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到底该不该杀?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7-14 08:52:41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发起首次北伐,陇西数郡响应。

魏明帝曹叡派遣张郃等将迎战,诸葛亮则遣马谡据守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然而,马谡违背诸葛亮“当道下寨”的命令,临时决定“屯兵于山”,导致被张郃所破,而马谡也因此被诸葛亮下狱斩杀。

这不禁让人颇感疑惑,当初就是诸葛亮力排众议,坚决要马谡担任前锋驻守街亭。而事后,诸葛亮又坚决果断地下令斩杀马谡。

若是诸葛亮出于培养荆襄派新人的考虑,犯此疏忽理应保护周全,为何却又如此决绝?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诸葛亮给刘禅的上书中却说到:

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箕谷戒备不严”指的是,在马谡丢了街亭的同时,赵云在褒斜道也出兵不利,被曹真打退,导致曹真能抽出手来率军北上,攻打投降蜀汉的安定郡,迫使蜀国北伐军战略撤退。

“街亭违令”和“箕谷戒备不严”作为重大失误而被并列,在严重程度上是相同的。

可赵云的处罚仅是官降一级。

马谡到底该不该杀?他的过失是否到了该掉脑袋的地步?

对这个问题,人们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是明正典刑。

马谡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违背上级的命令,不听部下的正确建议,大败之后又畏罪而逃。按当时军法,马谡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三项死罪。

而当时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饬军纪、凝聚人心。所以诸葛亮对他处以死刑是合理的。

有人认为,这是为平息众怒。

诸葛亮发起北伐,可以说是拿着蜀国国运进行的一次冒险。而首次出师不利,这种结果回朝自然不好交代。为了给蜀国上下一个交代,就只好拿马谡当了替罪羊。因此马谡之死应当是桩冤案。

有人认为,这是丢卒保帅。

当时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对诸葛亮持反对态度。首次北伐失利后,为不被李严抓住把柄,诸葛亮只得壮士断腕,将北伐失利的责任分摊到马谡等人身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最终导致马谡之死?

斩马谡

艰难的南征之路

纵观蜀汉几个派别,荆州派可被称为中流砥柱。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乃至荆襄势力的认可和支持,才拥有了足够实力攻取益州。

但刘备入蜀之后,出于平衡各方的考虑,倚仗关羽张飞等元老派,重用法正等东州派。

随着元老派的逐渐凋零,刘备对东州派日渐重视,以至于夷陵之战惨败后诸葛亮感慨:“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也就是说在当时刘备对法正及其所代表的东州派有多看重。

刘备重视东州派、制约荆州派的态度,在白帝城托孤时更是显露无余。

当时刘备任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让诸葛亮任文职而不让其染指军权。显然就是想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来制衡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

但东州派本就不太可靠。除了法正的睚眦必报难以服众外,孟达更是带头跑路直接降了曹魏。

当时蜀汉朝中就只有荆州派有实力、靠得住,要想在兵败夷陵后稳定大局,就必须靠荆州派发力。而仅仅靠“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分工,显然是完全不够的,只有掌控军权,诸葛亮才能控制局面,让荆州派势力真正发挥其作用。

如何掌控军权呢?南中叛乱,给了诸葛亮兴兵讨伐的借口,给了其夺取军权的绝佳机会。

但其中却隐隐有一丝蹊跷:

南中在公元223年已经叛乱,但过了两年,即公元225年,诸葛亮才率军出征。大好机会,为何诸葛亮不第一时间就去争取?

其中就显露出诸葛亮的尴尬:史书说其中原因是“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说是因为刘备去世举国哀悼不便出兵。

但实际情况是为了掩饰尴尬:诸葛亮难以筹集足够的军队用于南征。

蜀汉部队掌握在谁手里呢? 一部分为汉中魏延所统领,一部分则被中都护李严掌控。也就是说当时军中没人理会诸葛亮。

而诸葛亮手中仅有少量成都的守备部队。

所以接下来两年,诸葛亮不得不重新征召新兵并集中各地守备军队,从而组建起一支新的军队。

但出征前,依旧阻力重重。

丞相长史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并且诸葛亮还要提防魏延、吴壹等将领抢功。

无论多么艰难,诸葛亮还是坚决亲自出征。

(诸葛)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

此次出征,诸葛亮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军事能力,只用了半年时间便平定南中。

而正是通过此战,诸葛亮才拥有了支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精锐部队,并真正在蜀军占有了一席之地。

蜀军南征

围绕军事主导权的争斗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力排众议任用马谡?

这是诸葛亮夺得北伐军事主导权的关键一步。

南征之后,诸葛亮虽然初步在军中确立地位,但他至少还有两个竞争者:魏延和李严。

魏延背后,是刘备转战各地时收纳的携部曲相随者,即“部曲派”,包括赵云、魏延、马超等人。而李严背后,则有东州派的支持。

诸葛亮不想和两人硬刚,而是决定发起北伐,杀入魏延和李严均尚未涉及的蓝海。

但其他各方肯定不甘心就此处于受统领的地位,围绕军功和指挥权,注定发生一场激烈的争斗。

李严身处永安,一时鞭长莫及。但魏延就不同了,他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作战经验丰富,并且曾任汉中太守,对于魏蜀边境情况十分熟悉。

所以北伐之初,魏延就想争夺北伐指挥权。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出兵前大将军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之计,让他先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今陕西省西安市)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再让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今陕西省宝鸡市)赶到长安支援。

子午谷奇谋

如果诸葛亮采纳此计,就等于让魏延分走了部分指挥权,之后魏延就能率领一支军队单独行动。而万一魏延拿下长安并取得北伐首功,那么其在军中的地位就足以与诸葛亮分庭抗礼。

好在诸葛亮利用丞相的权威,否决了魏延的提议。

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诸葛亮意识到,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是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他在北伐军中的地位并不稳固,他的权威随时有可能遭受挑战。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一再出现呢?

只有在北伐军中重用荆州派人士,以此来挤占其他派系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马谡被推上前台。

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马谡才气过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

马谡之所以进入诸葛亮的视野,和他在南征中的表现相关。

当时马谡认为,短期内将叛逆全部清除并非易事。不如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从而使叛贼都能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擒获叛军首领孟获后将其赦免,南方民众心服口服,使得诸葛亮执政时期,南方再也没有反叛过了。

所以马谡也绝非空谈之辈。经过南征的考验,诸葛亮才将马谡视为重点培养的苗子。

公元228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当时北伐军中有久经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魏延、吴壹等,军中都认为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诸葛亮却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如果马谡此战能够再立新功,其地位必将在魏延、吴壹之上。到那时,诸葛亮在北伐军中的权威地位自然就稳了。 

曾经意气风发的马谡

失败的尝试

街亭之战中,关于魏军人数,《资治通鉴》中记载:“(魏明帝)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也就是说,张郃所部兵马为5万。

而蜀军一方,诸葛亮所率的整个北伐军也仅在6万左右。《三国志》中提到,马谡分给副将王平1000多人驻扎他处:“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这样按照蜀军军制,作为部队主将的马谡,很可能手中连1万人都没有。

5万魏军对1万蜀军,这无疑是一次降维打击。  

据考证,街亭地区的所谓“当道”,也就是两山之间的山口,是一块面积很大的冲积平原,非常像“一把折扇的扇柄”。

以步兵为主的汉军要在这里阻挡以骑兵为主的魏军至少十天,其难度可想而知。

街亭虽有一旧城,但因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用。而马谡来到街亭后不久,张郃就接踵而至,汉军也没有时间进行土工作业。所以说,汉军在街亭也没有完备的工事可以依托。

但诸葛亮并非没有补救措施,他同时还令魏延、高翔率部在侧翼接应。也就是说马谡若听令行事,就会将张郃拖住,待两军陷入苦战时,魏延、高翔从侧翼杀入,就能将张郃击退甚至包围。

但可事情坏就坏在马谡身上,他不甘心做一个诱饵,他想给自己加戏码。马谡想带兵上南边的高山,然后居高临下,来场足以媲美韩信背水一战的经典战役。可没想到张郃直接釜底抽薪断掉蜀军水源,蜀军不战自乱。

显然魏延、高翔也并未配合,在马谡被张郃围于南边山上时,他们并未进行支援,而是坐看马谡崩溃,为诸葛亮捅出天大的娄子。

而借着这次失败,他们就能联合李严对诸葛亮发起质疑与挑战。

随着“街亭阻击战”的草草收场,攻占陇西的计划也随之失败,诸葛亮“跨有凉益”的战略便付诸东流,此后北伐再也难有更大的突破。

街亭之战

牺牲品

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正值用人之际,没有其他哪位将领因战败而被己方问斩,斩马谡之举可谓空前绝后。

诸葛亮为何要这样做呢?

诸葛亮必须止损。

首次北伐时蜀军大致由几部分构成,其中包括诸葛亮总督汉中驻军,李严统江州及永安兵马,魏延督汉中驻军的先头部队、李恢督南中兵马、向宠督成都军队,另有关吴壹、赵云各统领部分军队。

七人中只有诸葛亮、向宠二人为荆州派,要不是诸葛亮在朝中的地位,他们在军中占不到任何优势。

当然如果马谡成功守住街亭,蜀军顺势抢占陇西,那么立下大功的马谡就能够成为荆州派在蜀军中的第三位干将,且地位将与魏延不相上下甚至更高,荆州派的优势就能逐步确立起来。可惜街亭大败,让诸葛亮的计划严重受挫。

接下来善后就成了个麻烦。

此前诸葛亮在朝中多次压制李严,而李严在政坛浮沉多年,既有实力又有手腕,又岂能善罢甘休?此次北伐失利,李严定会抓住机会反扑,由街亭之败为切入点,全面质疑诸葛亮用人、治军和指挥的能力。

并且同样屡受诸葛亮打压的魏延,势必会和李严联合起来,这样搞不好北伐军将会有易帅的可能。失去领兵权,诸葛亮就得重新担任文职,想要再重新控制局势可就难了。

想要避免这种结局,诸葛亮就不能担负全责,他得把部分失败的责任推出去。

但不能将所有责任都推给马谡,否则难免还是会波及诸葛亮自身。

于是“街亭违令”和“箕谷戒备不严”被同时提出来,诸葛亮的压力便陡然减轻。

但相比较之下,赵云遵令而行,只是遭遇强敌有所损失,降一级没有疑义。而马谡犯有败军失军、违抗军令和阵前逃亡,显然问题要严重得多。若仅是降职或撤职,对手将再度针对诸葛亮的包庇行为发起攻击。

于是,马谡之死便无可避免。

诸葛亮将斩马谡打造为严明军纪的一个典型,并自贬三级。

(诸葛)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正是靠着这种壮士断腕的行为,让诸葛亮争取到人们的同情和支持,从而让李严等人再无攻击的借口。

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便在无奈与惋惜中暂告一段落。

挥泪斩马谡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马谡意识到了自己不得不死,于是上书诸葛亮以减轻这位老丞相的心理压力,并且避免荆州派因处置自己的问题而产生分歧。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

马谡死后,诸葛亮内心不胜感伤,他特地亲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但这并不是结束,诸葛亮将继续制订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北伐的战车越过艰难险阻,冲出至暗时刻,继续坚定地向前驶去。

1 阅读:270
评论列表
  • 2024-10-24 17:33

    死不足惜~!不听节制死罪一;弃军而逃死罪二;戴罪藏匿死罪三。任一一条都是死得不能再死的大罪[得瑟]

  • 2024-10-08 01:09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没杀一员大将。司马懿被诸葛亮打败。没杀一员大将。这就是王者处事与王佐之才处事的不同结果。

  • 2024-07-17 16:20

    马忠、马岱、王平、张嶷忠实可靠,有能力有计谋,可谁能比得上有荆襄新贵光环的马谡,诸葛亮和马良即使同一派系又是政治盟友,没有侍中马良在朝中支持诸葛亮没机会当权臣,安排马谡接诸葛亮的班也是理所因当的事。单论能力和功劳马谡要靠边一点

  • 2024-07-25 00:04

    然而情况是。街亭的丢失,核心是张郃的速度太快,诸葛亮的兵力不足导致的。诸葛亮自己都想不到张郃会急行军八百里赶到街亭。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在这一次,对这么一个重要的地点,却只放了两万人,并且连预备队都没有,在马谡被包围的时候,甚至没有部队能支援解围,虽然占据先机拿下了三郡,但是兵力不足仍然是硬伤。 兵力足够,街亭丢失还能夺回,而不是街亭一丢,满盘皆输。

    用户11xxx20 回复:
    争论半天,应该没人认为马谡能扛住张郃吧!分歧在于山上还是平地哪个能扛多几天。然后有个大胆的想法。马谡知道自己扛不住,在平地兵败,面对骑兵死路一条。他是故意上山,等张郃一到,是马谡放火烧山阻止追兵,然后顺山间小路跑了。这也说的通战会“自愿请死”,踢爆他逃跑也是个死,不如留个“好一点点的名声”。[笑着哭]
    用户13xxx11 回复:
    步兵打骑兵,成功了多少,失败了多少, 要给你举例?最典型的就是彭城之战,三万,进攻,打五十六万。 骑兵打步兵,在平原上就是屠杀,没有呢么多道理可讲,一百次骑兵打步兵,能有一次步兵赢就烧高香了,还想扯东扯西,举出来的例子更是搞笑。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