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因此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那么三家分晋后,作为春秋霸主的晋国公室结局怎么样?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
赵、韩、魏三家私分智氏邑,使得公室处境更加逼仄,晋出公对此大为不满,于是便求助于齐、楚等国准备武力攻打三晋,未料事情败露,反而在三晋的逼迫下离开晋国并身客死异乡。
大约是为了掩盖分地逐君的恶行,三晋建国之后不约而同地改写了历史,从而将导致晋出公身死的罪行扣在失败者智瑶的头上,这就给后来的历史研究带来了不少混乱。
晋出公在位共二十三年,去世于公元前452年,接替其成为晋君的是晋昭公的曾孙骄,在不同的资料中分别被记作哀公、敬公和懿公;在位时间同样也是一笔糊涂账,在不同的史料中分别有十八年、十九年、二十二年等多种说法,通常情况下采信《古本竹书纪年》的看法,以公元前434年为其卒年,也即在位十八年。
而晋骄在位期间没有任何可供记述的事迹,就这么波澜不惊地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柳,也即晋幽公,据司马迁在《晋世家》中的记载:“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馀皆入三晋。”
幽公在位的时候,三晋已经大成气候,公室所拥有的土地就剩下绛和曲沃两地了,三家对于公室的事情也完全不操心,幽公想要做什么事情,不敢召请三卿来朝,反而还得到三家的朝堂上去朝见,三晋也基本上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招牌,有什么事情总要拉上他出去,而幽公也只能任劳任怨,卯足力气为三晋的扩张摇旗呐喊。
幽公在位一共十八年,去世时间的混乱按照《古本竹书纪年》将其确定为公元前416年。
史料中关于他去世的原因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自《晋世家》,说幽公荒淫昏聩,私生活很不检点,常在国中奸淫妇女,闹得民怨沸腾。有一次,他在夜间私自出城,结果被盗贼杀害,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按照当时的记事传统,只要没有大夫参与就算是盗乱,因此可以认定是一场民变所致。事后魏文侯曾出兵平定晋乱,至于具体的起因和经过,也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种说法出自《竹书纪年》,其中载明是“晋夫人秦嬴贼幽公于高寝之上”,这个说法与《晋世家》“幽公淫妇人”相呼应,似乎也证明幽公的私生活的确不怎么检点。而今本纪年则记作“大夫秦嬴”,应该是传抄中出现的笔误。
魏文侯定晋后,立幽公之子(又认为是其弟)止为晋烈公,烈公在位期间,发生了三晋伐齐及三晋列为诸侯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晋公室彻底丧失了法理上的宗主权威。
公元前403年,魏斯、韩虔、赵籍终于有了天子册封的名号,正式位列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89年,在位二十七年的晋烈公去世,其子公子顷(颀)继位为新的国君,是为晋孝公。按照《晋世家》的说法,晋孝公在位十七年,于公元前378年去世,其子静公俱酒即位,静公纪元的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废静公为庶人,并将公室土地一分为三,晋国公室也紧步吕氏后尘走向了覆灭,其时间点在公元前376年,也即韩国灭郑的前一年。
然而到公元前374年,也就是《晋世家》中晋宗覆灭的两年后,书中又出现了“晋桓公邑哀侯于郑”的记载,其中的哀侯是韩国君主韩哀侯,去年刚刚攻取新郑灭掉了郑国,可这晋桓公又是何许人也?他怎会有资格将郑国的土地封赏给韩哀侯呢?
所谓的晋桓公,与《晋世家》中所说的晋孝公本就是同一个人。从《赵世家》《韩世家》等同出于《史记》的字里行间也可见,晋国宗室也还远没到覆灭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翻查《晋世家》中关于晋孝公去世的记录会发现,书中载明这一年是齐威王继位的元年。在《史记》的其他记录中,太史公很是笃信地认为,齐威王是在公元前378年继位的。然而不少史家却很不客气地指出,太史公是误把齐威王出生的时间当成了他即位改元的时间了,齐威王实际继位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57年。因此,如果《晋世家》中那句表述准确的话,就意味着晋桓公(晋孝公)一直坚强地活到了本世纪的中叶。
公元前374年,威逼晋桓公册封土地的韩哀侯,当年就被韩山坚(严遂)派来刺杀国相韩傀(侠累)的刺客聂政所杀,其子若山即位为韩共侯(懿侯)。
韩共侯在位期间,主导了几场政治事变,使得中原政治版图出现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公元前370年,因魏武侯去世,魏公子罃(惠王)与公子缓(公仲缓)为争夺君位而大打出手。韩共侯趁机与赵成侯联合介入魏国内政,在浊泽打败了魏罃所带领的军队,魏都安邑也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当军事行动取得了重大突破,韩共侯便开始策划要将魏国一分为二,以降低其对自身的威胁。然而赵成侯却不同意这个方案,他更倾向于割占魏国的土地来壮大自身的实力。双方因无法取得一致而不欢而散,这才给了魏罃以喘息的时机,最终保全了魏国的国祚。
不过,韩共侯在魏国没有实现的愿望,最终在王室却得到了满足,公元前367年,受封于王城的西周国国君周威公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公子朝和公子根为了权势争斗不休,使得同样的戏码开始在王畿内上演,韩共侯于是就故技重施,联合赵成侯将公子根封到了巩邑,从而建立了东周国,而在这个过程中,周显王所居住的成周也被并入了东周国的势力范围,周王室从此彻底失去了收入来源,这个事件也标志着周王朝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已经实际上走向了灭亡。
在处理王室问题时尚且如此颟顸,对待原先的宗主国,韩共侯自然也没有什么好遮掩的。王室内乱爆发的两年前,也即公元前369年(晋桓公二十年),韩共侯与赵成侯还联合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并将晋桓公迁到屯留(长子县北)居住。
不过,晋桓公却不是一个肯认命的君主。他大约是有着和慕容复一样的志向,总想着要复兴晋国,到公元前361年,因韩、赵两国接连受到秦、魏等国的军事打击,晋桓公借机在屯留周边攻城略地,夺取了泫氏(山西高平)城。
新即位的韩昭侯内外交困无暇分身,因而未能及时报复,一直到三年后,他与魏国交换了大量的土地,终于获得了喘息的时机,这才回过头来夺取了屯留、长子等城邑,并将自不量力的晋桓公赶出韩国的地界,重新封到赵国的端氏(山西沁水县),经过这么一闹,晋桓公总算是识趣了,在端氏战战兢兢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桓公死后,他的儿子(悼)静公又故伎重演,于公元前351年出兵夺取了临近端氏的玄武、濩泽两邑(阳城县附近),当时三晋之间内争不断,赵国受到魏国的攻击,连都城邯郸都陷落了,还是在齐国的帮助下才在桂陵打败魏军,自是无暇应对晋国公室的挑衅,一直到两年后,赵成侯去世,刚继位不久的赵肃侯才夺取了端氏,将无家可归的公室像踢皮球一样踢给了韩国。
见到晋静公后,韩昭侯真有些哭笑不得,但又不能说什么,只好又把屯留封给了晋君,将其好生供养着。晋静公满以为自己还可以平平安安地了此残生,然而令他怎么都想不到的是,韩昭侯对于晋公室这个累赘早已失去了耐心。就在静公徙居屯留后不久,《韩世家》中就出现了一条令人恍惚的记载:韩姬弑其君悼公。
关于这个悼公是何人,历来众说纷纭,据猜测可能就是晋静公,至于弑君者韩姬,有称其为“悼公”夫人的,也有人认为是晋国的大夫韩玘,孰是孰非已无从考证。
只是从此以后,江湖上再也没有了晋国公室的传说,一个曾号令江湖数百年的辉煌霸主,一个自西周初年建国,国祚绵延传承近七百年的古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这一年是公元前349年。晋国的历史就在这一刻,画上了一个让人无限感想的句号……
虽然不知真假,但总归不是ai写的,还是得点赞支持下
领土占得多,人口增加国力强盛。
直接受益的是秦。否则无法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