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汉初开国功臣当中,卢绾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之所以说他特殊,不是因为他本人有什么能力。卢绾唯一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本人非常受刘邦的信任。对于刘邦来说,卢绾和他的关系,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相比之下,萧何、曹参、樊哙、周勃这帮人,虽然也都是早就和刘邦认识,在刘邦起家之前,就已经和刘邦关系很好。但是要和卢绾相比,他们和刘邦的关系,其实还是要差了很多。刘邦对待卢绾,那是真的当做自家兄弟一样看待,甚至比自己哥哥还亲近。
但就是这样的卢绾,最后连善终都没做到,只能客死他乡。
卢绾的故事,其实得从刘邦的出生开始说起。据史书记载,刘邦和卢绾,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家的长辈在他们出生之前,交情就不错。所以刘邦和卢绾出生之后,两人从小就在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闯荡社会,绝对是真正的发小兄弟了。
当然,两人长大之后,也一样都没出息。刘邦成年之后,经常无所事事,交了一群灰色地带的朋友。后来好不容易混了一个亭长,也算不上什么大官,而且还经常惹麻烦。至于卢绾,同样没什么出息,连一个亭长都没混上,后来就只能成了刘邦的跟班。
直到后来,随着那场秦末起义爆发,两人的命运才真正开始改变。不过,秦末起义爆发之后,有关卢绾的记载,其实依然不多。在整个秦末起义以及楚汉战争期间,卢绾好像也从来没有单独领兵,或者单独负责某件事情的记载。
在历史最波澜壮阔的几年当中,卢绾似乎没有任何贡献。他唯一的贡献,就是天天跟在刘邦身边,在刘邦手底下做一些打杂的工作。
但有的时候,离领导近一点,可能比你打一百场胜仗,还要更有用。
卢绾就是这样。刘邦沛县起兵的时候,他以宾客的身份追随刘邦,基本上就是做一些文职工作。等到刘邦就藩汉中成为汉王的时候,卢绾则是在刘邦身边担任侍中,可以理解成是刘邦的私人秘书。
卢绾这样的角色,在整个汉朝初期,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卢绾,另一个是刘邦的亲弟弟刘交。后者其实不光是刘邦的亲弟弟,而且还是老刘家几个兄弟当中,最有学问的人。对于这个亲弟弟,刘邦一直没舍得让他上战场,而是一直让他在自己身边,帮自己处理一些文职工作。
至于卢绾,待遇完全和刘交一样。
这样的卢绾,不管有他还是没他,对汉朝的影响其实都不大。可是这样一个毫无贡献的人,却深得刘邦信任。楚汉战争期间,毫无贡献的卢绾,直接被提拔为太尉!并且被刘邦封为长安侯!
一个太尉,一个长安侯,这两个称号,每一个都极具分量。
前者,在秦汉时期的国家权力体系当中,相当于军方第一人!哪怕是韩信,如果按照正常官制来说,依然还是得归卢绾管。而在楚汉战争期间,因为兵权基本上都在刘邦手里,所以卢绾这个工作,等于是刘邦替他做的。
至于后者,长安侯这个爵位,其实分量更离谱。在卢绾之后,历史上似乎就没有长安侯这个爵位了。因为后来长安成了多个王朝的首都,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把自己的首都封给别人。而在卢绾之前,也只有一个人,得到过长安侯的封号。
这个人,就是项羽。
而且,韩信封大将军,下面还曾经有很多人表示不服。但是卢绾被封为太尉,几乎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卢绾就是刘邦的替身。虽然他表面上没什么军功,而且也不像萧何那样,替刘邦坐镇关中。但就是被刘邦信任这一条,就已经足够他超过所有人了。
就这样,到了汉朝开国之后,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天下也基本上被平定了。到了这个时候,刘邦开始大封功臣。在封功臣的名单当中,确实没有卢绾的名字。但这不是因为刘邦不重视卢绾,而是因为在这之前,卢绾早就已经被封侯了。
而且,汉朝开国之后,一直在中枢做官的卢绾,反倒是开始独自领兵了。卢绾得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平定南方的临江王共尉。临江王这个封号,是当初项羽分封的。而在之前的楚汉战争当中,临江王这边也一直是两不相帮,既没有帮项羽,也没有帮刘邦。
所以,项羽被干掉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就盯上了临江王。汉朝内部,显然不允许一个中立的诸侯国存在。而当时项羽已经被干掉了,整个楚国全境,都已经被悉数平定。这个时候,带着绝对优势的兵力,去灭一个临江王,基本上就等同于是去刷战绩了。
就这样,等到临江王被灭之后,卢绾身上总算是有了灭一国的功劳。但谁都看得出来,这个功劳,完全就是刘邦给他刷出来的。而接下来,又过了几个月之后,北方的异姓王,燕王臧荼谋反。此后,刘邦亲自带兵北上,同时让卢绾做自己的副手。
再之后,等到燕王臧荼被灭,刘邦就开始暗示下面的人,推举卢绾做新的燕王。后来经过一番程式化的东西之后,卢绾就被正式册封,成了又一位异姓藩王。
张良和萧何再怎么厉害,最后也只能捞到一个侯爵。韩信虽然被封王了,但他的王位,却是胁迫刘邦得来的,后来还是被刘邦除掉了。唯有卢绾,可以让刘邦心甘情愿的给他封王。
而且,汉朝开国之后,刘邦的主要任务,就是铲除几大异姓王。几大异姓王被铲除之后,刘邦再把他们的封国,交给了自己的兄弟和儿子。非刘姓不封王,这是刘邦心中的底线。甚至就连刘邦的二哥,在被封为代王之后,抵抗匈奴不利,一样也要被撸下去,从王爵变成侯爵。
但是,为了卢绾,刘邦却可以打破自己心中‘非刘姓不封王’的底线。
或者说,在刘邦心里,卢绾虽然不姓刘,但是却已经和自己的家人无异了。
就这样,作为发小的卢绾,虽然没多大贡献,却硬是被刘邦抬到了异姓王的位置上。
但是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件事,却反倒成了卢绾倒霉的开始。所谓的‘过犹不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如果卢绾只是一个普通诸侯,他一定能享尽荣华富贵,而且子孙后代也能受益无穷。但是异姓王这个位置,卢绾是真的承受不起。
受封燕王之后,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卢绾一直兢兢业业,替刘邦镇守北方。在这期间,卢绾一直对刘邦很忠诚,刘邦也对他非常信任。但是五年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却改变了这一切。
公元前196年,代国丞相陈豨造反。陈豨也是汉朝开国功臣,当年曾经跟着韩信,一起平定北方。所以,后来刘邦想找一个人镇守北方,抵挡匈奴的入侵,这时候就想到了陈豨。陈豨去了北方之后,以代国丞相的身份,直接辖制代国和赵国两国的边境军队。
但这样一来,陈豨的权力,就有些过大了。所以几年之后,陈豨直接造反了。
陈豨造反之后,刘邦自然要亲自带兵去平叛。而卢绾这边,因为燕国和赵国接壤,自然也要同时出兵,帮着刘邦一起平叛。
照理来说,这事和卢绾没什么关系,他本来就是一个帮忙的。可问题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把卢绾彻底拖下了水。
在平叛期间,卢绾得知陈豨派人去了匈奴,打算向匈奴借兵。为了汉朝的安全,当时卢绾果断第一时间也派了一个使臣去匈奴,劝匈奴不要出兵。
但是没想到的是,卢绾派的这个使臣,到了匈奴之后,直接被策反了。燕国之前的那位燕王臧荼,虽然被灭了,但是他的后人还在,这时候就在匈奴。这个臧荼的后人,当时就劝卢绾的使臣,不要听卢绾的话。最好匈奴出兵帮助陈豨,这样以后汉朝边境长时间打仗,卢绾这个燕王才能做的更稳。
这个使臣想来想去之后,觉得这个提议确实对卢绾更有利。所以在这之后,这个使臣就叛变了。本来他是代表卢绾,来劝匈奴不要出兵的。结果叛变之后,他反倒劝匈奴一定要出兵。
这事本来倒也不是特别麻烦。稍微解释一下,其实也能解释清楚。但问题在于,后来陈豨的部下被汉朝抓住之后,就把这事交待了。而当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倒也只是将信将疑。就凭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刘邦始终觉得,卢绾不可能做这种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所以接下来,刘邦就下令,让卢绾来京城解释一下。
卢绾这边,得知刘邦的诏令之后,本来是想马上去解释一下的。但接下来,卢绾身边的人,却劝说卢绾暂时不要去京城。理由很简单,因为此时刘邦身体情况不太好,京城那边,此时已经不是刘邦管理所有事情,而是那位吕后在管理。
对于刘邦,卢绾自然是绝对信任的。而且他觉得,只要自己去了京城,见到了刘邦,就一定能把这件事说清楚。可要是换做吕后的话,卢绾就真没这个信心了。说不定到时候吕后为了抢燕国这块地盘,直接就找个理由,不让刘邦和卢绾见面,然后找机会干掉卢绾。
因为这个原因,卢绾就没敢去京城。
但是这样一来,因为卢绾没去京城,反倒是坐实了他联系匈奴,想要造反的事情了。接下来,刘邦先后又派了两拨人去燕国,想要弄清楚这件事。但是结果,刘邦当时派去的人,真实的身份其实是吕后的人。所以最后,因为这帮人在中间搅和了一通,卢绾反倒是更说不清了。
所以最终,刘邦只能认定,卢绾确实有造反的嫌疑。在这之后,刘邦只能下令,让周勃带兵去燕国平叛。
得知周勃率军到来之后,卢绾自然更慌了。如果这个时候,他率兵抵抗的话,那就坐实了他叛乱的嫌疑。可如果他不抵抗,那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最后,卢绾只能带着家人,先跑到匈奴那边去避难。
当时的卢绾,觉得自己还有一线生机。因为周勃和他也是老朋友,不会直接害他。只要安顿好家人,卢绾再和周勃一起,去京城那边和刘邦解释一下,一定能把这件事说清楚。
但没想到的是,就在卢绾刚刚逃往匈奴之后,刘邦就驾崩了。
随着刘邦去世,吕后正式接管了汉朝所有的权力。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卢绾回去,也肯定说不清了。所以最后,卢绾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彻底逃往匈奴。但这样一来,卢绾叛国这件事,就成了铁证如山的事情,再也没法翻案了。
就这样,最后卢绾叛逃匈奴,最后客死他乡。
如果卢绾没有被封王,一直留在京城的话,以刘邦对他的宠幸,卢绾最后的结局肯定不会太差,甚至有可能被刘邦临终托孤,成为汉朝最大的权臣。但结果,正是因为卢绾被封王,他最后反倒是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不得不说,权势这种东西,有的时候真的是过犹不及。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去享受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权势,哪怕自己后台再硬,最后也很难善终了。
德不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