在权力结构中可能看似受到限制,它实则在欧盟的政治生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与平衡作用。

可以说欧洲议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立法机构,它更是欧盟民主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欧盟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政治斗争。

最近一次的欧洲议会选举落幕,预期中的极右势力之崛起,已在多数国家显现了端倪。

法国、德国与意大利这三大主要欧盟国家,右翼政党皆大获全胜。

不得不说,真是让人唏嘘。

马克龙总统领导的复兴党居然在此次选举中败给了勒庞所领导的极右翼政党。

马克龙只能颇有几分无奈的宣布将解散法国国民议会,并且在本月晚些时候举行一场高风险的立法选举。

法国总统上一次解散国民议会还是在1997年,那时的希拉克总统也是冒险一搏。

结果不但丢了所在政党的议会多数席位,还被迫与若斯潘总理领导的左翼政府共治天下。

而且这一次德国的选择党异军突起,居然在国内排名跃至第二。

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民党也傻了眼。

观其余欧洲各国,大概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在荷兰,极右翼政党表现得相当抢眼,稳坐第二把交椅。

比利时,则见到了政党惨败后的首相德克罗黯然辞职的戏码。

西班牙的保守派“人民党”,则是超过了长期执政的工人社会党。

而在奥地利,极右翼自由党更是轻轻松松地领先。

斯洛伐克的自由党“进步斯洛伐克”,支持率飙升至27%,较2019年增加了整整七个百分点。

在这些分崩离析的国家局面中,中间偏右的欧洲人民党依然屹立不倒,成为欧洲议会中最大的党团。

欧盟委员会主席、出自欧洲人民党的乌苏拉·冯德莱恩坚称将建造一个“强大的欧洲”,并防止欧盟出现极端行径。

总的来看,这一届的欧洲议会向右转了一个大弯,欧洲政治的风向标比起五年前,明显偏向了右翼。

大厦将倾

几年前,马克龙以 “中间路线”,在法兰西的政坛上突兀地崛起,大有草莽英雄之势。

当时此人年仅四十,便以一种近乎奇迹的姿态,击败法国两大宿老政党,摘得政坛头筹。

人们看此景,无不将之视为自由主义、国际主义和欧洲理念之胜利,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对日渐嚣张的民粹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

结果今日之马克龙,其所谓的中立立场似乎也难以为继,欧洲政坛的传统价值,亦未因其上位而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挽救。

其实在马克龙上任后,他的施政方向逐渐早就在向右摇摆。

在国家安全这一块,自2021年9月起,连续不断地推行诸多“强化治安”的政策,显然是为了笼络那些右翼选民的心。

在移民问题上,马克龙政府一改之前的温和气度,开始紧缩政策。

2021年9月29日,马克龙公然宣布,将对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移民签证削减50%,对突尼斯的则减少30%。

至于经济政策,更是一派向富者倾斜之态,免除了富人税,推迟退休年龄,缩减福利。

如今,从马克龙政府的执政表现到竞选纲领,无不彰显出一种明显的右倾倾向。

者未必不是一种无奈之举,但这种转变也让那些初衷投他以中立票的选民感到一种被背叛的寒意。

不论这次大选的结果如何,法国这片被大革命烙印着的土地,似乎注定要走向更加保守的道路。

而整个欧洲也将在这一片“向右转”的风声中,步履蹒跚地前行。

尽管这次欧洲的基本盘尚未全然瓦解,但大厦将倾,已是不争的事实。

欧洲仅存四国尚未见极右政党之影,而已有十一个国家,不是由极右翼直接执政。

这几年,美国左右着欧洲的种族多元与文化多样。

这番折腾,几乎将欧洲推至了崩溃的边缘。

极右翼的崛起,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未来的欧洲,反移民、反对文化多元、反对大国控制的呼声,将成为这片土地的主旋律。

左派的影响力正在消逝,不仅是法国,近年来,从德国到奥地利,欧洲多国的选举舞台上,右翼政党的胜利旗帜一次又一次被高高举起。

欧洲的思潮正不可逆转地“向右转”。

选择极右,拒绝政治正确,这已经不仅是政治人物的策略,而是广大民众的选择,也是欧洲自我革新的必由之路。

这片大陆的旧体制与文化,不仅落后于美国,也难比东方崛起的中国。

往昔的欧洲,靠殖民扩张累积了无数的财富与优势,但随着殖民体系的解体,这种优势转化为了历史的包袱。

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深度介入欧洲事务,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媒体,无不插手,使得欧洲的水被搅得更加浑浊。

这次欧洲集体向右转,大抵可以归咎于底层民粹的高涨诉求。

人们所渴望的,不外乎是保持国家文化的独立性与延续往昔那份令人怀念的安逸生活。

然而世界的格局已在不声不响之间悄悄转变,这样的转变,让单纯的民粹主义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真正回到那个被怀念的过去。

经济持续下行,资本家们忙于在市场上收割韭菜,实现套现离场的财富自救。

与此同时,政客们或是通过挑起战争,或是编织种种动听的故事来给自己政治生命续航,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普通民众则在这风雨飘摇中愈加节俭,他们的钱包一天比一天捂得更紧。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依旧忙碌于其全球范围内的收割行动。

通过经济手段对全球进行榨取,同时将自身过往数年通过对外战争所累积的经济包袱与社会创伤,巧妙地转嫁给其他国家,其中包括难民危机等重重难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若说民粹主义不抬头,那未免也太说不过去了。

欧洲的右转,其实是一种集体无奈之举。

在国内外的压力交织下,右翼政治力量的崛起似乎提供了一种看似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

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的解决方式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

民众的不满与焦虑需要一个出口,而右翼政党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出口——尽管这种出口,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历史的轮回

面对这场全球性的右转浪潮,倘若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往复的周期循环。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政治与经济大变局,直至如今全球性的右转浪潮,历史似乎就是一个既定的轨迹。

当初的工业革命,如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震荡,彻底颠覆了旧有的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制度如雨后春笋般突破封建壳膜,渐成世界的主流。

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生产力的飞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终究在经济危机的雷声中爆发。

在危机面前,各国采取的应对策略迥异。

德国与日本选择了民族主义的右转,企图通过扩张和排外来寻找出路。

苏联则向左转,走向社会主义,试图通过彻底的体制重建来解决危机。

而美国,则通过扩大债务和刺激消费来驱动经济增长,最终摆脱了经济萧条的阴霾。

今天,当全球右转浪潮再次涌起,似乎又预示着一个历史的轮回即将到来。

与往昔相比,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经济挑战更为严峻。

全球化的深入,使得每一国的决策和变革都可能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单地复制过去的策略显然已难以奏效。

影响深远

欧洲集体的“右转”,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猛烈地拍在了那绵延七十余年的欧盟脸上。

或许这曾经辉煌一时的联盟,也终将走向末路。

美国,这个远在大洋彼岸的“朋友”,在过去二十年里,其实是在不遗余力地瓦解这个超国家体系。

做美国的敌人固然危险,但是做他的盟友却往往更为致命!

还记得戴高乐吗?

那位带着战败的德国,一同筑起欧盟的人。

倘若他今日还在世,不知将作何感想。

戴高乐的时代,他与老美斗智斗勇,颇有几分“英雄本色”。

当时被战火摧毁的德国居然能够和与法国一道,支撑起了欧盟的半壁江山,甚至一度挑战到了美元的霸权。

结果到了如今,先是俄乌战争撕裂了欧洲的团结,难民潮接踵而至侵蚀了欧洲的安宁。

后来能源危机一再考验着这个联盟的生存极限,再加上无脑的环保政策,把欧洲搞得风雨飘摇,几近崩溃。

每一次危机都摇晃着欧盟这座大厦的根基。

欧洲的这场集体“右转”,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历史惯性的自然延续。

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的“右转”来自于内部矛盾的腐蚀与外部压力的冲击。

欧洲之所以急剧右转,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趋势的变化,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反思,是对正在发生的种种失望的直接反应。

可以说如今欧洲面临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且不说持续多年的非法移民潮和对一个日益强硬的俄罗斯该如何应对。

最棘手的就是俄乌战火的持续燃烧、以及与中国和美国在工业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再加上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环境挑战,这些都够欧洲麻烦的了。

在这一连串问题的压力下,人们开始转向那些似乎有着明确答案的政党。

在某些选民眼中,这些右翼政党仿佛是救世主般地站出来,承诺要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他们高喊着要控制非法移民、对抗外来的经济压力、并质疑气候政策的经济代价。

在这些政党的言论中,民众看到了一种解决当前困境的可能,于是有更多的人表示要将票投给这样的政党。

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让许多选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

对非法移民的无力感和绿色转型政策带来的成本担忧,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

地缘政治的紧张,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影响,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支持左翼主流政党的选民,也开始逐渐转向右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稳定的出路。

可以预见,这次选举的结果,将对欧盟的全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全球气候政策到国防安全,从移民管理到经济调控,乃至在与中美两强之间的微妙地缘政治关系上,无不体现出重大变革的征兆。

这样的欧洲,可能不再是昔日那个向全球敞开怀抱的“友善”欧洲,而是一个提高关税壁垒、严格控制移民流入的保守体制。

换言之,财富不再像往日那样容易获取,外来人也不再能如此轻易地越过边境。

未来的欧洲,可能会因为这种政策的转向,而显得更为自我防御,甚至是自我封闭。

在经济方面,提高关税的举措将直接影响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这对于依赖出口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

在移民政策上,更为严格的控制可能会减少外来的劳动力,从而影响到各行各业的运作效率。

欧洲公众对当前国际形势有着非常强烈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随着右翼政党的兴起,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思潮可能会变得更为主流,这对于一直倡导开放和自由贸易的欧洲联盟来说,肯定不是好消息。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与全球的互动模式可能也会随之改变。

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尤其是在贸易和技术交流方面,可能会因为新的关税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而面临更多的摩擦和难题。

这样的欧洲,对外界而言,可能不再是那个开放包容的合作伙伴,而是一个更加谨慎、甚至是防备的玩家。

这次将是一个分水岭,从今往后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策略可能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资料:

“超级选举年” 欧洲“向右转”?

泠汐

欧洲政治光谱“向右转”已成事实

安峥

法国大选“向右转”折射欧洲社会经济困局

项梦曦

5 阅读:2622
评论列表
  • 2024-06-19 08:19

    一边享受着俄罗斯廉价能源福利,一边搞俄罗斯[呲牙笑]

  • 2024-06-19 10:20

    集体右转,这是天大好事!如果真成了,那要放鞭炮庆祝。

  • 2024-06-18 01:55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极右翼政党就等同于纳粹主义,

    用户14xxx18 回复:
    不是,别听自媒体瞎说,就法国一国是右翼上台了,其它大多数还是左翼主政。
  • 2024-06-21 01:12

    不怕和白皮敌对,就怕和他们当朋友。白皮缺乏与别人正面对抗的勇气,但非常擅长以朋友的身份施加影响

  • 2024-06-23 08:14

    欧盟就是一个大杂烩!

  • 2024-06-19 12:45

    欧洲集体向右转,南美集体向左转,几年后就会转回来,转来转去都是原地在打转转,当前的国际形势,真没几个人是对当局满意的!不管它们,咱们就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进吧[笑着哭]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