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元节●文/成振林强军(陕西宝鸡)

君知世间风 2024-08-17 14:19:14

话说中元节

●文/成振林 强军(陕西宝鸡)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节日由来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佛祖。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节日习俗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祭祖。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放河灯。河灯一般就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农历七月俗称“鬼月”,鬼节当天是阴气最重的一天。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中元节的禁忌,日常家居生活中,大家千万别触犯。

中元普渡。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的活动。后世也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烧纸。中元节日,民间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焚香燃炮。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祈丰收。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吃鸭子。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寓意把不好的事情全部压下去,平平安安,多福多寿。此外,鸭子也是非常适合秋天食用的,因为秋天天气非常干燥,而鸭肉性凉味甘,有滋阴补虚、清热生津的功效,能够很好地防秋燥,且鸭肉脂肪低,易于消化,吃了不发胖,所以多吃点鸭肉是非常有益的。

吃扁食。中元节的时候,南方一些地方吃扁食,北方则吃饺子。扁食样子和饺子有些相似,但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听说,把扁食皮放置在报纸上,你能够清楚地看到报纸上的每一个字。馅料也有很大的不同,味道有甜、有咸。一般咸味的扁食里肉馅儿居多,甜味的扁食则可以蒸了吃。中元节吃扁食可以消除负能量,远离霉运,吸走脏东西。

吃花馍。陕北地区,中元节会吃花馍,花馍又称“面花”“面塑”,是一种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得名。每年的中元节是当地农家妇女展示手艺的节日,花馍制作时有很多讲究,其中送给长辈的捏成人型,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捏成鱼形,意喻连年有余;送给晚辈的捏成羊型,用羊羔跪乳来提醒孩子不要忘了长辈的养育之恩。

吃包子。江西人在中元节这一天有吃包子的习惯,听老一辈讲,包子在他们那里的寓意也特别好,如果结了婚的女子在这一天吃了包子,来年就会喜得贵子。而小孩子吃包子则保佑平安,一生免受惊吓的意思。蒸包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进行二次醒发,蒸好之后焖几分钟,这样蒸出来的包子蓬松暄软,不回缩不塌陷。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中元节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2024年中元节于宝鸡

0 阅读:0

君知世间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