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开国之后,作为刘邦打天下的头号大功臣,韩信其实活的很不开心。
这个故事,其实还得从之前楚汉战争的时候开始说起。之前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刘邦长时间带领汉军主力,和项羽在荥阳一带对峙。这场对峙,持续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后世史称‘成皋之战’。
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期间,韩信作为刘邦手下的头号大将,就负责带着另外一部分军队,去平定北方其他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在这个过程当中,韩信先是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平定了三晋地区。然后又派人去说服燕国,站队到刘邦阵营。最后指挥大军,直接杀入齐国。
用现代网络语言来形容,那就是刘邦和项羽打对抗路,韩信打野发育。
可以说,韩信的胜利,对于整个楚汉战争来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这样一来,随着韩信独自带兵攻略北方,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
如果韩信造反怎么办?
要知道,韩信当时独自攻略的这块地盘,相当于战国后期的韩赵魏燕齐五国的地盘。而刘邦控制的地盘,只相当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当年这五个国家联手,完全可以打得秦国龟缩不出。那如果韩信占据了这五个国家的地盘,突然反叛或者独立,刘邦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邦其实早就想到了。在韩信独自攻略北方的时候,刘邦其实做了很多的事情,防着韩信造反。
比如说,刘邦最开始派给韩信的,都是自己麾下的心腹。甚至于刘邦还把自己的心腹将领曹参,派到韩信身边做副手。名义上是重视韩信,实际上其实也是在监视韩信。
而等到韩信迅速平定三晋之后,某天清晨,刘邦就带着自己麾下的车夫夏侯婴,轻装简行,悄悄赶了几百里路,跑到了韩信的军营。当时韩信还没睡醒,刘邦就直接悄悄把韩信的兵符拿走了,同时调走了他麾下的大部分军队。而且,刘邦临走之前,还把韩信麾下的将军职位,全部给打乱重分了。
被刘邦这么一搞,韩信自然也没能力去培植自己的心腹人手了。所以,后来韩信虽然平定了北方,但是手底下的心腹将领却不多。当时韩信手下的将军,大半都是刘邦的心腹。如此一来,韩信自然就没办法造反了。
就这样,等到韩信拿下了齐国之后,刘邦集团也对项羽完成了战略合围。这个时候,韩信开始借着平定齐国的机会,向刘邦讨要齐王的爵位。当时刘邦正在和项羽打得你死我活,韩信在这个时候开口,难免就有落井下石的感觉。
但是最后,考虑到韩信的重要性,刘邦还是捏着鼻子,暂时同意了韩信的要求,将韩信封为齐王。而被封为齐王之后,韩信这才带着自己麾下的军队,南下去打项羽。最后,韩信和刘邦在垓下地区,彻底围住了项羽的主力,逼得项羽不得不自尽了。
随着项羽自尽,西楚集团被彻底消灭。到了这个时候,垓下之战也就算是结束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韩信的麻烦来了。
就在刘邦得知项羽被杀的消息后,刘邦第一时间跑到了韩信的军营,收了韩信的兵符。对此,韩信虽然有点不满,但是也无话可说。一来当时战争已经结束了,按照正常的管理制度,刘邦确实应该收回兵权。二来当时韩信手下的将军,都是刘邦的亲信。就算韩信不想交兵权,他也没这个能力。
但是紧接着,就在韩信刚刚交出兵权之后,刘邦就再次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原本被封为齐王的韩信,直接改封为楚王,接手项羽的地盘。
这显然又是刘邦制约韩信的手段。
要知道,齐国是韩信自己打下来的。虽然之前在刘邦的安排下,韩信很难大范围培养自己的心腹。但是在齐国那边,韩信到底还是有些人手的。
可是如今,韩信被改封到楚国,那就截然不同了。韩信的那些手下,都留在了齐国那边。而楚国这边,之前又是项羽的地盘,很多地方甚至还没被平定。这些地方,都得韩信自己去安抚和平定。
如此一来,就算韩信再厉害,没了军队,又被换了地方,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再威胁到刘邦的地位了。最关键的是,刘邦这么分封,韩信还有苦说不出。因为从地盘大小来看,楚国其实比齐国更大,楚王也比齐王更有分量。
就这样,垓下之战刚刚结束,韩信就被刘邦摆了一道,不得不去就藩楚地。当然,对于韩信来说,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个结果他也能接受。毕竟,楚地确实比齐国更大,而且这里还是他的家乡。
接下来的一年当中,在韩信的操作下,楚地自然被迅速平定。也正是在这期间,韩信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拜见了当年给自己带饭的漂母,又去看了那个给自己胯下之辱的屠夫,还看了那个曾经被自己经常蹭饭的亭长。当年的恩怨,到了这个时候,韩信其实已经不那么在乎了。
毕竟,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诸侯王,而这些人只是普通百姓。
到了这一步,韩信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如果能这么一直平静的生活下去,韩信其实也很满意。但问题是,他想这样平静的生活下去,刘邦不愿意。
从刘邦的角度来说,执掌一个诸侯国的韩信,威胁实在是太大了。要知道,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放眼当时那个时代,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如果韩信带着整个楚地造反,绝对会比项羽更难对付!
对于一个真正的皇帝来说,有时候重要不是你是不是真的造反,而是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
只要你有这个能力,那就绝对不行!
所以,就在韩信刚刚就藩一年之后,汉朝中央就有人控告韩信谋反。史书上也没记载举报人到底是谁,更没记载有什么证据。也许,这就是刘邦自导自演的一出双簧而已。刘邦只是需要借助这件事,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而已。
而接下来,当刘邦的这块心病被挑明之后,刘邦身边的谋士陈平,很快就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他让刘邦借着出巡的名义,路过楚国的边境,然后让韩信前来拜见自己。等到韩信来拜见之后,再直接抓捕他。
对于刘邦的这份心思,韩信当时其实也猜到了一些。但问题是,当时韩信也没把握一定能够造反。要知道,他就藩楚地仅仅只有一年而已,身边的心腹并不算多。而且,在韩信就藩的过程当中,刘邦也没忘了给他手下掺沙子。所以韩信也不知道,自己的手下到底谁是刘邦的人。
所以,此时摆在韩信面前的,就成了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去见刘邦,他很有可能直接被刘邦抓住,然后随便安插一个罪名处死。而如果不去,刘邦又能直接宣布他谋反,他到时候大概率还是打不过刘邦,必死无疑。
这两个选择,不管哪一个,最后似乎都是必死之局。
后来,韩信左思右想之后,终于听了自己门客的建议,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当时项羽的老部下钟离昧,正好在楚国这边,被韩信庇护。韩信当时就逼迫钟离昧自杀,然后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想要拿钟离昧的命,去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而接下来,当韩信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前去朝见刘邦的时候,就如同双方预料的一样。刘邦直接派人抓住了韩信,宣布韩信谋反。而韩信这时候则是拿出了钟离昧的人头,表示自己的忠心。
考虑到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如果直接杀了韩信,确实很容易寒了其他人的心,不利于自己的统治。所以最后,刘邦带着韩信回到了洛阳,给韩信安上了一个‘擅发兵’的罪名,除掉了韩信的楚王爵位,改封韩信为淮阴侯。
就这样,韩信再次丢掉了指挥军队的权力,此后一直被软禁在京城这边。至于韩信好不容易收拾好的楚国,则是被刘邦一分为二。一半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刘交,另一半则是给了远房堂兄弟刘贾。后来刘贾的这部分地盘,又被刘邦改送给了自己二哥家的侄子。
等到韩信被改封为淮阴侯之后,这个时候的刘邦,总算是稍稍放心一些了。没了军队的韩信,就算再能打,也就是一个没了牙的老虎,很难再威胁到刘邦的地位了。而从史书上的蛛丝马迹来看,刘邦此时对于韩信的态度,应该也比较复杂。
一方面,韩信确实对他有大功。没有韩信,刘邦几乎不可能战胜项羽。但另一方面,执掌兵权的韩信,又对刘邦威胁太大。
所以,这样看来,把韩信软禁在京城里,除掉他所有的兵权,这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至于杀韩信的这个念头,刘邦此时应该有,但并不强烈。毕竟,刘邦本人其实还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些事情不得不做而已。
而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刘邦开始着手平定其他几大异姓王。在这期间,韩信则是一直待在京城,过着被半软禁的生活。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下来韩信在正史上的记载,就变得扑朔迷离。虽然史书上记载的很清楚,但对于史书上记载的这些事情,后世普遍存在很大的争议。
大家最大的争议就在于:当时韩信到底是不是真的要谋反呢?
被软禁京城之后,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正史上对于韩信几乎没什么记载。这倒也不奇怪,毕竟此时的韩信,手里没有任何权力。这几年当中汉朝虽然发生了不少大事,比如说刘邦平定几位异姓王,比如说刘邦和匈奴开战,被困白登山。
但这些大事,韩信却一件都没参与。
如此一来,韩信这三年的事迹,自然就没什么可以记载的了。
如果一片空白,这事反倒比较好理解。可是问题关键在于,在这期间,正史上又记载了两件看似很小的小事。
第一件事,是韩信曾经去见将军樊哙。樊哙也是汉朝的大将,当年韩信受封大将军之前,樊哙还觉得自己比韩信更有资格做大将军。不过,这一次韩信登门,却表现的很诡异。
对于当时韩信为什么会去樊哙家,去了之后又谈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唯一的记载是,韩信来的时候,樊哙直接跪迎韩信,而且口称‘大王’。而韩信走的时候,则是在樊哙家门口,笑着感慨了一句:“我竟然会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
第二件事,则是韩信有一次和刘邦喝酒。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军队,韩信说最多只能带十万人。刘邦又问韩信,你自己能带多少人,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再问韩信,为什么你带兵更多,反倒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我带的是兵,您带的是将。而且,您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这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
这个故事,后来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就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这两个故事,如果只从表面上看,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故事就是说,韩信心高气傲,不屑于和樊哙等人平起平坐,看不起其他开国武将。第二个故事,则是说韩信居功自傲,而且不懂刘邦的心思。随便说了一句话,就让刘邦觉得忌惮,让刘邦越发提防自己。
但如果我们仔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三年当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就会逐渐发现,这两个故事,其实是细思极恐!
首先,我们先想一个问题:不管是韩信去拜访樊哙,还是韩信和刘邦喝酒,这两件事,显然都是很私密的事情。除了当事人之外,基本上没几个外人在场。
既然这样,史官是怎么知道,韩信当时到的说了什么呢?!
对此,我们当然可以解释说:这三年当中,韩信一直被刘邦软禁监视。在韩信身边,一直都有刘邦派去的人。所以韩信当时说了什么,才会被汉朝史官得知。
而且,在第一个故事当中,韩信当时去拜访樊哙,这件事本事也很不可思议。要知道,在之前的战争当中,樊哙基本上没怎么在韩信手底下做过事,两人其实并没有太多交际。而到了这个时候,韩信和樊哙一样,爵位都是彻侯,两人的地位其实是平等的!
除此之外,和韩信相比,樊哙其实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和刘邦关系更近!樊哙不光是刘邦的老朋友,从刘邦尚未发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着刘邦。而且,樊哙还娶了吕后的妹妹,从亲戚关系来看,樊哙其实是刘邦的妹夫!
有这样一层身份在,樊哙见到韩信,为什么会直接行叩拜之礼?为什么会直接口称大王呢?
结合当时汉朝的历史背景,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就提出了这样一种猜测:或许,樊哙之所以把姿态放得这么低,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对韩信多么尊敬。而是因为当时刘邦想要废太子,吕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儿子,开始拉拢朝堂上的大臣。
这事在史书上倒是有明确记载。在吕后的拉拢下,很多出身丰沛功臣集团的老功臣,基本上都站队到了吕后和太子刘盈这边。就连那位早就不问世事的张良,最后都抹不开面子,被迫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辅佐刘盈。
所以,后世史学家猜测,或许当时樊哙就是请韩信去自己家里密探,想要代表吕后拉拢韩信。只不过,韩信心高气傲,不愿意参与这些事情,或者觉得自己参与这种事情没有好处,直接拒绝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韩信出门的时候,才会感慨一句:我竟然会和樊哙这种人为伍。
当然,这些事情,都只是后世的猜测,因为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我们也不好下定论。但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在这三年当中,韩信在京城过得非常郁闷,基本上没什么自由可言。
而接下来,到了三年之后,历史上就发生了那桩扑朔迷离的‘韩信谋反案’。
韩信谋反案这个事,说起来其实很复杂,这事得从一个叫陈豨的人开始说起。
陈豨也是汉朝的一个开国将军,很早就开始追随刘邦。但是后来,韩信被刘邦派去平定北方的时候,陈豨就被派到了韩信的麾下。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陈豨就成了韩信的部将。
等到汉朝开国之后,韩信虽然遭到了刘邦的打压,但是陈豨却是一路官运亨通,后来更是被直接封侯,成了刘邦的心腹手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陈豨被任命为代国相国,执掌代国的军政大权。
在西汉初期,代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楚汉战争期间,这个地方是韩信打下来的,算是韩信的基本盘。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刘邦才会派陈豨去代国,毕竟陈豨在这边有过任职的经历。
而代国被韩信打下来之后,这地方先是被汉朝直接管理了一段时间。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则是把这块地方,直接分给了自己的二哥。当时刘邦是想让自己的二哥,替自己抵挡匈奴。结果没想到的是,后来匈奴打过来之后,刘邦他二哥直接跑了。
对此,刘邦自然是恼羞成怒,但也不能因此砍了自己二哥。此后,刘邦一边把自己二哥降爵为侯,一边又开始帮自己二哥收拾烂摊子。当时刘邦选择了借力打力,把原本受封的韩王,直接改封到代国那边,去帮他抵挡匈奴。
刘邦的这个选择,显然是一石二鸟。既能借助匈奴这把刀,削弱那个韩王。同时也能借助韩王的力量,挡住匈奴的进攻。不过后来,韩王自己也不傻,见到刘邦把自己当枪使,直接就投降了匈奴。而接下来,刘邦则是亲自带兵北上,之后就发生了汉朝主力和匈奴的大战,以及之后的白登之围。
这场仗打完之后,虽然刘邦被围了七天七夜,最后不得不以和亲的手段,换取匈奴退兵。但最后,匈奴总算还是撤回去了。而匈奴撤退之后,代国这块地盘,接下来要给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显然,这个地方很关键,肯定得给自己家人。但问题是,当时老刘家又没有靠谱的人,能够接管这个地方。所以最后,刘邦思来想去,就把这块地方,封给了自己的三儿子刘如意。
这个刘如意,就是当时太子刘盈最大的竞争对象。
而刘如意被分到代国之后,考虑到刘如意当时仅仅只有七岁,根本就镇不住场子。甚至就连刘如意当时是否真的去代国就藩,这事后世也有争议。如此一来,刘邦自然就得找一个人,替刘如意来处理代国这边的军政事务。
所以,找了一圈之后,刘邦就找到了陈豨,这位之前曾经在代国有过任职履历的开国功臣。
而接下来,据史书记载,陈豨接到任命之后,悄悄去了一趟韩信家里。在这次见面的时候,韩信就和陈豨约定,两人联手搞事情。陈豨在北方起兵,吸引刘邦去北方平叛。韩信则是等刘邦走了之后,在京城这边起兵。以韩信的能力,只要成功起兵,自然能迅速占领京城。后面韩信和陈豨联手,自然有把握干翻刘邦。
显然,这种事情,同样也是极为私密的事情。估计商讨这件事的时候,只有陈豨和韩信两人在场。
但结果,两人的对话,却明明白白的记载于史书上。
对此,我们只能说,要么是刘邦派来了人太厉害,连这种事情都能偷听到。要么就是后来有人篡改了历史,把这个本来不存在的事情,强行虚构出来,加到了韩信的头上。
而接下来,等到陈豨到了代国之后,自然很快控制了代国的军政大权。毕竟,当时的代国,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代国旁边的赵国,又发生了一堆事情。赵国的赵王,原来是刘邦的女婿。但是后来,刘邦对自己的女婿也没留手,直接除掉了自己女婿的王位,然后改派刘如意去就藩赵国了。
等到刘如意就藩赵国之后,这时候的代国境内,就真的是陈豨一个人说了算了。非但如此,就连赵国那边的军队,当时也归陈豨节制。整个汉朝北方抵御匈奴的军队,这时候大半都在陈豨的手里。
到了这个时候,陈豨要是还不造反,那才是怪事呢。
所以,到了公元前197年,陈豨直接起兵造反了。而陈豨造反之后,刘邦亲自带着人去平叛,韩信则是留在了京城。
按照正史记载来看,刘邦走了之后,韩信曾经打算借助自己的身份,赦免京城这边所有的囚犯,然后把他们组成一支军队,以此来进攻皇宫,控制京城。但问题是,当时韩信都已经被软禁了,而且已经失势好几年的时间,手里基本没有什么实权。这样的韩信,到底该怎么赦免囚犯,并且把那些囚犯武装起来呢?
与此同时,韩信当时有一个家臣,犯了事得罪了韩信,韩信想要直接杀了他。而这个家臣的弟弟,当时就直接秘密告发了韩信,说韩信想要谋反。得知此事之后,留守京城的吕后,第一时间找来了丞相萧何,一起商议对策。
再之后,萧何就借着韩信对自己的信任,假称陈豨已经被平定,大家都要去宫里祝贺。萧何是韩信的大恩人,韩信对他还是很信任的。所以当时韩信也没多想,直接就跟着萧何一起进了皇宫。
但是等到韩信入宫之后,马上就被吕后派人抓了起来,直接被当场斩杀了。而韩信被杀之后,吕后则是第一时间下令,逮捕京城内所有韩信的家人,最后株连三族,将韩信全家都给杀绝了!
这就是韩信被杀的整个过程。
从韩信被杀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史书上对整个过程记载的非常清楚,但这段历史记载当中,明显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比如说,韩信和几个人密探的话,为什么会被史官清清楚楚的记录下来。尤其是和陈豨的对话,这种对话是绝对不可能被第三个人得知的。再比如说,樊哙当时为什么要跪拜韩信,韩信当时为什么能赦免京城内的囚犯……这些问题,都明显不合逻辑!
就是因为这些不合逻辑的记载,所以后世才会对韩信谋反这件事,存在质疑。哪怕正史记载的清清楚楚,大家依然觉得这事存疑。
所以,对于韩信被杀的真实原因,后世就有了多种猜测。
第一种,韩信当时确实想要谋反,而且确实联合了陈豨。至于他为什么能释放囚犯,只能说他名气太大,当时京城内管监狱的人,有很多都是他的旧部,所以他说话才管用。
第二种可能,韩信当时卷入了那场立储风波。吕后想要拉拢韩信,但是韩信拒绝了。而且,当时韩信为了自己的地位,还暗中支持了那个刘如意。这个推理其实也很合理,因为当时刘如意就藩的地方,就是代国和赵国。而陈豨控制的军队,也是代国和赵国。
或许,当时韩信真正想做的,就是拥立刘如意做皇帝,然后自己能成为诸侯王。
第三种可能,韩信并没有支持刘如意,但是依然拒绝了吕后的好意招揽。而这样一来,从吕后的角度来看,不管韩信是否支持刘如意,只要韩信不明确支持刘盈,那他就肯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以刘盈的能力,根本就镇不住韩信这种人。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给韩信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直接干掉他。
这几种可能,不管哪一种,其实都很符合正常逻辑。但同时,因为正史上对韩信的记载,就是韩信要联合陈豨谋反,然后被吕后杀了。所以我们也只能说,韩信当时确实是有谋反的计划。
至少,从正史记载来看,确实是这样没错。
当然,如果究其根本的话,韩信真正的死因,其实根本就不在于他到底是否造反,而在于他随时有造反的能力。哪怕韩信失去了所有的军队,他依然还是那个绝代兵仙。除了刘邦之外,再也没人能压制他。
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让韩信死一百回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
你特么又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