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传奇】
渭南明烛先生:十余载编撰家谱誉乡里 感悟良多漫笔七题(连载二)
●来源公众号:西府新传奇
【编者按】明烛先生,陕西合阳人。生于1945年,1969年毕业于延安大学。经历三线、群团岁月砺练,后担任《陕西工人报》编辑、记者20余载。结集作品有《赤子情》《大爱长存》《明烛诗抄》等。他曾编发过我的许多文稿,记得报告文学《炼金丹的人》《艰难的成功者》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曾获奖。两千年初,我借调陕西省建设厅编办《陕西建设》,慕名前去拜访。先生人品、文品俱佳,我们相互敬重,遂结为莫逆,还曾到他家中留宿。先生《赤子情》出版后,我曾经写过一篇《乐为百姓鼓与呼》的读感文章,发在《今传媒》杂志和《陕西工人报》上。先生去年到宝鸡拜访老友,我们还曾长谈。方知,他退而未休,将全部精力投身到家史写作和家谱编撰之中,十余年来为家族、乡里、亲朋好友亲自撰写和指导编撰家史和家谱十数部,如今虽已80高龄,仍在乐此不疲。
家谱家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史文献,是中华文明宝库里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血缘姓氏的历史载体和联系纽带,也是世界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姓氏文化。近年,我也碰到许多朋友想编撰自己的家史家谱,可许多人却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渭南是个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地方,家族家谱编修之风很盛。明烛先生除过编修谱史外,还对家谱编修具有十分独到的研究,写出了1.5万字编修家谱经验长文《故里家族谱修阅漫笔》,在当地报刊连载,深受志谱编修爱好者欢迎。征得作者同意,我将文题更为《十余载编撰家谱感悟七题》,在此连载,让更多有心编修家史家谱的朋友们借鉴参考,在我们宝鸡地区也掀起家谱编修热,编修好自己的家史家谱。
十余载编撰家谱感悟七题(连载二)
●明烛先生(渭南)
一、字牌,世系班辈的名讳标志
西百里任氏辈分字牌,续谱初只知口口相传的“义(锡)建永世昌,德兴万载祥”10代,后来才上延 “吉、正、有、喜、福”,先祖名讳延至15代(“延伸”缘由本文之二节详述)。尽管各户填写操作中有所空缺,但毕竟有这个“辈分字牌”,就显得得班辈清楚,源流明晰。在世系谱线图设计中,编委们便从“永字辈”南湾八弟兄“最大支族”起始,先将“永兴、永恕、永宴、永印”各户统计设计,“永清、永春、永安、永锁” 各户又相继告成。接着是正巷“妙顺、天顺、妙喜”三伯仲支族,最后连线昌年家“缯轴”所属三支,详询问、细推敲,可谓依字排序,各提其领,支系组合。
平政小村刘氏新谱,是在老谱被毁、祠堂被拆、文物遗产被弃、家族历史及人文积淀几乎荡然无存的废墟上,建造的刘氏族脉精神文化工程。2018年续谱中,追溯辈分排列谱线,采用的也是以字分辈法,即先祖遗留的二十字“辈分字牌”,即:“智、翀、廷、梦、凤, 守、自、继、宏、永,世、大、建(毓)、文(允)、有, 启、思、崇、宗、仰”。鉴于刘家族分支较多,且旅外族亲家户有一定比重,新谱编委们先是分头入户填表收集资料,在前后小村刘氏大支族世系谱线设计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不得不进行跨县、跨省区的寻觅追访,并借助刘剑虹君及铜川、庆阳等旅外游子援手合作。可谓参阅字辈,先难后易,先内后外。这些,将在其他专题另行介绍。
在没有发现明晰班辈“字牌”的家族,其家谱或名讳的特色标记,也体现了辈序及族群分支。北百里马家2019年续谱时,家族 “共五谱毁其三”,在遗产资料极为短缺的基础上起步时,“便、辂、軏、辕”四字起到了“纲举目张”之效(姑且称其“提纲型”字牌)。凭着口口相传四分支先祖这“四字”名讳作为“纲目”,参照搜寻到的“长分”“四分”两份支族残谱,修续者依谱摸排,理顺班辈,锲而不舍,集腋成裘,终成煌煌马氏全族“新谱”编修大业。
细观东西百里我们杨氏两大户,前期同辈名讳 以“偏旁”(如“熊、杰”, “江、渭”等)排序,而9世祖以下的 “化、秉、振、春、玉、廷”六代,则“字辈”一致,便可见一字而知辈分(姑称之“形字相间型”字牌)。吾杨旬阳支系170年前南迁,其后裔彩华老人,在“寻根”互通电话中只说了 “春云、春雷”等三位先祖名讳;我百里新谱两编委一接电话,就知道这 “三春”该是吾杨12世祖的同辈人。那次通话,便成为旬、合两地杨氏宗亲经历百年离分,终于迈向“合谱归一、认祖归根”的关键一步。真乃一个“春”字连祖宗、连桑梓,连血脉啊!仅凭旬合此例,家族“字牌”之要义可见一斑。
就本杨氏“贤系”家族的“春”字辈的名讳,笔者与家兄增周、胞弟绪周,及同宗孟森“大相”的孙女、三中历史教师小燕,曾网上作过研讨。“春”字属百里坊我曾祖父辈,该辈近亲14兄弟中我支系9先祖:“春桂、春容,春兰、春芝、春鸣(时随伯父振山公为省城生理)、春众、春柏、春锁、春曦(定珠之父、笔者曾祖)”;小燕及祖父孟森君支系4先祖:“春畅(西口外生理)、春发、春原(监生)、春履(西口外生理)”,仅阅排名、雅号及世系身份,似见当年丁口繁昌的旺族气象也。但世事难料时过境迁,这近亲14伯仲中的 “四春”支系,经历4代其后裔仅剩下孟森公一孤儿(孟之后有2子4女承传);而 “九春”支族的儿侄辈,因二爷(三珠)少亡,实际上十三世祖留下子嗣的,也就只有笔者之祖父定珠公“一根苗”独自支撑了(珠公其后方有3子1女瓜瓞绵延)。吾先祖 “春”字辈煌煌14兄弟,半纪经何变故,留守故园的仅剩下寥落两支,令人惘然亦唏嘘。随着漂泊旬阳的杨氏后裔返里寻根,“认亲归谱”。我们也盼望逃过战乱饥荒、流落异域的近亲后裔能返里还家,也等待着春原、春履公两户“举家消失”之谜的早日破解!
二、缯轴,家世回顾的形象参照
此标题里的“缯轴”二字,是笔者对俗称“爷婆缯”与统称“神轴”的简写。77翁我等儿时逢年节祭祖的这种常见物,是布质类似中堂画的设置,上半部画的两三排老人形象征历代先祖,下半部数排方格则依次填写着逝去的先祖名讳。县水电局李华主笔绘制的西百里一、二、三队“李氏谱线图”,其先祖世系及辈分设计的主要依据,便是一队李相义家的百年缯轴。连该家族的第一幅“示范性”的家谱世系图,也是按这一百年缯轴绘制成的,确实为续谱起到了“引路导航”作用。
而北百里郑万有家藏缯轴,也保存得比较完整。经辨析不但明晰了主家的班辈世系,而图格上一个“郑合”的先祖名讳,竟让出生于甘肃成县、后返里定居的郑来旺欣喜万分:他不仅找到自己的先祖渊源,而且实现了百里郑家与其甘肃成县宗亲的世系名讳对接。原来10年前成县郑氏分支一老讲师曾组团返合“寻根”,辗转走访百里、渤海两支同宗郑氏,均无功无果,怅然返陇。后来2019年郑氏续谱编委们的缯轴辨析,才圆了他们的百年“认祖归宗梦”。据说由于时间紧迫,这跨省“煌煌郑氏”的《郑谱》仅编修了百里一脉,至于郑氏“成(县)合(阳)大谱”的修续,便有赖两地的郑氏后人的合作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可惜“未尽其用”也!
而西百里任昌年老师家所存的任氏百年缯轴,画面残缺不堪得令人生怜伤感,但好在文字墨迹“依稀可辨”,使得该支系始祖福捷公,二世祖喜仓公,下至培基、培俊伯仲,连同继承者兴丁、昌年,及玉林、宏伟等,其十一代以一轴而贯之。此缯轴的揭秘被称为:“任氏续谱中又一惊天事”!言其“惊天”,是此神轴沉寂百来年,一经这次破析便改变了历史,将任氏族人一向所知的任氏辈分字牌“义(锡)建永世昌,德兴万载祥”10代,又上延 “吉、正、有、喜、福”5代。其实,从2019年秋,编委们先是协助整理出神轴下部表格中墨迹所书先祖名讳;印谱前的次年笔者随主编任卫明又赶去拍照片,在与主家昌年老师一起“对整”缯轴上部画面时,惊喜地发现破损残缺的先祖画像衣襟及主牌位上依稀可见的五行墨迹。经再三辨认与整体分析,方得以依轴实录“吉、正、有、喜、福”等先祖名讳,将支系世系图上延5代,约150年。一幅最残破的缯轴,其“功效”终于发挥到了“极致”——但愿这几乎“失之交臂”的经验教训,对后来的修谱及“缯轴解析者”有所启示。
三、遗墨,先祖历史文化的珍贵"化石"
笔者参与阅修家乡多部族谱中,老谱及先祖遗墨等文字资料显得极为稀缺。其中百里马家仅存一、四支系谱牒残本(老谱及二、三支系谱毁于文革),只有东、西百里《李氏老谱》及杨氏“咸丰谱”、“民国谱”尚完整保存着。在2015年杨氏 “乙未谱”及后来“增订版”的编修中,先祖180年前的咸丰遗墨及80年前的民国遗墨,成为笔者追寻明成化年以来,杨氏500余载家族历史梗概的主要依据。而追述杨氏文化积淀的代表“大门院”支族百年盛衰的《大门院遗址话沧桑》万字的篇章,最基本的文字依据便是《民国谱》所载杨廷宪公(明珠之父)手抄的先祖实行(小传)及墓志铭三份遗墨(笔迹经其“世交”杨素珍教授辨析确认)。
本县西百里坊任氏百年药商支族,直至解放前后,在合阳县城东南一隅及富平县都是颇有名望的。但苍桑变迁加之老谱湮失已久,续谱初对该支族创业于哪一代不甚了了,创建药商字号的地址只说在“米连”,而不知在何地、何县,可谓谜团重重。于是笔者与修谱总编任卫明进行了家访,在任家八旬人炳才老家,得到其父任子推老先生80年前的一组遗墨。遗墨中的子推公《自传》,对其药商家世的表述是:(吾)“祖父讳锡荣,先时家赤贫不能业儒,作小商以谋生,每在暇时常取医书诵读,行坐之间手不释卷,口不绝诵,精心研究三年后,脉理医性豁然贯通,加以临症祥查,处方有则,……孙真人之衣钵真传有所授也。后在富平县薛家镇开设药材铺,医不择贫富,药必遵力炮制,以人命为重,财利为轻。斯时也,富(平)合(阳)两地遐迩知名。”这不但点明了创业人乃子推公之祖父锡荣公,创业地在富平县薛家镇(以后还扩展至美原镇,一度误传“米连”),干的行当是药材铺,连锡荣公刻苦自学医药,由小商贩到中药铺字号老板的创业经历,“以人命为重,财利为轻”的义商思路,以及“富(平)合(阳)两地遐迩知名”的影响力,都给后人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至于子推公遗墨中的任教日记、医学笔记、画稿、抗日诗词,及与友人寇明允先生的唱和之作等等,作民国乡间教师文化遗存,在任氏家族史上属填补空白和唯一的完整文字遗存,在方圆数十里也是少见的。它是史料记录,也是文化珍品。围绕这组珍贵遗墨,我等任谱修续编委进行了加工与编撰,在《任谱》上刊有照片30幅,及《子推公“自传”解读》、《子推、明允先生诗词推介》,还有《“遗墨”沧桑情深深》系列推介七章,分别连载于本县《虹媒资讯》及《印象合阳》。这组遗墨及其推介文字,受到县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与热评。
四、乡老,“抢救”往昔人脉沧桑的“活档案”
用“活档案”三字表述八、九十岁乡老和长辈的特殊作用,是本人参与多家谱牒修续、创建的深切感受。尤其谱、缯皆失资料特别稀缺的情况下,寻史觅踪几乎全靠老迈者口述所闻所知了。在西百里修续任谱初,我等登门家访过平调巷的任家女 “米寿”(竹)兰姑,西村正巷其三位父辈两位名讳未知,都是她回忆补齐的。据她老口述的悲欢离合血泪沧桑家事,笔者与其侄儿增太执笔,写出《“米寿”兰姑话任家》一文,追记了正 巷三脉任氏支族的百年家史。还有任家的炳才君,在对其父子推公《自传》、《诗词》等民国遗墨的解读及史迹追寻中,他老也是功不可没。从揭秘先祖富合药商百年创业史,回顾任寇二公的 “诗文”情谊,以及任、行两家“跨代师徒情缘”的追寻,好多佳话、传奇都来自八旬翁他的亲历讲述——这些,也为我后来的《“遗墨”沧桑情深深》系列推介文稿提供了情节以至细节依据。可惜的是,炳才、兰姑二老都没有看到新修《任谱》等文稿付印而驾鹤西去。笔者“抢救”性的采访和追记文字,成为他们给后世留下的唯一心灵记述。
颇有传奇色彩的任氏“铁匠王”家史追记,也是由八旬人任炳才老首先提供线索。由于百年前任老铁匠已离开百里坊迁居西郭村,加之直系后人流落青海失联,其轶事虽有其他乡老补充,亦是“业绩不清、名讳未知”。找到其仅有的“至亲”重孙女冬琴处,也是所得有限。后来主编卫明冒雨开车与我奔走寻觅,便贸然敲开了西郭离任老支书范永录的家门。没想到碰运气真的碰到“向上”了,这位八旬翁七页的《任定儿家兴衰史》手稿,不但勾画出了“铁匠王”任定儿的创业经历、规模与影响,连“败家后人”银锁也写得特色活现,发人深思。这些发生在清朝的轶事,原来是这位有心人永录君十年前就关注上了,资料是从(现在早已离世)当时的九旬“乡老”那儿搜集的。这下,解决了我们“踏破铁鞋无处觅”的大难题,才有任谱传奇记述《追寻 “铁匠王”》。鉴于家族文字史料的稀缺,我等诸谱的“编委”、“顾问”口问手记,借助这一代代“乡老”的口口相传,写出《秦陇沧桑望旌旗》、《跨载寻觅“车翰林”家世》等家族史文字。平政小村刘家的90龄翁俊杰老,在这里也值得一提。他老80岁前,曾与几位刘家长者商议过续谱之事。尽管老谱被毁,好在其14岁时,作为“跑腿打杂”者参与过吾刘氏民国谱修续,对老谱梗概大有个印象。随着刘氏同龄长者的陆续离世,俊杰老自知来日无多。怀着这种紧迫感,他不顾老迈蹒跚,逐户逐辈填写着自己设计的谱系表格,精心描画各类示意图还原历史。他辛勤笔耕到85岁那年,其厚厚的16开手稿终于装订成册,定名为刘氏家族搜录记》。对这本手稿的思路及有关资料尽管族内尚存争议,但在2019年刘氏新谱修续中,毕竟为不少家户追寻先祖名讳提供了参考。白发苍然年90高龄的他,现在仍笔耕不辍,其精心描绘的60年前小村、平政地区古村落布局,原先乡间道路走向,古庙、古祠位置,及其刘氏先祖古坟茔分布图,积攒了一捆又一捆,亟待帮助整理珍存。笔者对后人及县域内行,也趁此发出呼唤……
(连载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