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大一统王朝西汉的开国皇帝,起兵7年就一统天下,曹操则是三国里曹魏的奠基者,起兵后30年却未能灭孙刘,最后三分天下,因此,曹操比刘邦到底差哪儿,为何不能一统天下?
刘邦剧照
看起来曹操处处强于刘邦,但是事实是刘邦几经波折,最后统一了天下,而曹操不得不接受三分天下的状况。
曹操的父亲曹嵩曾经做过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自己二十岁就被司马防举荐为洛阳北部尉,后来立五色棒杖死大宦官蹇硕的叔父,闻名当世;刘邦的父亲是沛县老农,二十岁的时候不治产业,到起兵也不过是一个小小亭长。
曹操用兵有方,就连对手武庙十哲诸葛亮都说过「操之用兵,殊绝孙吴」;同样是武庙十哲的韩信,说刘邦是「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曹操一代文豪,就算不拿事业,就拿文学来比,也在中国历史上能占一笔;刘邦只有一首大风歌。
曹操剧照
有人说是因为刘备孙权比项羽强,从人才的角度确实可以这么说,但是从压力的角度来说不一样。刘邦数败于项羽,即便是在韩信和彭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在正面战场,刘邦也就是仅仅做到了不崩盘而已;除了鸿沟划界之后的追击战,项羽在正面战场还真的没有输给过谁——至少从史记的角度看是这样的。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对曹操形成的压力无法和项羽比较。
还有人说刘邦运气好,比如彭城之战,如果追刘邦的不是丁公而是钟离眜,那么刘邦身死当场,可能天下已经大定了。但是曹操的运气就不好么?官渡之战,黎阳之战,天柱山之战,也是险死还生。
这些都不是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曹操的用人御下弱了,其中李世民在曹操墓前的评价最为中肯: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李世民剧照
曹操作为将领绝对称得上名将,尤其是官渡之战亲自劫营,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孤注一掷奋勇向前攻破了淳于琼的营寨,这绝对是韩信、白起级别的操作。
但是曹操在作为领袖这个层面上的作为,是不太成功的,可以非常肯定的说,就是在这里比不上刘邦,或者说,这方面他还不如自己的竞争对手刘备。
曹操用人,突出一个「任人唯亲」和「以法御下」,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唯才是举。
当初是陈宫和张邈眼巴巴的迎东郡太守曹操入主兖州的,但是曹操是如何对待兖州人的?为什么在曹操讨伐徐州的时候,陈宫张邈联合造反,宁愿迎吕布也要赶走曹操?
初,袁忠为沛相,甞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止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杨修和娄圭这些聪明人,最后都落得身首异处。曹操其实是很喜欢用公事来报私怨的,反正只要查总能查出来问题:
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
曹操真正信任的就是那一堆夏侯曹,用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都督四方,但是就连刘备都知道,夏侯渊哪一点比得过张郃?
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曹操如果在现代,就是一线业务能力超强,组织水平出众,但是同时又任人唯亲,喜欢用自己的亲信来领导能力非常优秀员工的专制型领导。这样的领导不是不能跟着一起做事情,但是往往是新人特别崇拜这样的人,遇到天花板的老人就很一般,于禁跟了老曹三十年,最后被抓了不还是投降了?
于禁剧照
其实败军之将,是死是降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念头的事情,别以为跟了三十年就一定感情深厚,跟了三十年也可能是战战兢兢了三十年了。
打汉中援救夏侯渊,曹操自己来;防关羽保卫荆州,他还是要自己来。因为他哪个外姓都不敢相信,也没有人能让他相信,除了亲族根本就无人可用,而他又最了解这些亲族的真正能力,所以他不自己上又能怎么办?最后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以花甲之年东征西讨四处弹压。
有一件事非常能体现曹操作为君主的胸襟度量。
当初曹操平定东川张鲁,大家都认为如此重要的地方应该用韩浩来都督东川,镇压刘备,但是曹操假惺惺一句:哎呀,我怎么能没有护军在身边呢?不舍得呢。
反正就是不放韩浩独立在东川,嘴上戴高帽,说是自己不舍得,内心深处还是只敢用夏侯曹,人怎么做到这么虚伪的?
就这样的胸襟度量,如何做得了天下之主?
从讨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曰:“吾安可以无护军?”乃与俱还。
刘备虽然相比曹操在才华方面可能略有不足,但是在君王气度上,反而是那个更胜一筹的,曹操号称用人不拘一格,但是对人才又忌惮又防范,不敢真的放手使用。
更别说刘邦了,纵然起于草莽,但是哪个不是有一批真心实意服气他,又能独当一面的非血缘的属下?
不广泛的使用人才,如何能让天下归心?哪个开国帝王不是这么走过来的?敏于识人,敢于用人,敢于承担被背叛的风险,是每一个帝王的必经之路。
[得瑟]曹家合法性太差,无德,生人妇,屠城,农奴版军屯,北方治成以物易物,所以才发生三千死士可篡天下;曹家真得人心就不可能丢天下丢的如此儿戏。
司马家族完成统一本来就用的曹魏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