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检的不断普及,医院里做CT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在CT检查后发现,自己的肺部长了结节,于是内心十分恐慌,甚至寝食难安,终日纠结是否会发展至肺癌,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肺结节和肺癌大有不同,就算身体存在肺结节,也不必过度恐慌。理性对待、早期管理,是可以降低癌变风险的。
01
肺结节的分类
肺结节,是指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1]。
体检报告中的肺部阴影,不一定都可称之为“肺结节”,因为,肺结节也是有分类的[2]:
按大小分类
微小结节:直径<5mm;小结节:直径为5~10mm;肺肿块:直径>3cm,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按数量分类
孤立性结节:单个病灶,多无明显症状,边界清楚、密度增高;
多发性结节: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所致。
按密度分类
实性肺结节: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亚实性肺结节: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包括纯磨玻璃结节、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
按危险程度分类
持续存在的肺结节具有一定的恶性概率,其中,直径为6~8mm的肺结节恶性概率约为7.39%,直径>8mm的肺结节恶性概率约为21.79%[2]。
02
并非所有结节都要“一刀切”
据报道,目前,我国约有1.5亿肺结节高危人群。部分患者一看到自己有肺结节,就想赶紧通过手术切除,以消除后顾之忧。但并非所有的肺部结节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对于部分较小的肺结节,定期随访检查更为重要。
具体应根据结节的大小和是否有肺癌的危险因素进行影像随访[2]:
1. 单个不明原因结节直径>8 mm:一般在3-6个月、9-12个月、18-24个月进行薄层、低剂量CT扫描。
2. 单个实性结节直径≤8 mm且没有肺癌的危险因素:
≤4mm: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影像随访;4-6mm:建议在12个月时进行影像随访;6-8mm:在6、12、18-24个月这些时间点进行影像随访。3. 单个实性结节直径≤8 mm且存在肺癌的危险因素:
≤4mm:建议在12个月时进行影像随访;4-6mm:在6-12、18-24个月进行影像随访;6-8mm:在3-6、9-12、24个月时进行影像随访。03
肺结节≠肺癌,
但这些危险的结节需警惕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肺结节都很可怕,肺结节也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肺结节中西医结合全程管理专家共识》指出,恶性肺结节具有下列特征,应通过早期筛查和进一步诊断,及时发现并处理[1]:
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结节肺界面清楚但不光整、毛糙甚至有毛刺;亚实性结节(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实性结节;出现分叶征、胸膜凹陷、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包埋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或伴局部管壁增厚。04
4类重点人群,应重视早期筛查
由于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3],为此,大部分肺结节患者时常担忧自身的结节是否发生癌变。实际上,早期发现可助力提升肺癌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对于具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重点关注,《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建议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2]:
(1)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吸烟指数(包年)=每日吸烟量(包)×吸烟时间(年),20包年,即每天吸烟1包,吸烟20年;400年支,即每天吸烟20支,吸烟20年],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戒烟时间<15年;
(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近年来,我国肺结节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患者如果出现肺结节,不必过度恐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结节大小和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就诊随访,以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如果合并有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更需重视做好自我防护和早期筛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降低肺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