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堪称战争史上的绞肉机,诚如古人形容“长平之战,血流漂橹”。但其工事战思想影响深远,同时又是歼灭战的模板。
让我们从战争认知论的角度来复盘此战,也许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我们先花一点点时间回顾一下战争的经过,然后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来为战争进行复盘。
战争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打出一块飞地——上党。 韩王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年轻的赵孝成王和几位大臣商议之后,觉得天上掉馅饼,不捡白不捡,于是决定由赵胜接收上党之土,派老将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修筑工事,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战争初期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冯亭弃城而逃。廉颇在长平地区构筑了三道防线:空仓岭防线、丹水以东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
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率军对秦军主动出击,
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突破空仓岭防线,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坚守不出。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赵国议和
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派郑朱到了秦国求和。一切如虞卿所料,赵国被秦国顺坡下驴设计孤立了。
两军换帅
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孝成王启用赵括接替廉颇为主将,并将最后的筹码交给赵括,增兵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赵括到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改变廉颇的坚守不出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诱赵军队追击,白起派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派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至此,白起利用地形和精兵把赵括45万人围在方寸之地,赵括如瓮中之鳖,左右不得出,只能筑垒待援,双方再次陷入僵局。
秦昭王亲自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孝成王的筹码在赵括到任的那时全押上了,眼见赵括被困,无法施救。
到此,双方都把筹码全押到台面上,只等着开牌。
前戏决定了高潮的结局,一切没有了悬念。
复盘
赵国君臣看到了17座城池的利益,却不明白战争是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道理。按孙子的要求,发动战争之前要经五事、校七计,从道天地将法去考量战争,进一步细化成七个可执行的方面。也就是要求当权者使用思维工具看清楚基本盘,力求做到先算胜而后战。基本盘如果计算不出优势来,就要慎之又慎了。明面上国力秦强赵弱,秦国的补给线长,算是各有优劣。从战略层面看,需要接手上党,那接手未尝不可。接手之日应该立即进行战略部署,修城筑垒,经营民心,否则得而复失,还会招来巨大的灾祸。
更重要的是通过谋划和外交来补基本盘的短板,制造取胜的条件。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伐交就是人为制造胜利的条件,伐谋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又说,“多算胜,少算不胜”,战前周密计算并部署,能胜敌;计算部署不周,就不能胜敌。
从道义来说,秦军破韩掠地非正义;赵国趁火打劫,也好不到哪里去。秦军拿上党之后,赵国应该争取舆论上的正义以获取外交上的支持。俄乌战争从开打到现在双方都竭尽所能的在国际上表演,以获得最大限度的舆论支持,然后想方设法的把舆论支持变现为物资支持,这些行为是有他的道理的。
君主要从发展战略、外交、人心,资源、兵源等进行计算与部署,为战争扫清障碍。战场上的事情,只需交给主帅。
回到到战场上,一样得知己知彼,计算战斗力、士气、粮草等的关键要素,根据要素来做战略战术的谋划。从战场上看,廉颇做得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修筑强大的工事,根据敌我形势采取守战消耗敌人。战争初期,双方人马各投入20万左右,秦军是步兵骑兵混合部队,战斗力明显比赵军强。赵孝成王几次三番的催促廉颇出战,显然未经基本的考量。
廉颇到达长平后立马构筑了三道防线:空仓岭防线、丹水河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并把指挥中心和粮仓库放在丹水河防线和百里石长城防线之间。虽然空仓岭防线四个月之内被突破,损失三万人(对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丹水河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坚守了两年都牢不可破。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这也是孙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帅先要保证自己不犯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有机会等待敌人犯错;敌人不犯错,制造条件也要让对方出错。虽然廉颇实力稍差,但“攻则不足,守则有余”。在这种情况下,坚守的一方消耗更小,攻城的一方很难沉得住气,对方沉不住气意味着机会。人困马乏之际利用对方军心做文章,各种袭扰都有可能获得改变战局的机会。再不济,僵持一年半载,假如外交顺利,援军一到,秦军必无功而返。不要说廉颇不下课也赢不了!秦国为什么要施反间计,就是因为秦军主帅判断,按廉颇严防死守的战略,秦军很难全胜,否则他们费力用反间计干嘛?
为什么说等待就一定有机会,因为对方团队成员只要是人迟早会有纷争,特别是在僵持或不利的情况下。为什么率先出战攻打常平的是王龁?因为范雎当权,白起是魏冉提拔的大将,跟范雎是政敌,他们的内斗,才有了王龁的机会。再僵持半年,秦国朝堂上的斗争一定精彩纷呈,前线将士也会气妥产生各种矛盾。前提是你能守住自己的基本盘。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古之名将,每次用兵,都会留有奇(ji)兵(机动部队)。这是因为厉害的人,都会留有后手。这个后手,是取胜的机动方案。可以在相持中围点打援;还可以用于袭击对方指挥部,断对方粮道;可在身陷绝境时用以自救。总之,在正面战场的配合下,奇兵可以妙用无穷。反观赵国,兵力全押在长平战场上,一旦被围,连个解围的后手都没有,使战争提前进入完败的结局。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君主的智慧和核心团队智慧的应用。因为这是所有资源调度、方针政策制定、执行的关键。幻想速胜是因为赵孝成王看不到战争的关键因素;临阵换将是因为赵孝成王对战事没有基本的认知与判断;在虞卿如此逻辑清晰严密说理的情况之下,赵孝成王竟然采纳了楼昌的建议,又证明其没有基本的思维能力。如此等等,他怎么可能识人用人?怎么可能正确决策?大公司的会议室里,各副总、总监、经理,每人都慷慨陈词,对同一件事情,有人从消费者出发,有人从管理出发,有人从成本出发,有人从公司战略出发,都言之凿凿,都觉得有道理,到底听谁的?采纳建议,综合决策的能力决定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如果碰到赵孝成王这样的老板,又何谈团队决策能力?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老板,看到靠谱的人或者方案,总是嗨不起来,弃之不用;吹牛大王来了或骗子来了赶紧给钱给资源,为啥?因为你对事件没有基本的判断,才会容易被别人制造的幻象或被人左右情绪骗钱!被骗钱后,不愿意复盘,或者没能力复盘,只能咒骂骗子套路深,或者责备员工没有很好的执行。
可以说长平之战的失败,根源在赵孝成王的低水平决策,赵括只是其糊涂决策的执行者。
好文章。分析客观翔实,有理有据。
对平台追责
确实如此。秦国将相不和没有造成过多的损失而赵国将相不和却被灭国,这就是决策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