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杰出的典范

李国魂 2024-06-10 19:48:02

屈原:中华文化的先哲圣达

每当端午来临,心中总会涌起万般波涛!由衷感叹,正是屈原宁死不屈怀石一纵的壮举,让华夏昂然屹立的气节扎根于我们的心田。仰望先哲,不仅是犹如泉涌的文采,更有着舍命求索的担当。

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芈姓(或嬭[nǎ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正则。

《离骚》是屈原最早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首浪漫主义抒情长诗,首开中华诗歌浪漫主义先河。作为屈原最伟大的作品,《离骚》充分诠释了他坚定的品德意志和体察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深刻思考。《九歌》、《九章》、《天问》,都透析着他的“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执着理念,浸透着系心于民,奖励农耕,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实行法治,废除贵族的改革雄心,完全契合着历史发展趋势,成为超越所处时代的最崇高的标志。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从2008年起,我国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屈原故里秭归,端午比年还大。秭归端午通过世代相沿的传统仪式和习俗活动,形成了三过端午、祭祀屈原、龙舟披红、粽子寄情的民祭和公祭。2009年,祭屈大典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屈原的伟大在于让文学内涵底蕴和爱国主义精神高度契合融为一体

从古至今,多少名人志士被屈原的诗歌精髓和爱国情怀所激荡。

《离骚》千古愁结尽心思辨的雄浑气节,镌刻其里的上下孜孜求索精髓,成为后来者仰望叹服先贤圣达的灵韵所在!

伟人毛泽东这样评价屈原:“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2018屈原故里端午祭

的确,纵览历史的长河,自古及今,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和爱国精神,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上的众多鸿篇巨制大家。

李白《江上吟》,推崇“屈平词斌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赞叹屈原不朽。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班固有感而发:“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苏轼极尽对屈原的敬仰:“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高度概括: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朱熹的《楚辞集注》评价赞扬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梁启超就文学寻源说:“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

闻一多赞扬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文学巨匠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肯定:“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绝对是屈原文学的忠诚继承者:“他的时代的确是群星丽天的时代,而他在这个时代中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仅仅是关于屈原所作,就有《屈原的存在》、《屈原的作品》、《屈原的艺术与思想》、《〈离骚〉今言译》、《“深幸有一,不望有二”》、《关于屈原》《革命诗人屈原》、《蒲剑·龙船·鲤帜》、《屈原考》、《〈屈原〉与〈厘亚王〉》、《屈原·招魂·天问·九歌》、《屈原——五幕史剧及其他》、《屈原的悲哀》、《今屈原》、《屈原不会是弄臣》以及诗剧《湘累》、话剧《屈原》等系列屈原研究及创作。以及由《屈原身世及其作品》《屈原时代》《屈原思想》三篇论文组成的《屈原研究》成果汇编。

郭沫若屈原研究,最宝贵之处,是倾注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抗日救亡运动的时代背景和革命精神,全新刻画出了一个文学划时代的创新者、革命者以及人民诗人、民族诗人形象。

郭沫若话剧《屈原》剧照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H·T·费德林教授认为“屈原诗篇有着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屈原的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不朽名字,排在中国诗歌、世界语言艺术最优秀的作者的前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和艺术科学院成员,亚洲研究协会成员詹姆士·R·海陶玮认为“屈原,一个大诗人,又如此追求创新,这在世界文苑中确实极为罕见”。

第二,端午节的重要启示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

漠视保卫民族文化就是数典忘祖。

端午节就是中国独有的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活动。千百年来,渊远流传。

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4年),湘州刺史张邵就派“户曹掾”到汨罗祭祀屈原,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官府公祭屈原。公元748年,唐玄宗颁诏将屈原等十六位历代忠臣,列入朝廷祭祀,并重修汨罗屈子祠。两千多年来,无数文化名人纷纷追寻屈原脚步,用古朴的方式,追溯诗歌源泉,再续“诗魂”。

端午龙舟大赛

但是,短短的十年时间,响彻全球植入人心的中国农历新年在众多文化侵略者的操弄下,一步步从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转换成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甚至被窃贼大盗大英博物馆命名为韩国新年。一看便知,这是本性难移的一对文化强盗相互媾和的偷窃行径。

看看韩国的太极图就知道,对中华文化的渴望甚至说是时时刻刻的觊觎偷窃明目张胆地刻在脸上。对我国一系列传统文化厚然无耻地实施“韩国化”就足以证明。

祭孔大典不就正在被他们不遗余力地申请为是韩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屈原、李白、孙思邈、李时珍等等都在时刻觊觎。

韩国美其名曰的"江陵端午祭",仅仅就换个马甲,极尽粉饰一番就成功申遗。但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认为,这并不是件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认为,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 韩国的“端午”非我国的端午,他们是“端午祭”,而我们的是端午节,所以二者并无冲突。唯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号称专家的这些人之所以会说出如此荒唐透顶的言论,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读懂屈原历史的来龙去脉!不得不说这类行家干脆把避重就轻推脱责任当成了遮羞布和护身符。

世间谁不知晓,韩国的所有的传统文化来自于唐朝在半岛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输出。但是,看看偷窃成瘾的韩国这些年愈演愈烈的中国文化的例证吧。中华穴位研究成果,韩国的;汉字韩国发明的;源自于我国四川的自贡彩灯燃灯会,韩国的;把中国编钟、古击打乐器等一并纳入到宗庙祭礼,韩国的;汉字著述的东医宝鉴,命名为“韩国新儒学书院”,韩国的;在我国流行三千年以上的传统拔河、北方的暖炕、中国风水都是韩国的,凡此等等。

如此下去,说不定哪天韩国的历史家们“有理有据”地说孔圣人就生于韩国的汉城西大街,甚至还会演绎出一个小时候非常韩国式的的乳名来。

如果对这些充满敌意的民族文化的蚕食掠夺侵略行径的漠视无视甚至纵容,和文化汉奸毫无区别。因为,放任他国对我们文化遗产的抢注甚至放纵,其实质就是数典忘祖。实际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倘若拿文化开放的借口而完全忽略本民族文化的特有的民族性,甚至站在所谓的“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道德制高点忽悠大众,就显得格外可恶可耻。因为,他们弃之于自己的神圣职责于不顾,完全成了帮助蚕食我们民族文化的帮凶。

仅仅从我国设立的无数个传统文化管理机构来说,肩负起这一使命不难。除了我国的文化行政部门外,包括专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艺术研究院、所,民间团体,公共文化机构,传统艺术表演团体等,作为中华灿烂文明文化瑰宝的保护者、弘扬者,难道还不能够从韩国的盗窃文化行径中焕然醒悟吗?

第三,捍卫民族文化是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实基础,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据中国文物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了1000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精品文物就达160多万件。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华珍宝

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馆藏中国文物2.3万件,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商周青铜器,到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掐丝珐琅,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物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其来源就是发动鸦片战争,伙同列强英法烧杀抢夺而得。而清末民国时期的窃国大盗里应外合,疯狂掘墓销赃,同样让不计其数的国宝流失国外。

西方盗贼至今还沉浸在拥有以枪炮掠夺而来的无数中华奇珍异宝的无比自豪当中,甚至看做是他们强盗祖上的丰功伟绩。

再者说,我们目睹了美国贼寇集聚的贼窝国会和惯盗政客们倾巢出动展开对我国字节跳动旗下TikTok的抢劫的所有过程,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毫无廉耻泯灭人性的行径,早就谈不上人之言行。但是,他们秉持的就是:“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的无耻逻辑。这更加说明当今西方列强对中华优秀文化、发明创造成果已经到了嫉妒生恨无以复加的猖狂地步。

带头抢劫TikTok的美国窃贼

尊严来自于实力。即使是强盗,有时也不得不会发出赞叹: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的一段中英文对照文字写着:“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他们的语言,在近四千年的时间里,以同样的形式说和写,把他们辽阔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统一文化……”。

他们都能够认清,我们的专职管理者们难道毫无感觉吗?

端午擂起的龙舟鼓乐,总让后人感念屈原不屈怀石一纵的气节!汨罗江涛湍声如旧,铮铮铁骨傲然作响,《离骚》灵韵气贯长虹,悠悠史记铭刻亘久!

今天的我们,必须在吟颂《离骚》千古愁结的那刻,深入思考如何继承和担当屈原们上下孜孜苦求深思的精髓。唯有如此,华夏神韵秀川里的炎黄后人才不会辜负先哲圣达们教诲的远见卓识!

0 阅读:15

李国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